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9 11: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1 23:27
创新不容易,创新需要一个人毕生的努力。创新之路不可能平坦,需要经久的磨练。
(1)创新靠勤奋。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他一生100多项发明靠的是1%的聪明和99%的勤奋。开始我还以为是爱迪生的谦虚。无数事例说明,爱迪生是正确的。科学需要有浓厚的兴趣,支撑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路上走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兴趣。英国现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P.布莱克特曾经给科学下过一个有趣的定义:“所谓科学,就是通过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马克思说科学是地狱之门,而愿意在地狱之门徘徊倘漾一辈子、乐此不疲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执着之人。真正的科学家是淡泊名利的,当然,在当前的社会下,房子、车子、职称有很大的*,尤其职称与利益直接挂钩,是知识分子难以释怀的一件伤痛。但是,真正的科学家是能够从中解脱出来的。有严重功利思想的人是做不好学问的。
做学问要反复思考。科学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曲折前进的,是在矛盾的对立中发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蕴育的。一个问题,不能只想顺利的一面,正确的一面,还要想到相反的一面,负面,从正面去论证,从反面去讨论,才能站得住脚。否则你的论点就象纸糊的一样,是经不起推敲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琢磨的过程,当你把问题琢磨透了,你的文章就无懈可击了。当然,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这里面最需要的就是勤奋。
做学问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己,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做学问是不容易的,尤其当你想挑战权威和多年来积淀下来的认识时。这其中肯定有反复,有时徘徊不前,举棋不定,苦苦思索而无所适从,有一种茫然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的即是这个意境。
(2)创新要严谨。尤其对青年学生来说,是处在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养成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治学态度。基础打不好,养成坏习惯,将贻害无穷。“小心地求证”就是要严谨。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工作仔细一点,证据多一点,推论严密一点,方方面面考虑周到一点,下结论多斟酌一点,就可能少犯错误。在做人上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是,在做学问上既“严以律己”,也“严以待人”。做学问不能宽容自己,宽容别人也不对。不论学生专家权威,错了就是错了,不可能有双重标准。一个人如果一直不严谨,学问是做不长,也做不远的。
(3)学习与批判。怎样处理好学习与批判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我们当然应当首先是学习,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基于:(1)国外研究有长期的积累;(2)国外的硬件和软件比我们好;(3)我们为传统的文化背景所累。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将越拉越大。我们学习国外,必须学明白了,而不能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照猫画虎般地学一点皮毛就自吹自擂起来,就自封是国际先进水平了。学习必须采取批判的态度,即马克思所说的“怀疑一切”的态度。首先我得考虑你说的是否有道理,然后才决定是否同意你的结论。外国人尽管比我们强,这是从总体上、宏观上说,具体到一个问题,一篇文章,外国人说的也不一定都对,即使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上。例如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等,从现在看,问题就不少。在这个问题上外国人无疑犯了错误,中国人是跟着外国人后面学着说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将学习和批判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学好,学明白。学习是为了能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分外国中国。如果我们学完了,只是当外国人的买办,替外国人说话,永远也不会有出息。
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考虑的问题,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按照作者的见解,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有些外国人野外观察能力超群,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举一反三,确有其独到之处。往往我们认为不起眼的现象,他们能够从中看出奥妙;有些我们早已有定论的见解,他们能够提出质疑;有些我们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他们能够发现问题;有些我们研究了几年、几十年的认识,被他们几句话就给驳了。他们的某些认识和看法有时甚至象一道冲击波,使我们为之震动,所谓慧眼识珠也不过如此吧。这些人无疑是真正有学问的,堪当我们的良师益友。
(2)有些外国人来到中国,只是走马看花、蜻蜓点水般地转了一圈,他们所提出的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知灼见。我们不能良莠不分,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我们要动动脑子,认真思索一下,以决定取舍。例如,外国人到中国东部,几乎没有不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象岛弧的,因为,外国*多研究板块构造,天天和岛弧打交道。外国也有古老陆壳,但是,那是几乎不活动的,不像中国东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活化。因此,外国人的见识并不一定对。他们尽管看到一些现象,但是,他们对中国东部地质的认识毕竟没有中国人深厚,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认识,切忌盲从。
(3)有个别外国人到中国来是为了猎奇,他们瞧不起中国人,他们似乎想来中国捞到什么东西。这种人得出的结论可能具有垃圾成分,我们应当格外小心。
总之,我们如果对外国人采取“怀疑一切”的办法,先过一下脑子,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够识别真伪,就不会让人牵着鼻子走了。
我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一下批评外国人的问题。有些人只敢批评中国人,不敢批评外国人,包括某些权威。年轻人连中国人都不敢批评,何况外国人了。其实,什么外国人中国人,一切以追求真理为准则,没有什么好忌讳的。在这里,我提供一个批评外国人(和权威)的方法:把自己当成审稿人。任何人都有资格审稿,不论权威和年轻人。于是,你必须仔细看看该文的资料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信。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你对该文的理解就相当深刻了,不论是否同意该文的观点,都将受益匪浅。
历史给了我们极好的机遇,发展中国地质科学,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发展新的*构造学的机遇对于各国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很可能美国会遥遥领先,因为,美国的科技界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板块构造美国和欧洲(英法)已经领先了一次,这一次美国人可能仍然要独领*,因为,后板块思想就是美国人率先提出来的。我们虽然很快知道了,但是,美国人能够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表示他们已经思考很长时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可能还不明白他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现在他们想什么?就像阿里巴巴董事局*马云说的,你可以复制阿里巴巴的成功,但是,你复制不了阿里巴巴成功路上的泪水、艰辛和失败。美国人为什么提出超越板块思想?我们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要以为知道了就明白了,从知道到明白有一个过程。
(4)勇于向真理低头。不要轻易低下你的头,不要向权贵低头,不要向金钱低头,但是,应当向真理低头,向真理低头是要有点勇气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汪洋与作者的私人交流)。这是对的。向真理低头,向自己的错误低头,不是怯弱的表现,是勇敢的表现。许多人忌讳承认错误,以为认错多丢人现眼呀,其实,错了而不认错才是害了自己呢。吃一堑长一智,人是从不断的犯错误中长大的。例如,修改文章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我们关于花岗岩思考的第一篇文章(张旗等,2007a)前前后后改了一年多,文章发表的版本与初稿已相去甚远,2008年收入本书时又作了稍许修改,如果本书推后两年出版,肯定还要修改。
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词:真理(truth)。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据说有一个刚进哈佛的新生对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敢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文化:思想胜于权威。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的校训是“通过真理取得力量”(以上引自杨福家,2008)。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务”。据司徒雷登考注,此话出自《圣经》:“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他们都把真理作为校训,可见追求直理的重要。追求真理就不应当惧怕权威,也不惧怕自我批评。许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搞研究,科学的真谛是什么?科学的真谛就是追求真理,揭露大自然的奥秘,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应当以此为己任。
出自内心的真正的反省和自我批评是非常重要的,要勇于否定自己,在不断地否定中求得真理。真理都是相对的,无所谓绝对真理。科学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几十年前提出的认识,几乎没有不被质疑的,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不要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要以为自己以前说的话,写的文章不会有错误,不要羞于承认错误。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站在潮流的前头,在浪尖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