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8:0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29
他的儿子——也就是阿尔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 ),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这城里有个名叫南希(Nancy )的女教师,她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由于她教学认真,颇受市民的尊敬。她引起了小塞缪尔的爱慕,于是这位旅馆主人开始向她求婚。后来他们的爱情日渐增进着,最后终于达到了沸点,便在1828年结婚了。结婚后,他们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才迁走。
这一次他们又乘着“草原马车”再次迁徙,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塞缪尔在此经营屋瓦的制造和贩卖,生意还不错,夫妇俩过着幸福的日子。
他的住宅是一幢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砌的平房。房子座落在山脚处,外观朴实大方。
南希结婚后,前后生过7个孩子。在全家迁居米兰之前,南希就生下了4个孩子。此后,她又生了3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他们一直住在这个淳朴的小镇,直到阿尔7岁他们才又离开。不过这个城市却令阿尔难以忘怀。
虽然他并不完全记得这城市的一切,但是教堂的尖屋顶,宽阔的原野,家门前那棵耸立的大树等等,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当他年老时,他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景象。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需人的帮助。这孩子的头发稀少,竖了起来,一点也不服贴,长得很难看。父亲看了不舒服就替他理了发,结果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皱起了眉头。3岁时,阿尔瓦像一个大人思考问题时所做的那样,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阿尔的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塞缪尔爱迪生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的碾坊,看见*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30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科学技术史上有过种种发明或发现的人很多,但是像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有那么多发明,而且以84岁漫长的一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为发明奉献生命的,可说极少。正因为这样,围绕着这位天才发明家,热心的人们便对他进行有点儿传奇色彩的描述,更有甚者,竭力想在他的过去历史中也“发明”点什么新东西出来。那么,爱迪生传记中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他在什么环境中长大?他的少年时代又具有什么特点?
爱追根问底的孩子
一位传记作家曾这样说过:“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传记中就表现得越明显,他的传记就越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为历史。”
我们知道,“18世纪是理性时代,19世纪是科学时代,20世纪是科学在人类物质的、智力的、感情的和美学的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性的干预的时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诞生于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不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诞生的地方,是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当时的米兰镇,是有名的小麦集散地。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小麦被运送五大湖,它是必经之地,同时富庶的休伦湖的出口也在这里。有一家公司把航程从河口扩展了数公里,剩下的一段用来挖拙运河,可以通行载重250吨的船只。这地方因为是谷物的出口,所以拥有“西方敖得萨”之称。因此,造船业也很发达,使得这个小镇十分繁华。
关于美国这位最伟大发明家的家庭,某些传奇故事是这样说的:爱迪生家一贫如洗。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Ford )写道:“爱氏一家不可算是真正贫寒的,换句话说,他们始终是丰衣足食,住宅也好。人家说爱迪生出生赤贫,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阿尔的祖先是荷兰人,于1728年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移居美洲。
阿尔的祖父约翰爱迪生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站到了英王军队一边,不久,英军战败,所以,约翰不得已带着全家躲到了加拿大的新斯科舍。他在那儿以务农为生,并安定了下来。
他的儿子——也就是阿尔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 ),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这城里有个名叫南希(Nancy )的女教师,她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由于她教学认真,颇受市民的尊敬。她引起了小塞缪尔的爱慕,于是这位旅馆主人开始向她求婚。后来他们的爱情日渐增进着,最后终于达到了沸点,便在1828年结婚了。结婚后,他们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才迁走。
这一次他们又乘着“草原马车”再次迁徙,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塞缪尔在此经营屋瓦的制造和贩卖,生意还不错,夫妇俩过着幸福的日子。
他的住宅是一幢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砌的平房。房子座落在山脚处,外观朴实大方。
南希结婚后,前后生过7个孩子。在全家迁居米兰之前,南希就生下了4个孩子。此后,她又生了3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他们一直住在这个淳朴的小镇,直到阿尔7岁他们才又离开。不过这个城市却令阿尔难以忘怀。
