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41
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农,从小放牛,7岁那年,父母、大哥均死于瘟疫;17岁出家当和尚,到25岁那年,寺庙又遭官军焚毁;朱元璋走投无路,终于参加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点运气,朱元璋在义军中脱颖而出,最后竟至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布衣皇帝的“传奇”。
在称帝前长达16年的艰苦转战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谋远虑,谦虚谨慎。他在战略上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方针,同时牢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据清人谷应泰在《明史记事本末》中记载,朱元璋在准备攻取镇江时,就曾再三告诫部下说:我自起兵以来,从未妄杀无辜,你们一定要体会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万不要放火、抢掠、杀人,违反者处以军法,纵容者也要处罚。占领镇江后,朱元璋还特地命徐达访请当地能人秦从龙,后来又亲自到镇江,“谒孔子庙,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农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也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曾对刘基说:“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财竭;不省役,*力困;不明教化,*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刘伯温听了他的这番话,感动得赞叹道:“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却又对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言论极为反感,却又非常善于实施阴谋而不动声色,却又在惩处官吏时极尽残暴株连之能事,却又经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和许多皇帝一样,他也在登位后立即陷入“杀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惨剧演到了极致——只剩下一个汤和,赶紧战兢兢告老还乡,才保全了一条小命。在震惊全国的胡惟庸和蓝玉两个大案中,他竟杀了将近四万人。这种空前的恐怖统治,这种复杂的双重性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动机和情感逻辑所造成的呢?
显然,这正是在封建**下“权欲”无限膨胀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从起初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的一无所有,到登上皇位权倾天下,还要想着为“家天下”的继承者削除“权杖”上的“芒刺”,这其中的发展规律,必然推动整个极权*运转成一部疯狂的“绞肉机”,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后宫的女人们,毫无例外地无法逃脱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命运。
人民大学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胡蓝两案”时说,明清两代都有人怀疑他们的所谓“谋反”实为子虚乌有,而他则干脆断言是两起“冤案”,这就和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了。当然,电视剧如此演绎谋反与平叛的故事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明史记事本末》中,也记载了“胡蓝”意欲谋反的种种“蛛丝马迹”,按照这些线索来编剧,显然可以加强戏剧性,从而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尽管迷失在历史迷雾中的“胡蓝”事件*难明,但照我看来,他们的“反”或“未反”,并不影响封建统治下君臣关系的本质。在那样一种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严重地扭曲变形。皇帝对权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势必经常在信疑之间游移;权臣对皇位也未必毫不动心,只是要看实现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罢了。皇上所谓“爱”卿如命者,臣下所谓“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经有过,那也只是个别的现象,“非典型”的现象而已!
陈宝国在这部电视剧中,终于刹住了在《大宅门》中形成的表演惯性,摆脱了“白景琦”的影响,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位传奇皇帝的复杂形象。演到后来,我看他已经“入戏”很深,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专权者“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疑惧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马皇后,却成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当然这首先是剧本的问题,不过徐帆的说白也确有毛病,总给人不自然的感觉。后宫的另几个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达兰和金菊,我认为是演得很好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41
彭城世第,汉室家声"这是刘氏家族祖宗堂上的对联,以汉室作为家族永不衰的名声,足以证明汉代的历史影响如此深远,更别提那老少皆知的"楚汉河","鸿门宴”,而创造这不朽的历史的人物更是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的重要一笔.
创造汉代光辉历史的西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少年”无赖”成为豪杰;从”沛公”到汉高祖;刘邦能成就如此的丰功业绩,能从一个平凡的老百姓家的孩子成为一代伟大的历史人物,最主要是善于用人,做到”知人善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从而有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等诸多天下有智之士,正应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顺民心者得天下”千年不变的真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多多益善”的韩信, 自小习熟兵书,立志灭秦,可怀才不遇,更受跨下之辱但却能屈能伸的一代豪杰,萧何的月下追踪成就了韩信用兵如神的千古传奇,刘邦的知遇知恩使韩信感恩在怀,在垓下之战更显将帅风采.但却不懂”兔狡死狗煮烹”的道理,熟读兵书却不知文种子胥之历史教训,最终屈死于未央宫,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壮历史
俗语云:”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以智慧著称的张良,为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尽解刘邦之围.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奇世功勋。但是张良却是个淡泊名利、成功不居的君子,他谢绝了赐封和利禄,独自逃避到镇安这个深山野林里隐居起来,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而诗人李商隐称之“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将军冯玉祥赞其”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而刘邦认为助其得天下最大功臣是萧何,所以立国封臣之日,封其为相,成为汉室的臣相
如果说刘邦及名人智士打天下难,那么治理天下更难,刘邦驾崩之后,天下之权尽落于吕雉之手,实为吕氏家族的天下,刘氏家族的子第尽遭吕氏之人*,幸前臣老将周勃.萧何.陈平.张良等用计稳住汉朝天下,最终接回以仁义闻名的刘恒继位,史称”文帝”.刘恒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之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酷刑,为国强民富打下了基础,与其子景帝被史称为”文景之治”;景帝之子刘彻---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於用人的盛世君主汉武帝,汉武帝继位后,著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其执政敢于决断,用人不拘一格,重用名臣,霍去病,卫青,李广,董仲舒等,加上张骞的外交,使汉朝天下达到鼎盛时期.
一代名君背后定了一群贤臣,卫青---曾是平阳公主的奴仆,又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受到武帝不拘一格的选材的标准,卫青受任于大将军,一生七次率兵出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而其外甥霍去病少年统率兵马,与卫青一起共创匈奴将匈奴真正赶出中原不敢来范,使边关和平安祥.可惜英年早逝,不过他的英勇事迹却永垂不朽!
汉代历史人物多不胜举,众所诸知的李广,董仲舒,东汉的刘秀等等.一代代风流人物都名册史书.虽然汉朝已经随着时间早已烟消云散啦,但汉代的历史人物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奇迹却给汉代添加了神秘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