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3: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论依据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发现了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 ,奠定了人的劳动价值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奠定了人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科学地说明了人的价值是以社会实践(即劳动)为载体,以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首先,劳动是人的价值的基础;其次,社会价值才是人的价值的根本所在;最后,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最终标准。
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的活动是否有价值不是由其个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否承认这种价值。人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只有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一个人才是有价值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从揭示人的本质出发,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世界上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为基础的,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摒弃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是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和源泉,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实现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
1.传统文化中“以德为本”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孔子讲德,主要包括行为、作用,恩德、恩惠,道德,品质等四方面内容。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从孔子的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德”一方面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
2.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念,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作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
3.传统文化中明礼、知耻等基本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基础。明礼,就是要懂礼貌、讲礼节。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之美,不*之恶”。对于顺境与逆境,儒家历来能泰然处之,主张宠辱不惊、弘毅坚韧,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把一切挫折、困顿都看作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教化人们,有利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也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有耻、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无耻则表明完全漠视这种尊严。把个人与社会相连,一个有礼节、知廉耻的人,会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防范与拒斥一切可能对内在尊严带来负面后果的动机和行为。儒家学者历来对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要求“行己有耻”;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矣”,“人不可以无耻”。就社会系统而言,自我尊严的维护,总是引导人们自觉地履行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将自我的行为纳入规范所规定的界域内,并以越轨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熔炼,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党各项事业的伟大实践
首先,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产生的。进入新时期,我们党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把奋斗目标进一步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老百姓的愿景和福祉,更是我们*党人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目标,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就决定了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其次,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争取和保障自由、追求和实现平等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在不断推进自由、平等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公正和法治建设。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这些实践行动反映到社会层面上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再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样的道德规范就内化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