虽然他并不完全记得这城市的一切,但是教堂的尖屋顶,宽阔的原野,家门前那棵耸立的大树等等,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当他年老时,他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景象。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需人的帮助。这孩子的头发稀少,竖了起来,一点也不服贴,长得很难看。父亲看了不舒服就替他理了发,结果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皱起了眉头。3岁时,阿尔瓦像一个大人思考问题时所做的那样,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阿尔的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塞缪尔爱迪生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的碾坊,看见*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
一次,他在父亲的农场里玩耍,点燃了父亲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结果仓库化为灰烬。阿尔干的事太糟糕、太危险了,不能不闻不问。阿尔为此遭到比以前更严厉的毒打。阿尔没有对父亲生气。在这以后,他似乎从不把疼痛看得很重。
阿尔不久又出麻烦了。一次他与另一男孩游泳,过了一会儿,阿尔发现他一个人在这里,他等这个男孩转来,但等了好半天仍没见这个男孩回来。阿尔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对所发生的事什么也不讲,半夜里父母亲把他叫醒并问他的朋友怎么了。阿尔说:“我等呀等呀,他再也不回来了。”他的伙伴后来被发现已经淹死。阿尔不知道他本应该告诉别人已出的事情。这时,他的父亲开始觉得阿尔有些不正常,塞缪尔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对别人造成什么麻烦。
爱迪生7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
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塞缪尔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可是这次并不用帆船牛车。他们乘火车到底特律后,第二天早晨就上了鲁比号航船。他们沿圣克莱湖岸绕行了一日,而后便溯着圣克莱尔河一直向上驶去。两岸所经处尽是浓林僻野兽类出没的场所。
小孩们一会儿跑上甲板,一会儿又窜进船舱,注视着两岸的风景。他们遇见了印第安人驾的独木船或是装满木材的白底船时,便都欣喜不已。
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阿尔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他上学。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后来,阿尔的耳朵聋了,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能看到从休伦湖流出的圣克莱尔河。这幢房屋有十几个房间,后面有马房,单只建筑用地就有4公顷,另外有40公顷的果树园。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制材和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塞缪尔还计划在家里的高地上造一座塔,供人们参观湖光山色,每人收费两角五分。这座塔建好以后,就在车站张贴广告。这座塔高约30公尺,立在塔上可以远眺那蔚蓝的休伦湖的水天一色,渐渐地向南消失去。湖中不断有汽轮、高桅船和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往着,因此景色一刻万变,不可捉摸。参观的人,每天多到需要排队。阿尔成为这个塔的小管理员,向每位参观的人收费。在参观客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600人,所以阿尔非常忙碌。过了一些日子,参观的人数一天一天的减少,阿尔觉得无聊。阿尔对爸爸说:“爸爸,两角五分太贵了,如果减价也许又会有人来参观。”塞缪尔采纳阿尔的建议,将收费减到一角,可是参观的人还是不多。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爸爸,在塔顶上,装个望远镜怎么样?”爸爸说:“想得好!”这座塔很快就装置了望远镜,可是参观的人数,仍然没有增加。这样,这座塔的生意也就无法再做下去了。阿尔变得无事可做。
不过,在管理这座塔的时候,他对工作发生了兴趣。阿尔对父母亲这样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阿尔向父母再三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双亲也就答应了。阿尔用车子载着家里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大家都对阿尔很友善。红萝卜、马铃薯、高丽菜的销路特别好。阿尔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过了一些时,阿尔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阿尔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阿尔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了500多元。
由于他们全家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由于他的疾病,阿尔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
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且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的上课。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阿尔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他接着又说:“可是我要知道的事,先生一点也不教我,我不要知道的事,偏偏又教我起来。”母亲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先生说你是低能儿,但母亲不以为然。你明天起,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母亲今天在先生面前已发过誓了:学校里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我总得在家里好好地教育你。阿尔,我今天也应该和你立一个誓。母亲已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母亲,我愿意发这个誓,我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俩人脸上都闪烁着泪光,俩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
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事啊!”
