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2 08: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1:23
1 、术前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1.1
术前危险因素及其评定标准
术前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10 项。
1.1.1 年龄≥75 岁同时满足:(1)无吸烟史或吸烟指数<200 年支;(2)戒烟时间长于8 周。
1.1.2 吸烟史术前戒烟时间至少2 周,并具备以下一项条件:(1)吸烟指数≥800 年支;(2)吸烟指数≥400 年支且年龄≥45 岁;(3)吸烟指数≥ 200 年支且年龄≥60 岁。
1.1.3 致病性气管定植菌符合下面三种情况中任一项:(1)年龄≥75 岁;(2)吸烟指数≥800年支;(3)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术前痰培养致病性气管定植菌阳性。
1.1.4 哮喘或气道高反应性符合以下4 项中的1 项则诊断为气道高反应性(AHR):(1)长期服用激素或抗过敏药物;(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登楼试验前后呼气峰值流量(PEF)下降>15%;(4)心肺运动试验(CPET)过程中出现干啰音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15%。
1.1.5 肺功能临界状态或低肺功能(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0 L;(2)ACOSOG Z4099/RTOG 标准:一秒率(FEV1%)50%~60%,年龄>75 岁,肺氧弥散量(DLCO)50%~60%;(3)美国临床药学学会(ACCP)标准:预计术后FEV1%<40% 或DLCO<40%。
1.1.6 呼气峰值流量PEF<320 L/min。
1.1.7 肥胖体重指数(BMI)≥28 kg/m2或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1.68 m2。
1.1.8 基础疾病及合并疾病COPD、结核及其合并肺部其它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等。
1.1.9 既往史与手术史如术前曾行放射治疗和/ 或化学治疗。二次手术或外伤治疗史。
1.1.10 其它心、肝、肾等功能不全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各种原因所致营养不良或贫血等。
1.2
术前风险评估方法
术前风险评估方法包括4 种:
(1)病史及生活、工作习惯;
(2)肺功能测试(PFT)和动脉血气分析;
(3)CPET:若CPET 检测中SaO2降低幅度> 15%,则建议行支气管舒张试验;
(4)PEF:PEF 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能较准确预测患者咳痰能力。
1.3
防治措施
1.3.1 术前患者教育
术前对患者就手术流程、注意事项和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进行集体或个体化宣传教育,由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师和护理人员执行。指导有吸烟史且戒烟时间>2 周的患者正确咳嗽及咳痰,有效应用呼吸训练装置(如视频录像)等,并告知患者这些方法的临床重要性;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如疼痛及咳嗽等)及处理方法;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实现加速康复。
1.3.2 术前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的防治方案
术前肺康复训练包括训练时间及方案(药物康复、物理康复和心理康复)。1.3.2.1 训练时间以3 d、7 d、14 d 作为参考。也可以PEF 值较训练前提高10% 作为评价标准来决定肺康复训练时间的长短。
1.3.2.2 药物康复(1)抗生素:根据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用;(2)袪痰药:雾化吸入类(如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口服药类(如乙酰半胱氨酸片或福多斯坦片等),静脉应用(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等);(3)平喘或消炎药:消炎药主要是指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等),平喘类药主要有雾化吸入类(如博利康尼等)等。
1.3.2.3 物理康复 常用方法包括爬楼训练、呼气/ 吸气训练器、功率自行车训练和呼吸康复训练器。
1.3.2.4 心理康复 明显焦虑或抑郁患者,请心理师协助进行。
2、术中危险因素评估及防治
2.1
术中危险因素
2.1.1 麻醉操作 (1)困难气管插管易导致组织水肿、出血,反复插管致低氧、呼吸暂停,处理不当易形成紧急气道。 (2)气管内插管由于插管尺寸不当、操作不娴熟、麻醉不稳定致呛咳或气道内或气囊压力过大等,致使气道黏膜受损、环杓关节脱位、喉神经麻痹、声门区受压水肿甚至气道膜部撕裂伤等损伤。 (3)*物会降低肺水清除率、抑制肺泡 Ⅱ型、促进炎性介质释放、增加肺内分流而造成肺泡细胞 DNA 损伤、肺顺应性降低、肺水肿、肺容积减少等肺损伤。肌松药代谢不完全影响肺功能恢复,麻醉性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 (4)机械通气由于潮气量或吸入氧浓度不正确,可能导致肺不张、生物损伤、肺容积伤和肺气压伤。 (5)单肺通气时,由于无通气侧肺血流未经氧合,从而增加了静脉血掺杂及通气侧灌注,加之肺反复萎陷复张、通气过程中的过度牵拉引起机械牵张性和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导致系列气道并发症发生。 (6)小儿氧储备差,对低氧血症敏感,插管过程极易造成气管损伤和喉水肿,插管后导管位置易移位或扭折,单肺通气时易出现低氧、高碳酸血症、肺不张、肺水肿等并发症。 2.1.2 体液平衡 体液失衡会损害组织灌注、破坏内环境。术中输液量、种类及速度控制不当可加重肺损伤。输液量不足或过分利尿导致过度脱水、气道干燥、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弱,痰液潴留甚至发生肺不张。
