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4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31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就抓住了*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一家为了中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一家为了中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的卧室.毛*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3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说出的一句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家的博*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31
青山到处都埋葬着忠诚的战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家乡呢?
答网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之出处2007-01-05 05:30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联系起来。以为*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PS: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3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3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是**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说出的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