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了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Victorh ugo )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阿尔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 )、狄更斯(Dickens )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Rich ard Green Parker )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书中内容从蒸汽机到氢气球。关于那个时代的科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已包含在内,是中学毕业生也觉得难念的一本书。送给他这本书就好像向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爱迪生如饥似渴,认真读完了这本名著。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岁。”
阿尔10岁时对化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休伦港自己的家中地窖里按照帕克的教科书做了实验。他向当地的店主要了许多空瓶,尔后回忆起来,竟有200只之多。他在一个个的瓶子里装了不同的化学药品。常常搞得险些爆炸,或是发生别的事故。他的父母既因此担惊受怕,又为自己的孩子能懂得这些事情而感到自豪。为了不致惹麻烦,他把地窖充当实验的权利,受到很多*,特别是在他试验后杂物零乱地放着不加整理时,他母亲就命令他把仪器药品统丢出门去。但经他的苦苦哀求,她也觉得于心不忍,总是应允了他。本来阿尔在贮有毒药的瓶上总标着“毒”字以示警戒。后来她发觉别的孩子时常私自的来试弄药品,觉得危险还是很多,坚持要他随时锁藏起来。
在母亲的启蒙下,阿尔在10岁时读完了吉朋(Gib -bon )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Hume )的《英国史》、席尔(Sear )的《世界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 )的著作,很快,爱迪生被潘恩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了他一生。后来他回忆说:“阅读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与神学等问题的论述,我得到了启示。潘恩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忆起读过潘恩的著作后那种如见光明的感觉……对于潘恩,我抱有极大的兴趣。看一遍不够,我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研读。”他还吃力地读完了牛顿(IsaacNewton )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教他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这也就是他后来为什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而科学界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承认他的成就的缘故。读了牛顿的这部杰作,爱迪生开始蔑视数学,这种态度并非是由于他不必借助数学就能一眼看出涉及数字的许多问题的中心环节,而是因为爱迪生家的一伙朋友帮助他解释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许多疑难。爱迪生后来记下了他的看法:“我立刻得出结论,牛顿如果少知道些数字问题,他的知识面就会更宽。我从此开始讨厌数学,并一直不曾恢复起对它的好感……我把数字看成是一种数学工具,可以用它完成推理的逻辑结论,但它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结论。”数年之后,他宣称:“我不是数学家,但我在这一领域里的名次可以处于领先地位。”接下去,他的话更为贴切,也更加狂妄,“我能雇来数学家,可他们不能雇我。”爱迪生后来在财富的积聚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数学家的原因,乃是他夜以继日地实验。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童年时代,人们对电的兴趣正如我们现在对宇宙旅行一样浓厚。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阿尔爱迪生,通过电报对电发生兴趣。
电报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
到阿尔11岁时,在纽约和几个城市远至芝加哥之间架起了电报线,约800英里。报纸上登载了用电报线连接美国的电报员的故事。
11岁那年,爱迪生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他确信他也将要发明一种电报。但是,他需要钱买电器装置,而塞缪尔爱迪生的生意不好,家里无钱做任何而许多必需做的事。于是,爱迪生决定干干农活这一行,通过叫卖新鲜玉米和其他东西,获得几百元钱。
1859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已12岁。这一年大干线铁路部分通车。该线从缅因州的波特兰起,至圣克莱尔河东岸的萨尼亚止。在河的西岸,开辟了连接萨尼亚与休伦港的轮渡;与此同时,又开辟了从休伦港到底特律的南北单线。铁路为爱迪生提供了机会。
他听说在从底特律到休伦港的新铁路线上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卖水果和饼子,铁路上不付任何报酬,但可以用很少的钱买下食品,然后在火车上再用高一点的价钱卖出。阿尔要求得到这份工作。