2.1.3 手术因素(1)体位及开胸(2)手术操作(3)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大出血、喉返神经、膈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等。(4)手术时间:超过3 h 手术的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
围术期气道管理
作者:皋源
2.2
防治措施
2.2.1 麻醉操作
(1)困难气道在遇到既不能插管又不能面罩通气的紧急情况时应首先考虑喉罩,越来越多的胸科手术可在喉罩全身麻醉下完成。困难气道宜用最熟悉的气道方法,维持气道通畅和氧合为首要任务。
(2)气管内插管:选择合适的双腔支气管导管,避免插管或套囊过度充气的气道损伤。在肌松药充分作用时轻柔插管,靶控输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后喉罩,保持SpO2 在90% 以上,自主呼吸频率12~20 次/分钟,辅以迷走神经阻滞的非插管麻醉可减轻机械通气引起的气道及肺损伤。术中气道压升高,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拔管前推荐吸引口咽部分泌物、血液及手术碎片污染,用细的支气管镜吸引气道内的血液、凝血块、分泌物等。
(3)自主呼吸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已成为主流麻醉方法,适合需气道开放、单肺通气的手术。对Mallampati 分级1~2 级、BMI<23 kg/m2的患者,推荐行仅抑制术侧肺和支气管的神经反射的自主呼吸麻醉。自主呼吸麻醉推荐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等时-量相关半衰期短的*维持,对高龄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推荐用依托咪酯或分次小剂量丙泊酚麻醉诱导;瑞芬太尼停药前给予长效镇痛药。
(4)*物尽可能使用短效药物,*物选择对肺分流无明显影响,能改善氧合的药物,老年患者对肌松药代谢慢,推荐用肌松监测指导用药,缩短*使用时间及减少使用总量。
(5)机械通气以小潮气量为基础,复合肺复张和低水平PEEP 的肺保护性通气,气道压力控制在20 cm H2O,COPD 患者可控制在30 cm H2O。单肺通气时,保持通气侧肺通畅,保持充分肌松使通气侧肺及胸壁顺应性增大,气道压力应维持在≤30 cm H2O,3~6 ml/kg 的小潮气量,低PEEP,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避免过大氧流量,肺泡征募通气可提高全身麻醉状态下氧合,非通气侧肺给予2~5 cm H2O 的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或高频通气可提高动脉血氧合。
(6)容量控制通气适用于体重>15 kg 小儿,压力控制通气多用于小儿。吸入氧浓度0.8~1.0 时一般不超过6 h。小儿呼吸频率20~25 次/分,潮气量10~15 ml/kg,每分通气量100~200 ml/kg,呼吸时间比值1∶1.5(新生儿可调至1∶1)。
2.2.2 液体失衡建议采用客观监控策略下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方案,以1~2 ml/(kg·h)平衡盐溶液作为基础补液,可维持持续输注小剂量缩血管药物来对抗*物引起的血管扩张,以减少液体的输注。监测维持心率和收缩压不低于术前的20%,中心静脉压(CVP)6~8 mm Hg,尿量≥0.5 ml/(kg·h),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5%,血乳酸≤2 mmol/L,每搏量变异度(SVV)≤13%。
3、 术后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3.1
术后危险因素
3.1.1 麻醉苏醒时间长麻醉苏醒时间延迟增加*物使用及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1.2 疼痛术后疼痛最常见,不仅导致患者术后咳嗽困难,也*患者下床活动,从而不能充分排出痰液及气道内分泌物,提高了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引起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要原因,*患者肺通气功能和早期活动。
3.1.3 痰潴留 各种原因导致的痰潴留和肺不张,进而引起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肺部并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3.1.4 引流管堵塞或不畅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不通畅或堵塞引起胸腔积气和/或积液,中量以上胸腔积液或积气则导致出现呼吸困难及呼吸道相关症状。
3.2
防治措施
3.2.1 缩短麻醉苏醒时间选用麻醉诱导和苏醒迅速、代谢快、蓄积少的药物,手术结束前提前停用肌肉松弛药;患者意识恢复,肌松作用消除后,尽快拔除气管插管。
3.2.2 有效镇痛疼痛管理是保证术后镇痛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实施时应强调个体化治疗,提倡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以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 抑制剂、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多模式镇痛基础方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可以联合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伤口局部浸润、肋间神经阻滞和椎旁阻滞。
