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5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39
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
偷得浮生,将自己的人生比成另一个人了,有调侃的意思,其实这样比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他觉得浮生不是自己的,有一种苦,和脱离这种苦的意愿在里面。
浮生偷得,我这一辈子偷出来半天闲,浮生事自己的,没把他比成另一个,虽然苦,但是少了那种苦中作乐的意思,没有调侃自己。
引申自:李涉[唐代]《题鹤林寺僧舍》。
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释义: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
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
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李涉的后代人才辈出,在宋一代,共有李南仲、李庚、李宣及李瑛、还有李子昌五人登进士。清代揭阳县令刘业勤,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县志,为表彰李子昌开创官硕李氏基业的功绩,把其列入寓贤志内。殊不知,李子昌及官硕李氏后代,乃是唐代太学博士李涉之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鹤林寺僧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39
意思一样的。
偷得浮生半日闲,意在强调偷和闲,彰显自己半天清闲的轻松愉悦。
浮生偷得半日闲,也是意在强调闲,只不过偷得比重就下降了,人活一世大部分是满转浮生,偶尔偷闲却也轻松自在。
出自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原文: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诗词赏析
这个唐代诗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比较少,但是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却可以让他名垂青史。“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着浓厚的禅理韵味,对于人生这种无趣盲目的生活来说,最难得的就说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在这首唐诗的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自己当前所经历的人生状态。“终日昏昏醉梦间”,生活在晚唐时代的诗人,内心当中十分彷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终日醉生梦死,也就是“终日昏昏”,以酒消愁,在“醉梦间”打发日子。
在这无端的浪费时光之后,突然发现春天这美好的时光就要一去不复返,所以强打着精神去登山(“强登山”)欣赏着晚春的景色,以求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忽闻春尽强登山”,是诗人不自觉的一些改变,毕竟之前庸庸碌碌的日子让诗人自己也感觉寝食难安,生活没有滋味。
而后的这两句是这首古诗最点睛的地方,“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在登山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一位得道高僧,两人畅谈许久。对于一个生活失去方向,人生没有追求的人来说,接触到得道高僧畅谈人生,必然能够获取很多新的人生感悟的。
果不其然,诗人在与得道高僧的畅谈中,感悟出时间过得飞快,而且时光飞逝也很有价值意义了,深深的感慨“偷得浮生半日闲”,世事纷扰之中,与高僧有如此交流,真可谓是难得的清闲。
“偷得浮生半日闲”使得诗人的人生追求有了新的概念,对比一开始的“终日昏昏醉梦间”,此时的心境要豁达很多。或许诗中带有一些消极意味,但是诗人力争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颇有道家和佛家关于“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后世影响
“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诗很常见,而且多数时候和“自古人生何其乐”搭配,成为两句谚语“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都是在探讨人生、时光的主题,而且有着浓厚的佛理韵味。
而后又看到一句“心情半佛半神仙”,也同样和“偷得浮生半日闲”搭配,成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也在说明一种生活态度。
无论是“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还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都是后人在“偷得浮生半日闲”阐发出来的,只能作为解释“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义而存在,毕竟这源自唐诗名句的出处,赋予了诗句无比鲜活的力量。
诗词典故
有一位名叫莫小山的名士外出游玩,恰好看到一座古寺,林泉竹石,秀美宜人。莫小山见此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诗来。他越吟兴致越高,竟也想像李涉那样在寺中与高僧谈论一番。
到了寺中,他看见主持竟是一个俗不可耐的和尚。莫小山几次告辞,都被这和尚拦住了,和尚还死皮赖脸地留他吃午饭,小山只好勉为应付。
临走时,和尚又要他留诗,他想了想,就提笔写了起来: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莫小山只是把李涉的诗改了一下顺序,但这一改,却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窘态,也讽刺了那个和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鹤林寺僧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0
意思一样,但是表达方式有区别。
偷得浮生,将自己的人生比成另一个人了,有调侃的意思,其实这样比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他觉得浮生不是自己的,有一种苦,和脱离这种苦的意愿在里面。
浮生偷得,我这一辈子偷出来半天闲,浮生事自己的,没把他比成另一个,虽然苦,但是少了那种苦中作乐的意思,没有调侃自己。
扩展资料:
原诗
题鹤林寺僧舍
【作者】李涉 【朝代】唐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白话译文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创作背景
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又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题鹤林寺僧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0
要是教条理解,就是国产教育*的标准答案应该是不是一样的,但是人本角度上来说个人认为区别不大,偷得浮生半日闲,意在强调偷和闲,彰显自己半天清闲的轻松愉悦,浮生偷得半日闲,也是意在强调闲,只不过偷得比重就下降了,但是我觉得浮生偷得反而更有意义,人活一世大部分是满转浮生,偶尔偷闲却也轻松自在,古诗文一般都是意由心生,过分追求词句表面含义反而落了下成,一些拙见,不足请指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1
诗词对联都讲平仄的,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平仄不合律就要反过来,“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正好合律。如果改成“浮生偷得半日闲”就成了“平平仄仄仄仄平”,就别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