阿尔向母亲谈了自己的想法,但母亲加以反对。他的母亲想到了那些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火车失去控制相撞、翻车甚至翻个个儿等等。她也担心阿尔在底特律等火车时会遇见坏人。但是阿尔的父亲知道他没有那么多钱送阿尔上学念书,说阿尔在等火车时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阿尔想到的只是挣许多钱搞他的实验。
经过和母亲的讨价还价,起誓保证,爱迪生终于在从休伦港驶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上了报童。据说,他当时曾这样对母亲讲:“妈,我是一蒲式耳小麦;我有80磅重了。”在爱迪生12岁那年,他结束了他的童年生活。
休伦——底特律的报童
阿尔爱迪生开始在火车上出售食品时,已是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孩。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一头蓬乱、稀少、褐色的头发。他穿的衣服并不新,保护的也不好,他似乎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花很少的钱买了一套衣服,由于衣服不太合身,很少穿它。他的母亲迫使他洗他的手脸,穿上干净的衬衫,但似乎没有人叫他擦他的鞋子。
虽然阿尔对穿着不讲究,但人们喜欢他的外表。他总是希望手里有什么事干着,没事可干的时候,他可以到处休息。对他来说,睡几分钟所起的作用就好像别人睡了几小时一样。他十分爱忘事,因为尽管他有时也和别人在一起,但脑子里却总是在想着如何做点新鲜的事情。他和别人谈话或者玩游戏时,头脑里却常常忙于考虑其它事情。
应该承认,天才就是天才,爱迪生赚钱的本事或者说他的发明天才,最早是在列车上当报童兼营水果时就闪现了出来。火车是在清晨7点驶离休伦港,10点抵达底特律,下午5点半又从底特律往回开,到了9点半才回到休伦港。爱迪生就在这班火车上当报童。这14个半小时的工作日对于年轻的爱迪生来说,有双重益处。他既能卖报赚钱,又能代销糖果。
他认为,他似乎能够从出售糖果、食品方面赚到大钱。4小时后,火车到了底特律,他便去报馆批报,预备在归途上贩卖。火车到站后,小孩们便自动的跑来帮他叫卖剩下的报纸。
不久,铁路当局又开通了底特律到格拉提渥加铁路线,车辆每天早发夜回,中途和那混合车交过。阿尔也安置了一个报童在这辆车上。后来他又每天早晨从底特律装运两筐蔬菜,火车到后,他的助手便把菜运到一个租下的由另一个小孩看管的摊上去。由于这些蔬菜比当地出产的好,需要量便大大增加。
除了卖菜以外,他在这条铁路线上又发展了几种营业。农夫们把新鲜牛酪在车站上交给他,托他运到底特律去发卖。在各种浆果成熟的时节,他用低价将大批浆果批发到手,然后卖给底特律的果商。除了浆果外,他还贩卖各种应时水果。车上的人对于他的活动渐渐发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对他工作的钦佩,认为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商人了,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能够照批发价格买得货物。
这时,干线上又增加了一节列车,在这车上爱迪生又雇了一个男孩作他的帮手。他每天能收入好几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每天的收入。这样,不出数月,他已能在一星期内赚到20美元。
下一步,他开始出售自己家周围菜园里的蔬菜产品。他曾说:“在火车上跑了几个月之后,我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店铺——一家出售期刊,另一家卖蔬菜、黄油和适季的草莓。一个店铺一个伙计,他们与我分享利润”。他也经常带他们到镇上餐馆去吃饭。
他的营业收入相当可观,每天都能抽出一元钱交给母亲贴补家用。余下的除了吃饭以外,全用在买书和充实实验用品上。日长月久,他从没乱花过一分钱。
火车要在底特律停留6个小时,每天火车进了底特律站,阿尔迅速把事务料理之后,就赶到青年人协会的阅览室里看书。不久那里就被辟为底特律公共图书馆。馆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藏书有16000部。他到图书馆看书,一直到火车驶回的时间才离去。
每当爱迪生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时,母亲的话便在耳边响起:
“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都不算是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并不灰心,仍然继续不断的努力,最后终于发明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要你好好用功,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发明东西。”母亲的话一直鼓舞着他,使他不断地向艰深的学问挑战。爱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30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爱迪生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爱迪生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爱迪生一顿,还说不准爱迪生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
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爱迪生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做完了手术。
医生说:“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你的妈妈!”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31
“魔力”之所在
一八七七年秋天的一个早晨,爱迪生从美国一个叫梅罗国的地方,来到纽约一家杂志编辑部办公室。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
奇形怪状的小东西。这小东西上面有一根长长的金属杠,一端有一个大点的轮子,另一端有个小把手。爱迪生把摇手摇转,然后
