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9 22: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9:14
环形构造,是地质界近些年来流行着的一个定义较为模糊的概念。有时它是多组有差别的构造形迹呈环形或在环形区域内的集合,有时又包括了一部分现在没有被查明而在平面地质图上呈环状出现的构造现象。前者如以一定地区为中心的放射性断层、裂隙体系,或者在其上还有环状断层、裂隙、褶皱体系重叠,这些断层和裂隙体系中可能有一部分至全部或完全没有被岩脉或矿脉充填;这些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以及它们和其中充填物的形成时代,都可以完全不同。后者如不同时代的地层呈环状或近环状分布(实际是穹隆或构造天窗),或航片、卫片上没有被核查的环状影像等。它们在平面上的环形有时并不标准,在剖面上或上凸,或下凹。已查明成因的,在较小范围内者多数为侵入岩浆岩体穹隆、盐丘之类穹隆、生长性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爆破角砾岩筒和陨石坑等,在较大范围内者则为拱裂或裂谷等。
在地洼构造单元中,不仅拱裂作用和裂谷作用发育;而且在多构造阶段、多期次构造-岩浆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裂隙、褶皱和岩脉、矿脉等,具有多种产状、多种力学性质和多种组合方式等。因而,在其中环形构造相当发育,并以由拱裂作用、裂谷作用、侵入岩浆作用、火山作用形成者及在不同构造阶段或不同构造期次中形成的多产状、多力学性质构造形迹交叉、组合而成的为主。其中,地洼阶段侵入岩浆岩体形成的环状穹隆和浅成-超浅成次火山作用形成的爆破角砾岩筒,以及由地洼阶段构造-岩浆作用活化、叠加和重新组合老构造形迹而成的环形构造等,对地洼型内生金矿产的形成具有较重要意义。
例如,在胶辽地洼区北段辽南地区的前地洼(地槽)构造层中,由于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在较大区域内拱裂隆起,造成许多地洼型内生金矿产地分布在一个大的环形构造中(图4—8)。在没有将邻国朝鲜的类似金矿产地(如平安道造岳金矿床)投影上来的情况下,该环不完整,吴兴华等(1992)将之描绘为口朝东、尾向西的“U”型带,环带内集中了辽南内生金矿产集中区中的丹东、新甸、猫岭-王家崴子、汾水和白云山金矿集中亚区,它们是被金矿产基本上赋存在古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及其以下地层中和金矿化地质时代集中在地洼阶段中生代这两点统一到该大环型构造内来的。这种统一主要是由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完成的,它将地球较深处的金等矿质通过活化驱动和岩浆携带等方式向上运移,主要达到在前地洼阶段已沉降到地下一定深度、有变质而不深及在当时具有合适成矿构造的盖县组中及其以下地层中成矿,当时盖县组可能还对成矿溶液的上升和分散趋势起过一定屏蔽作用;而后使该区地块进一步隆升,因此赋矿部位达到近地表或地表,形成目前所见的分布格局。
图4—8 辽南地洼型金矿产地和盖县组构成的大环形(“U”)型构造
(据吴兴华等,1992)
1—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分布区;2—其他地质体;3—断层;4—内生金矿床(点);5—内生金矿产集中亚区:Ⅰ—丹东亚区,Ⅱ—新甸亚区,Ⅲ—猫岭-王家崴子亚区,Ⅳ—汾水亚区,Ⅴ—白云山亚区;6—环形构造虚拟界线
在阴山-燕山金成矿带的前地洼构造层中,也有许多环状构造控制地洼阶段内生金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大量中生代内生金矿产分布在环状构造内部或周边(吴珍汉,1993)。这些环状构造,主要与地洼阶段侵入的隐伏岩体(如小营盘、金厂峪、崎峰茶、马架子和窄岭-老米沟等环形构造)和出露岩体(如都山、峪耳崖、下营子、柏杖子、八家子、寿王坟、小寺沟和蔡家营等环形构造)有关。侵入岩体造成的环状构造,有时由侵入岩体本身出露及其上侵时造成的构造和矿产等构成(图4—9);有时呈“体中体”的形式出现(图4—10);有时是由矿化元素呈环状分带表现出来,例如在燕山期对面沟岩株周围,*为主要由黝铜矿和辉锑矿、其次由黄铜矿和萤石等组成的内带,往外为主要由闪锌矿、其次由雄黄和雌黄等组成的外带(林宝钦等,1992)。
