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历史,研究对象的演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3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8:50
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无论研究哪种心理现象或采用哪种具体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都大致相同。一般包括下列步骤:①提出问题;②查阅文献;③形成假设;④制订研究方案;⑤搜集数据和资料;⑥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⑦结果分析;⑧作出结论。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前3个步骤是选题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假设和考虑选择验证假设的途径和手段,考察选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间两个步骤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操纵和记录的方法,并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然后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后3个步骤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说明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形成结论。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反映该项研究的成果。因此,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和基本研究类型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种类型的基本变量,即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变量是指可计量处理的条件、因素或特征。人和动物(被试)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在遗传、发育、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统称为机体变量。影响机体反应的种种环境因素,如外界的声音、光线、生活和工作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他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等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变量。由刺激引起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反应的速度、次数、正确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则统称为反应变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变量与引起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是怎样联系的,通过对这3类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对上述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将心理学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这两种基本类型。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的计划改变,观测记录因变量所受影响的一种研究方式。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为刺激,因变量为反应。如果观测到因变量的产生与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很复杂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奖励办法的改变(自变量)确实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学习成绩的变化又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因此心理学研究还必须考虑这类处于中介地位的机体变量。机体变量虽不属于完全可以事先处理的自变量,但也应当作适当的考虑和处理,如选择智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相似的被试,以突出自变量的影响。所谓“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对于自变量严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否则就难以正确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被试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说来,研究者先选定两个可测量的变量(如年龄、智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再对被试就这两个变量的测量结果用相关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相关研究所需的资料通常是由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取得的。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阐释变量间存在关联,却不足以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下例即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分类系统。
心理学研究方法图册
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于仪器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调查法以向被试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口头调查(访谈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试言行的观察记录来积累资料的。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因而心理学还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心理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分为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种;测量法也称心理测量,内容广泛,形式上可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档案法是搜集有关被试的文献资料(如日记、自传等)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程度来看,档案法最低,实验法最高。它们所收集到的关于心理事实的资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各种资料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表现其应有的科学价值。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统计学和逻辑思维方法。心理统计法是数理统计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描述统计提出概括性的数据,而推理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即从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逻辑思维方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
模拟法是根据某种近似的理论先设计出与心理活动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对原型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多种模型,主要的为潜特征结构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图解模型等。
发展简史和现状 在19世纪初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部分。虽然学者们从哲学的角度对心理现象作过许多推测和描述,但它们还不能称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以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心理学诞生的同时,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法和定量研究法的引入,开始产生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18世纪末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家发现,人们报告星体越过望远镜标线的时间略有差异。1822年德国天文学家F.W.贝赛耳测量了刺激出现与反应发生之间的时间,当时称此时间差为人差方程。1850年,H.von赫尔姆霍茨用反应时法测量神经传导的速率。由此,反应时法一直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见反应时)。其后,G.T.费希纳用数量化的实验法对感觉量和物理量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并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3种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实验研究方面,除冯特对感觉、知觉等简单心理现象进行过许多研究外,其他的工作还有:C.施通普夫用较严格的实验方法对音响和音的混合等现象作过研究,发表了《音乐心理学》;G.E.缪勒对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等作过实验研究;H.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材料,用实验法测量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记忆》一书中提出了记忆研究的基本方法;E.L.桑代克用问题箱以动物作被试,开创了实验动物心理学的研究;等等。在对个别差异的心理测量方面,F.高尔顿对感觉辨别力、反应时等进行了许多测量,发表了《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探讨》;J.M.卡特尔编制了对握力、运动速率、感觉辨别力、记忆力等的测验,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A.比奈以及其助手T.西蒙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等等。
20世纪初期,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学派。由于各学派的哲学观点以及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各有不同,所以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例如: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法研究经验的元素构成;机能心理学用内省和客观观察法研究意识的基本效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用客观的实验法研究外显行为;格式塔心理学用现象学方法研究经验的整体性;精神分析学派用临床分析法研究无意识和心理异常。于是,尽管各学派都想认识人类有机体是如何活动的,但他们在方法学上所强调的侧重点却很不一致。不过,总的说来,在这一时期实验法和数量化的研究方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数理统计是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数理统计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描述统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之前,以高尔顿和K.皮尔逊为代表;推断统计学产生于20年代之后,以R.A.费希尔为代表。高尔顿在研究优生学、心理学等问题时提出了中位数、百分位数、四分差、相关和回归等描述统计的重要概念。C.E.斯皮尔曼则发展了相关系数的概念,在心理学研究中最先使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1925年,费希尔的《研究工作者用统计方法》出版,给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他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3项程序:①对被试进行随机化选择;②在实验中被试进行控制;③以统计学方法检验研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数理统计方法的发展,非参数分析、序贯分析、多元统计方法也都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从而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40年代以来,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系统论方法在心理学各领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传递、信息转换和信息流程的分析,对人机系统、人和计算机界面系统以及管理心理学中的组织控制模型的研究,等等。1965年,L.A.查德发表《模糊集合》一文后,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之中。
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目前,心理学家在使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时主要具有下列特点:①既重视精细的实验和仪器测定,又重视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②越来越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这一方面由于心理学的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受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③电子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多种用途,既可呈现刺激和记录反应,也可处理数据和控制实验程序。④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方*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中国和苏联心理学家对这一点尤为重视。可以预料,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更加有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将会更多地产生出来。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亦即灵魂的主宰。
诸如,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则指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服从它,是它的助手;*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的控制;
至罗马帝国的*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us,354??430)又进一步认为,通过对意识的内省(按:introspection,指被试者的内部反省或自我观察、自我报告)可以接近和了解灵魂。
按最早出现于1590年的心理学原名Psychology一词系是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