把一小张锡纸裹上圆筒,再装上一根小针,对着圆筒唱了一句婴儿催眠歌。动作完毕,机器又重新转动起来,它竟一字不漏地把
催眠歌重新唱了出来。形容当时在场的人的第一个感想,仅仅说惊异是不够的了。人们大乐不支,所有编辑部的人都互相大声传
告,说爱迪生带来了一架会说话的怪物。在短时间内,市内各家报馆的新闻记者象潮水般地涌来,都争着要看一看这个在世界上
最新奇的机器,一时把报馆挤得水泄不通。这一发明一经传出,激起当时社会急速而巨大的狂热达数月之久。铁路特开专车去参
观。许多人开始不相信这个发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个什么会说话的东西骗人的。有个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对着收音盘背诵
圣经中的一串专门名词,当这些名词一字不漏地从机器中重复发出来时,他们才相信这东西没有半点虚假。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留声机问世时的情景。人们在赞叹之余,都称发明者爱迪生是个“妖魔”。其实,“妖魔”这个雅号远
不是从留声机这一件发明才有的,而是伴随他的整个一生的。因为他的发明创造实在太多了。电灯、电话、电影、电报机、发电
机、蓄电池、打字机、磁铁矿分离机、压力表等等,都是他的发明。据不完全统计,自从他发明第一台自动数票机的一八六九年
至一九一0年,他一共领得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发明专利权,约计在此时期,每十一天他就有一个发明。正因为这样,他被人们称
为“妖魔”是理所当然的了。
可是,这个“妖魔”人物的真正魔力究竟出自哪里呢?他自己这样说:“一分灵感,九十九分血汗。”顽强的毅力、惊人的
勤奋,正是他真正的“魔力”所在。
发端于少年
汤姆斯·爱迪生,生于一八四七年美国的渥海渥州。他只念过三个月的小学。学校老师说他“愚呆”,亲友们也都这样称呼
他。而他的母亲并不相信这一点,亲自做他的教师,引导他去读一些书。不到十二岁,他就读完了不少难读的书,他的父亲还引
导他攻读过牛顿原理。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
爱迪生很喜欢科学。他很小就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储存了几百个各种试验用的瓶子,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他把平时省吃俭
用的钱,全部花在购买化学用品和化学仪器上。但光靠这个钱是不能满足试验需要的、于是,他就到火车上当卖报童。他每天清
晨登车,晚上九时后回家,搞完试验常常到深夜才能休息。后来,他发现火车上行李车厢中有一间吸烟室未用,他就把家中地窖
里的试验品搬到这上来,坚持做化学试验。在这里,他还学会使用陈设在这儿的一台印字机,并能用电报号码记录当地新闻,办
了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大受欢迎,销路可观,此时他才十二岁。有一天,火车摇晃,行李滑下来,把他试验用的一支磷杆摔到地
下,车厢立即着火。火被赶到现场的人扑灭了,可是车长却打聋了他的耳朵,造成终身残废。车长还把他的“四轮实验室”和“
旅行印刷房”里的东西统统踢到车下。
困难和挫折没有影响爱迪生搞科学实验的决心,他又在家中建起了试验室。遭电打、烧毁衣服,在试验中是常有的事。有一
次,他的脸部被*烧得不成模样了。既使这样他也从不灰心。爱迪生最早所作的努力,大大有助于他以后的发明创造。但是,
和其他伟大的发明家一样,爱迪生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当过夜班电报生。在书摊和图书馆消磨很多精力。但由于几次失
业,最后不得不到纽约投奔朋友。
爱迪生不辞千辛万苦来到了纽约。这个时候,他口袋里连一个小钱也没有。他饿急了,只好向人讨了点茶水喝,这是他到纽
约后的第一顿饭。在这里,他好久才找到朋友,但他的朋友也处在失业之中。饥因交加的爱迪生,容仪拙陋,衣着褴褛,被人看
不起。后来,他被允许夜宿在一家电池室里。刚好室内设置一台发布市价的通信机器,在他到来的第三天早上,这部机器出了故
障,由于他留心钻研,很快帮助人家修好了这台机器,而被留下来,这才找到了工作。从这以后,他奋发努力,与人合作改革,
市价通信机而崭露头角。不久,他开设了一个生产这种通信机的小工厂,逐步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步履坚实
电灯在今天已不足为奇了。但在一八八0年以前,电灯还仅有它的雏型,这就是当时最流行的弧光灯。这种灯是在电瓶两极
的头上接两根木炭,通电后把这两极一碰,然后再把它分开、两极之间立刻发生火焰。由于两炭极是水平的,中间有热空气上升
,两极间的火焰就向上微微弯曲好象弓形或弧形,所以被称为弧光灯。这种灯有不少缺点:要不断更换炭条;声响大;灯光效用
小而又易伤目力。污浊空气;还有个大弊病就是一个回电流只能点一盏弧光灯。当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包括弧光灯的发明者都非
常赞赏这种灯。但是,爱迪生却在一八七七年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提出了要搞分电流(就是一个口电流点许多灯),变弧
光灯为白光灯。这项试验要达到满意的程度。必须找到一种能燃烧到白热的物质做灯丝,这种灯丝要经住热度在二千度一千小时
以上的燃烧。同时用法要简单,能经受日常使用的击碰,价格要低廉,还要使一个灯的明和灭不影响另外任何一个灯的明和灭,
保持每个灯的相对独立性。这在当时是极大胆的设想,需要下极大的功夫去探索,去试验。一些科学家都笑他是傻子,讽刺他“
梦想,吹牛”,还有几个学者用数学证明他这项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爱迪生却始终充满信心进行试验。为了选择这种做灯
丝用的物质,爱迪生先是用炭化物质做试验,失败后又以金属铂与铱高熔点合金做灯丝试验,还做过上质矿石和矿苗共一千六百
种不同的试验,结果都失败了。但这时他和他的助手们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知道白热灯丝必须密封在一个高度真空玻璃球内(
即灯泡),而不易溶掉的道理。这样,他的试验又回到炭质灯丝上来了。他昼夜不息地用全副精力在炭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
