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是什么意思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1 05:0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12
亭在古代诗歌中是送别的意象。
到了唐代, 从现存的文学作品可知这一时期的亭不仅具有驿馆、宴游等功能,而且具有私宅景观的功能。在唐代文学家的笔下, 亭不仅是用来展开文学创作的场所, 它也是文学家人格魅力的呈现。在文人的眼中, 裴虬的《怡亭铭》把文人对亭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势压西塞, 气涵东溟。风云自生, 日月所经。众木成幄, 群山作屏。顾余逃世, 于此忘形! ”一个“于此忘形”便充分表达出文人雅士渴望隐逸闲居的心境, 亭又是表达这种心境的载体。
宋朝时期的亭是古亭发展的里程碑,有顶无墙亭的出现和亭之意境美追求的开始以及亭类型的丰富理论著作的出现。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有亭意象的词。在“亭”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与意义也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驿馆行政功能到召集会议、宴请宾客功能,因为其独特的造型与功能最终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二、亭意象
1、千古文章的送别与离愁意象
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界。但民间仍有在交通要道上筑亭的习 俗,作为旅途歇息或迎送的场所。故长亭送别,两情依依,举手劳劳,折柳以赠,情意绵绵,亭作为千古送别的文学意象,成为人情伤感的所在。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中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作为依依惜别的象征,在日暮凄黯之景中,长亭更短亭,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诗人心中是怎样深绵的情怀,是何等幽远的境界!诗人还曾写下《洗脚亭》一诗:“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霜。送君此时去,回首泪成行。”李白还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索炯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洁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可见离别是多么令人伤神的事。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 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惜别之句;清秋节令悲鸣的寒蝉,衬托着日暮凄切的秋
景。人将别、日己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在古典戏剧,也有以亭作为送别的意象。其中《西厢记》就有《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戏中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限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媳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晖。„„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一个“染”字,给一幅辽阔的萧瑟秋景涂上了哀伤,遥望见十里长亭,所有的离愁绪涌上心间,情浓化不开,大自然的景物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敬希采纳,至为感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12
送人的亭子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