3.2.3 保持气道通畅尽早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合理使用粘液溶解剂促使痰液充分排出,必要时采用支气管镜辅助吸痰。
3.2.4 胸腔引流管管理 大部分*手术可以采用单根胸腔引流管,对于手术创伤小、肺组织无明显漏气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可以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或留置较细的引流管,对于胸腔广泛粘连患者术后推荐留置两根闭式引流管;术后不推荐常规进行负压吸引;术后在无肺部漏气情况下,应尽早拔除胸腔引流管,建议引流24 h 后引流量<300 ml 即可拔管(需排除乳糜液及出血)。
3.2.5 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强度应逐步增加,充分镇痛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前提。
3.2.6 加强液体管理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恢复饮食,减少静脉液体入量。
4、气道管理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和粘液溶解剂等是气道管理常用药物。
4.1
抗感染药物
有重度吸烟史或中重度肺气肿的患者,术前口、咽部及上下呼吸道可能存在致病性气道定植菌,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增加,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减少相关并发症。若发生术后肺炎,需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
4.2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术前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改善AHR,利于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提高肺功能;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术中应用可降低气管插管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应用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次,每天2~3 次)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剂量小,起效快并能降低全身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在围手术期持续使用。若与支气管舒张剂(β2 受体激动剂)联合能协同增效,是围手术期气道管理药物治疗的核心用药。
4.3
支气管舒张剂
患者若有合并术后肺部并发症高危因素,术前则应进行肺康复训练,预防性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能降低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选择性β2 受体激动剂(如特布他林沙和丁胺醇)以及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异丙托溴铵)是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吸入制剂。
4.4
粘液溶解剂
围手术期常用粘液溶解剂有雾化吸入类(如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口服类(如乙酰半胱氨酸片和福多斯坦片),静脉输注类(如盐酸氨溴索溶液)。粘液溶解剂的围术期应用能够明显改善由于手术因素导致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下降,并降低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的比例,加速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康复,改善呼吸症状。对于合并术后肺部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术前给予预防性应用直至患者恢复出院。麻醉时间长或术中肺挫裂伤重的患者,建议围术期连续使用(如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3 ml/次,每天2 次)。需要注意的是,乙酰半胱氨酸溶液为雾化吸入制剂,而盐酸氨溴索为静脉制剂,不能雾化吸入使用。
5 、结语
多学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的目的是加速患者术后安全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围术期气道管理措施的施行必须在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下进行,以“问题为导向”,需要医护一体化和呼吸科、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以患者为中心”,重点在于经过合理的处理措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加速康复。同时也应体现不同地区、不同疾病、不同手术、不同患者的气道管理方案的差异性。总之,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方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