炭化试验就达六千多种。他的试验笔记簿多达二百多本,共计四万余页,先后经过三年的时间。他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每
天清早三、四点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半小时。
一觉醒来,又精力充沛地工作。
到了一八八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有一天,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
,经炭化后做成一根灯丝,结果这一次比以前做的种种试验都优异,这便是爱迪生最早发明的白热电灯——竹丝电灯。这种竹丝
电灯继续了好多年。直到一九0八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爱迪生在这以后开始研制的碱性蓄电池,困难很大,他的钻研
精神,更是十分惊人。这种蓄电池是用来供给原动力的。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
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
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
没有秘诀
爱迪生醉心于科学研究,对自己的私事却是绝不注意的。可以这样说,他在七十三岁。以前未曾好好睡过觉;既使到了晚年
,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仍不少于十六到十八小时。他一搞起试验来,就忘记了休息,偶尔实在疲乏坚持不了时,才稍事休息一会儿
,因此, 他也非常喜欢和他有同样精力的人当他的助手。这一天,有个自称无眠的人到他那里请求工作。爱迪生很感兴趣,认
为这个人是他最理想的助手。于是便和这位“无眠者”一块工作。可是,在连续工作六十个小时后,这位无眠者再也支持不住了
,倒头便睡,连机器发生故障,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响也未惊醒他。而爱迪生仍在不倦地工作着。在当时,爱迪生不倦工作的精神
是远近驰名的,许多人非常羡慕他。
有一天,爱迪生接待了一位来访者,这位来访者一定要这个“妖魔人物”介绍一下不倦工作的“秘诀”。爱迪生觉得好笑,
因为他不倦工作本来是没有什么秘诀的,便顺口说了一句笑话,告诉那位来访者说:“每天早上吃一只兔子或许能行。”那人信
以为真,起身告辞,回去后果然照此办理。可是,六个星期以后,这个人已经累得大病一场,起不来床了。他不讲究修饰,常穿
着破旧的被化学药物染污了的衣服,他这种习惯到老年时尤甚。平常人都以为他是伙夫,报纸也常刊载讽刺他的文章。这恰好证
明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科学研究上了。一八七二年他在研究自动电报机时,由于试验入迷,思想高度集中,有一次他需
要到外边办一件急事。可是当人家询问他的名字时,他竟好一阵想不起来。爱迪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步履坚实,用心维艰,
的确花费了巨大的体力与心力。
在他七十七岁生辰的时候,有人问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他回答说;“做工!揭破自然的秘密,并使它为人类眼务。”这是
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不过,这并不是“秘诀”。
永不满足
我们知道,爱迪生一生共有一千多件发明创造,有些发明创造已经得到惊人的成功。他本人也是享有盛名的。但是,他从不
沉醉于自己的发明,他无时无刻不在向科学的新领域攀登,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持否定态度,而不停顿地加以
改进。他自己说:“我是永不会满足的。”无休止的钻研,不停顿的改进,这正是爱迪生又一个突出特点。他发明的蓄电池成功
后,他便办了一个蓄电池工厂并大批生产,销路一直很好。可是过了一个时期,他发现电池有毛病,一时又找不到原因,他就决
心要改进电池。但是,改进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同时工厂也要停业,这不仅可能降低他发明电池的威信,经济上也将蒙受很大
损失。然而他决然命令工厂即刻闭门停业。有许多使用他的电池比较满意的人要求继续增加定货,他却一概不受;有人在经济上
给他施加压力,他也毫不畏惧。结果,经他用心改进的电池获得比预料还好的成功,很快畅销各地。他的这种精神,同当时“金
玉其外,败絮其中”,掩饰劣货的商贾,形成鲜明的对照。不能不博得人们的尊敬与赞扬。
在他的发明创造中,能够引起当时社会震惊的,莫过于留声机了。这也是他的得意发明物。他是耳聋的人,能发明这样一个
发声的机器已是令人惊骇了。但是,爱迪生在发明它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过后,他又从架子上的尘埃中把留声机取下来,决
然要改进它。他实实在在地连续工作了五天五夜之久,才获得了成功。还有这样的数字完全可以证明他的钻研精神的:他仅在留
声机上的发明专利权就超过一百件。当我们看到今天的留声机的时候,不要忘记这上头渗透着爱迪生无数辛勤劳动的血汗。如果
没有一种无休止的钻研精神是绝难做到的。
这里,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他小时候的两个故事。在他幼年时期,有一回他看到母鸡孵卵生出小鸡,很觉奇妙,但并不满足。
事后,他也悄悄攒些鸡蛋放在仓库里,自己伏在上面,亲自试一试能否生出小鸡来,弄得全家人好一阵子找不到他。七岁上学后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问题的习惯就更加明显了。他对他所接触的东西,总是无休止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要求老师解
答清楚。对此,老师很觉头痛。有一回上算术课时,老师教同学们说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一定要让老师讲明白,二加二为什么
等于四。尽管老师给他作了一般的解释,但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老师就说他“愚笨”。爱迪生不满足自己已经学得的知