图4—9 地洼阶段早期(印支期)都山花岗质岩体及其外围构造和矿产等构成的环形构造
(据张秋生等,1991)
1—岩墙密集区;2—内生金矿床(点);3—都山岩体的内部相带;4—花岗质卫星岩体;5—韧性剪切带;6—弧形挤压断裂构造带
图4—10 “体中体”侵入岩控制地洼型(哈达庙)内生金矿环形构造
(据郭砚田等,1987)
1—地洼型内生金矿体;2—地洼阶段燕山早期花岗斑岩;3—华力西期岩浆岩侵入体;4—第四系
处东南地洼区SW端的广西省西北高龙金矿床,分布在一个由上古生界地台构造层组成的穹隆构造上,矿体受环型断裂系控制(李存有,1994)。
在内蒙古地洼区和小兴安岭地洼区的大、小兴安岭北部,环形构造是地洼构造层(包括部分元古宇)中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根据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分布及遥感、物探资料等(宋长春等,1994),发现主要有罕达气、加格达奇、松岭、三卡、兴隆和富克山等一系列环形构造区;它们与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在其中广泛发育地洼期火山岩,一些环形构造是由侵入体的分布构成,另一些则是由火山口周围的放射状裂隙、环状裂隙和次火山岩顶部的爆破角砾岩带构成;这些环形构造与区域内生和外生金矿床(点)的空间对应关系明显,许多环形构造内的中生代(包括其砾岩)和元古宙地层普遍被蚀变及矿化(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著名的多宝山斑岩型铜(金)矿床即处在罕达气环形构造中。
在冀西北-辽西一带,还有一些控制地洼型内生金矿产的环形构造与地洼阶段(主要是早白垩世)的古火山口有关,如辽西红石砬子、奈林沟、二道沟和冀西北的三义庄、大科庄等环形构造(吴珍汉,1993)。在古火山口上常有环状断裂、交叉断裂和含金黄铁矿化、硅化及绢云母化等叠加,例如二道沟金矿(刘秉光等,1995)即分布在由中侏罗世-下白垩世火山机构组成的环状构造中,其上有三组交叉断裂叠加;有的为隐爆角砾岩筒等叠加,例如小孤山金矿(图4—11)。
图4—11 小孤山隐爆角砾岩筒与内生金成矿的关系略图
(据高恩忆,1987)
A—平面;B—剖面
1—混合花岗岩;2—隐爆角砾岩;3—角砾状石英斑岩;4—石英正长斑岩;5—正长斑岩;6—霏细岩;7—断层;8—金矿脉;9—剖面线
在浙江省由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为主构成的地洼构造层中,环形构造常成群出现、紧密嵌接和错叠;它们由环状分布的火山岩层、火山盆地边界、火山地堑、火山地垒、火山穹隆、环状断裂构造、辐射状断裂构造、环状侵入体及岩墙、岩脉、矿化蚀变带和环状崩陷的残余陡壁等构成;其中一部分形成于晚白垩世;环形构造的直径自数百米至上百公里;它们主要受基底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控制(水涛,1981)。这些环形构造中的相当一部分与地洼型内生金矿产有关。在浙江省南、北两端福建、山东省甚至整个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巨型火山岩带内,也常见到类似的环形构造。例如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金铜矿床(图4—12),既受巨型的郯庐断裂带控制,又与白垩纪陆相火山盆地中的隐爆火山角砾岩筒有关,角砾岩筒中的原岩,主要是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和辉石二长-闪石闪长岩;岩筒内、外还有两组裂隙叠加,其中一组为环状,绕角砾岩筒分布,另一组为放射状;金、铜矿化体在不同高程上的平面投影中均是椭圆形(周炳煌,1986)。在江苏省中生代(早白垩世)宁芜火山岩盆地东缘,地洼阶段具活动性的方山-小丹阳深大断裂带控制和派生出一些环状、放射状火山机构及其他构造,共同控制该带的浅成热液金银矿床(李光中等,1992)。
图4—12 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金铜矿床断裂、火山岩和隐爆角砾岩筒组成的环形构造
(据周炳煌,1986)
1—断裂;2—金铜矿体;3—隐爆角砾岩;地层代号:Pt—元古宇,J3l—上侏罗统莱阳组陆相碎屑岩,K1q—下白垩统青山组火山岩,K2w3—上白垩统王氏组陆相碎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