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正如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ilhelm Max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的心理学是以德国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见解,采用心理化学的观点建立起来的。冯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为“物”,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构造派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应用实验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派别。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径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冯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构造派心理学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学界的群起反对。反对的结果一方面使构造派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绝响,另一方面因为反对者的主张不同,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一致反对结构主义,但以后愈争论愈复杂,终于又演变成各学派之间彼此互相排斥、众说纷纭的情势。
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虽然同样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却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心理学,把着眼点放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上。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识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心理学。机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不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兴的其他学派所取代。
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John Broas Watson,1878??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点,置于作为意识活动结果的行为上。华生宣称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华生于二十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它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然而,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首先提出这种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的就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事实上,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因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以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1892??1949)、弗罗姆(Erick Fromm,1900??1980)、艾瑞克逊(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在德国,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心理学家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 K??hler,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以四条直线构成的正方形为例,人们由此所得的知觉并不是等长的两条横线加两条纵线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的意义。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纳粹势力开始抬头,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1890??1947)表现得最为活跃。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按:又称第一势力)与行为主义(按:又称第二势力)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罗嘉思(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象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不言而喻,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望采纳O(∩_∩)O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8:5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无论研究哪种心理现象或采用哪种具体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都大致相同。一般包括下列步骤:①提出问题;②查阅文献;③形成假设;④制订研究方案;⑤搜集数据和资料;⑥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⑦结果分析;⑧作出结论。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前3个步骤是选题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假设和考虑选择验证假设的途径和手段,考察选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间两个步骤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操纵和记录的方法,并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然后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后3个步骤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说明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形成结论。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反映该项研究的成果。因此,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和基本研究类型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种类型的基本变量,即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变量是指可计量处理的条件、因素或特征。人和动物(被试)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在遗传、发育、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统称为机体变量。影响机体反应的种种环境因素,如外界的声音、光线、生活和工作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他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等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变量。由刺激引起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反应的速度、次数、正确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则统称为反应变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变量与引起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是怎样联系的,通过对这3类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对上述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将心理学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这两种基本类型。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的计划改变,观测记录因变量所受影响的一种研究方式。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为刺激,因变量为反应。如果观测到因变量的产生与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然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很复杂的。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奖励办法的改变(自变量)确实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学习成绩的变化又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引起。因此心理学研究还必须考虑这类处于中介地位的机体变量。机体变量虽不属于完全可以事先处理的自变量,但也应当作适当的考虑和处理,如选择智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相似的被试,以突出自变量的影响。所谓“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对于自变量严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否则就难以正确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被试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说来,研究者先选定两个可测量的变量(如年龄、智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再对被试就这两个变量的测量结果用相关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相关研究所需的资料通常是由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取得的。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阐释变量间存在关联,却不足以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分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下例即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分类系统。
心理学研究方法图册
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于仪器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调查法以向被试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口头调查(访谈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试言行的观察记录来积累资料的。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因而心理学还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心理度量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心理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方法。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分为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种;测量法也称心理测量,内容广泛,形式上可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档案法是搜集有关被试的文献资料(如日记、自传等)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程度来看,档案法最低,实验法最高。它们所收集到的关于心理事实的资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各种资料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表现其应有的科学价值。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统计学和逻辑思维方法。心理统计法是数理统计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描述统计提出概括性的数据,而推理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即从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逻辑思维方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
模拟法是根据某种近似的理论先设计出与心理活动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对原型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多种模型,主要的为潜特征结构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图解模型等。
发展简史和现状 在19世纪初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部分。虽然学者们从哲学的角度对心理现象作过许多推测和描述,但它们还不能称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以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心理学诞生的同时,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法和定量研究法的引入,开始产生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18世纪末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家发现,人们报告星体越过望远镜标线的时间略有差异。1822年德国天文学家F.W.贝赛耳测量了刺激出现与反应发生之间的时间,当时称此时间差为人差方程。1850年,H.von赫尔姆霍茨用反应时法测量神经传导的速率。由此,反应时法一直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见反应时)。其后,G.T.费希纳用数量化的实验法对感觉量和物理量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并在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提出了3种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实验研究方面,除冯特对感觉、知觉等简单心理现象进行过许多研究外,其他的工作还有:C.施通普夫用较严格的实验方法对音响和音的混合等现象作过研究,发表了《音乐心理学》;G.E.缪勒对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等作过实验研究;H.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材料,用实验法测量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记忆》一书中提出了记忆研究的基本方法;E.L.桑代克用问题箱以动物作被试,开创了实验动物心理学的研究;等等。在对个别差异的心理测量方面,F.高尔顿对感觉辨别力、反应时等进行了许多测量,发表了《对人类官能及其发展探讨》;J.M.卡特尔编制了对握力、运动速率、感觉辨别力、记忆力等的测验,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A.比奈以及其助手T.西蒙编制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等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专业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8:51
百度一下就OK了,还用提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