识,而时时刻刻用自己天真幼稚的心灵探索着大自然的秘密。然而,他的老师未能理解他。可是几十年后,爱迪生却成为享有盛
名的发明家了。
自然,发明家爱迪生如果不是无休止的钻研,不停顿的改进,那么他的许多发明创造便不会日趋更科学,更完善。他发明的
留声机是这样,白热电灯也是这样,蓄电池、有声电影等等,都是这样。正如他在白热电灯实验成功后所说:“没有一个发明是
十全十美的,白热电灯到今日何尝是例外。有光而无热,这才是理想的光,而现在离这个境界还远呢!”爱迪生虚怀若谷,永远
进取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4:32
一位传记作家曾这样说过:“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传记中就表现得越明显,他的传记就越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为历史。”
我们知道,“18世纪是理性时代,19世纪是科学时代,20世纪是科学在人类物质的、智力的、感情的和美学的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性的干预的时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诞生于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不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诞生的地方,是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当时的米兰镇,是有名的小麦集散地。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小麦被运送五大湖,它是必经之地,同时富庶的休伦湖的出口也在这里。有一家公司把航程从河口扩展了数公里,剩下的一段用来挖拙运河,可以通行载重250吨的船只。这地方因为是谷物的出口,所以拥有“西方敖得萨”之称。因此,造船业也很发达,使得这个小镇十分繁华。
关于美国这位最伟大发明家的家庭,某些传奇故事是这样说的:爱迪生家一贫如洗。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Ford )写道:“爱氏一家不可算是真正贫寒的,换句话说,他们始终是丰衣足食,住宅也好。人家说爱迪生出生赤贫,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阿尔的祖先是荷兰人,于1728年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移居美洲。
阿尔的祖父约翰爱迪生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站到了英王军队一边,不久,英军战败,所以,约翰不得已带着全家躲到了加拿大的新斯科舍。他在那儿以务农为生,并安定了下来。
他的儿子——也就是阿尔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 ),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这城里有个名叫南希(Nancy )的女教师,她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由于她教学认真,颇受市民的尊敬。她引起了小塞缪尔的爱慕,于是这位旅馆主人开始向她求婚。后来他们的爱情日渐增进着,最后终于达到了沸点,便在1828年结婚了。结婚后,他们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才迁走。
这一次他们又乘着“草原马车”再次迁徙,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塞缪尔在此经营屋瓦的制造和贩卖,生意还不错,夫妇俩过着幸福的日子。
他的住宅是一幢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砌的平房。房子座落在山脚处,外观朴实大方。
南希结婚后,前后生过7个孩子。在全家迁居米兰之前,南希就生下了4个孩子。此后,她又生了3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他们一直住在这个淳朴的小镇,直到阿尔7岁他们才又离开。不过这个城市却令阿尔难以忘怀。
虽然他并不完全记得这城市的一切,但是教堂的尖屋顶,宽阔的原野,家门前那棵耸立的大树等等,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当他年老时,他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景象。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需人的帮助。这孩子的头发稀少,竖了起来,一点也不服贴,长得很难看。父亲看了不舒服就替他理了发,结果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皱起了眉头。3岁时,阿尔瓦像一个大人思考问题时所做的那样,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阿尔的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塞缪尔爱迪生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的碾坊,看见*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
一次,他在父亲的农场里玩耍,点燃了父亲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结果仓库化为灰烬。阿尔干的事太糟糕、太危险了,不能不闻不问。阿尔为此遭到比以前更严厉的毒打。阿尔没有对父亲生气。在这以后,他似乎从不把疼痛看得很重。
阿尔不久又出麻烦了。一次他与另一男孩游泳,过了一会儿,阿尔发现他一个人在这里,他等这个男孩转来,但等了好半天仍没见这个男孩回来。阿尔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对所发生的事什么也不讲,半夜里父母亲把他叫醒并问他的朋友怎么了。阿尔说:“我等呀等呀,他再也不回来了。”他的伙伴后来被发现已经淹死。阿尔不知道他本应该告诉别人已出的事情。这时,他的父亲开始觉得阿尔有些不正常,塞缪尔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对别人造成什么麻烦。
爱迪生7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
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塞缪尔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可是这次并不用帆船牛车。他们乘火车到底特律后,第二天早晨就上了鲁比号航船。他们沿圣克莱湖岸绕行了一日,而后便溯着圣克莱尔河一直向上驶去。两岸所经处尽是浓林僻野兽类出没的场所。
小孩们一会儿跑上甲板,一会儿又窜进船舱,注视着两岸的风景。他们遇见了印第安人驾的独木船或是装满木材的白底船时,便都欣喜不已。
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阿尔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他上学。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后来,阿尔的耳朵聋了,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能看到从休伦湖流出的圣克莱尔河。这幢房屋有十几个房间,后面有马房,单只建筑用地就有4公顷,另外有40公顷的果树园。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制材和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塞缪尔还计划在家里的高地上造一座塔,供人们参观湖光山色,每人收费两角五分。这座塔建好以后,就在车站张贴广告。这座塔高约30公尺,立在塔上可以远眺那蔚蓝的休伦湖的水天一色,渐渐地向南消失去。湖中不断有汽轮、高桅船和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往着,因此景色一刻万变,不可捉摸。参观的人,每天多到需要排队。阿尔成为这个塔的小管理员,向每位参观的人收费。在参观客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600人,所以阿尔非常忙碌。过了一些日子,参观的人数一天一天的减少,阿尔觉得无聊。阿尔对爸爸说:“爸爸,两角五分太贵了,如果减价也许又会有人来参观。”塞缪尔采纳阿尔的建议,将收费减到一角,可是参观的人还是不多。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爸爸,在塔顶上,装个望远镜怎么样?”爸爸说:“想得好!”这座塔很快就装置了望远镜,可是参观的人数,仍然没有增加。这样,这座塔的生意也就无法再做下去了。阿尔变得无事可做。
不过,在管理这座塔的时候,他对工作发生了兴趣。阿尔对父母亲这样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阿尔向父母再三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双亲也就答应了。阿尔用车子载着家里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大家都对阿尔很友善。红萝卜、马铃薯、高丽菜的销路特别好。阿尔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过了一些时,阿尔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阿尔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阿尔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了500多元。
由于他们全家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由于他的疾病,阿尔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
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且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的上课。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阿尔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他接着又说:“可是我要知道的事,先生一点也不教我,我不要知道的事,偏偏又教我起来。”母亲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先生说你是低能儿,但母亲不以为然。你明天起,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母亲今天在先生面前已发过誓了:学校里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我总得在家里好好地教育你。阿尔,我今天也应该和你立一个誓。母亲已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母亲,我愿意发这个誓,我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俩人脸上都闪烁着泪光,俩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
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事啊!”
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了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Victorh ugo )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阿尔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