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古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29
玺是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玺的作用也分为:权玺(权杖),国玺(御印),令玺(金牌)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扼腕叹息。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秦印很早就进入古印收藏家的视线,但在清末以前,藏家们对秦印的认识还是近乎空白。秦印由于传世较多,近年出土也不在少数,随着秦印收藏、研究的发展,今天对秦印的认识越渐清晰。如过去一大批施田字格的官印,由于没有确切证据,只好放人汉初印中,现在看来,其中绝大部分应是秦印。而故宫博物院藏的一方“濮丘左尉”印,长期被认为是秦官印标准品,然比照新近出土的秦封泥后,则宜归为汉初印。
我国不少博物馆藏有秦印,古铜印谱著录秦印者亦多,它们中除少数出土品外,均是历代收藏家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虽然秦印很早就进入古印收藏家的视线,但学界对秦印的认识过程却是相当漫长的。清中期以前的古铜印谱,从未有人把秦印与其他印章分开,直到清朝末年,大收藏家陈介祺编辑的《十钟山房印举》,才有一名为《周秦印》的栏目,收进一批有别于战国私玺和典型汉私印的印章,陈氏认定它们比古玺晚,比汉印早,虽不敢直接称之为秦私印,然其断代,无疑是古印研究的一大突破。概括秦私印特征的第一人是罗振玉,罗氏在《赫连泉馆古印存》自序中说:“秦人印大小同于周,有半方印,皆白文,刻划以成之,其书体与传世权量铭同。”此说虽只谈及半方印,但其对部分秦私印形态、篆刻手法、文字特征的认知,却是相当准确的。
特点
编辑
秦印
秦印的美不在于其品相,而是其本身文字的优美,过去篆刻家不太重视秦印出于种种原因;自南宋以后汉族文化实际上已迁移到长江以南,汉族文化也由于战事上的失利,整个民族变得不自信,由雄健博大变得委婉阴柔,由开放自然变得规矩程式。所以中国文人一般推崇战国玺的优美雅致,汉印的规矩大气,而对于秦印的自然豪放率真的风格却置若罔闻(也可能处于地域的原因;秦印一般在陕西山西甘肃一带出土,南方极少见到;古人对秦代焚书坑儒的愤恨;)。致使对秦印研究较为忽略(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偏见)。秦印文字的美恰恰符合美学的规律:一,秦印艺术具有随意性;二,秦印艺术具有不可重复性;三,秦印艺术具有唯一性;四,秦印艺术具有残缺美;五,秦印艺术形式多元化等。
秦印刀法对于现代篆刻更具有研究价值;大多秦印以热刻为主,在印体没有完全冷却的时候直接入刀,有平刀,尖刀,圆刀等。技术方面在此不做过多探讨。其实对秦印美学的价值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在多方面的提升,民族文化的复兴势在必然,文化价值观的疏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文化研究的先导——文字的研究必将被整个社会所重视。文字恰恰涵盖了整个民族发兴起发展的全过程,印章铭刻着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烙印,也是研究整个社会发展,经济生活和人文生活以及军事活动的活化石。
秦印是汉文字由繁到简,由多元归于统一,这一特定转变时期的典型符号,对于秦印研究待有志之士对其挖掘整理。
源流
编辑
秦印
秦国的先世是西戎的嬴姓部族,西周灭亡,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从此兴起并壮大。秦以陕西的渭河流域为中心,先后以泾阳、栎阳、咸阳为都。但疆域不大。《史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狄遇之。”可见中原各国对秦还是有歧视的。
正因为如此,在与东方各国少交往而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下,秦的自身发展就有了其独特的地域色彩。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提到秦墓葬说:“秦墓主要是方形竖穴土坑,下肢屈肢特甚的屈肢葬,在秦墓中非常普遍,几乎可视为秦墓的特殊标志。”秦墓中出土的蒜头壶,茧形壶,浅腹粗足鼎等,也是秦墓中的典型器物。
在这样情况下,秦的文字自然有其独特的面目,而作为权力和凭信的印章,使用的印文,也就具有了地域色彩。明人董说:“有司之赐印,自秦孝公变法始耳。”从出土的秦简看到,战国时期的秦国普遍施行了任官赐印制度,玺印在当时使用非常广泛了。
如果从时间上界定,秦印应为秦统一后即公元前221年到灭亡公元前207这15年的印章。但事实上,这样界定,几乎是不可能的。
1.秦统一后,虽然遗留大量的刻石、度量衡器、诏版铭文等,因无款识纪年,不能断定其绝对年代。
2.即使是秦15年间墓葬出土的印章,其主人早年生活在战国时期,其印章仍有可能制作于战国晚期。
所以大多认为秦印还应包括秦统一六国前的几十年时间。
断定秦印的标准,有2位的观点可信:
1.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发展》:“今天我们的秦印标准是据秦权量上文字来断定的。”
2.王人聪《秦官印考述》:“秦印分官印私印两大类,官印的辨认,除了印文字体的特点之外,还可通过对印文所署官名、地名沿革的考证来确定。”
历史发展
编辑
秦印
以陕西关中为腹地的秦国,战国之时是东方六国全力对抗的敌人,地处六国之西。它崛起西周故地,文字亦上承西周金文,规范整饬,结体方正,方笔多,圆笔少。战国秦玺与六国古玺迥然不同。但秦立国于春秋之初,其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历史也有250余年,而且建立秦朝不过15年。秦朝的印风完全是战国秦印风的延续,区分十分困难。故传统所论秦印往往包括战国秦和秦代甚至部分西汉初界格印章。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同时他把战国之时秦国业已成熟的玺印再加以规范制度化,随着秦军战车的推进,普及到全国每个角落,原六国字体形式各异的玺印制度因之废除。15年后,秦朝因*招致速亡,但它在历史一瞬中为中国古代玺印构筑的框架却成为永恒。100年前,晚清杰出改革家、思想家谭嗣同披览中国历代兴亡,慨叹:“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我们回顾一部中国印章史,似也会得出相似的结论。那么秦印对中国古代印史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呢首先,秦始皇把战国之时使用最普遍的一般印章自名“玺”变成帝王专利,群下莫敢用。
其次,随着*三公九卿制和地方郡县制架构的确立,与之匹配的一整套官印制度随之完善推广。不同官职用印,印章的质地、穿系印章的印绶颜色也不同。除皇帝用“赤绶玉玺”外,百官印绶从高到低分别以紫、青、黑、黄四色为别。质地也有金、银、铜质之分,等级森严。官印由少府属官“符节令丞”掌管颁发,私刻和盗用官印都要受到严厉惩罚。
秦印
第三,战国之时,西土的秦系文字与东土的六国文字区别很大。秦国文字上承西周金文,结体较为方简朴实。特别是民间流行的篆书已与小篆颇为近似。如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70号秦墓出土的两方玉质“泠贤”私印,一方用正体小篆,一方用俗体隶书。此墓时代为战国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07—前251年,或稍晚。二玺为战国秦印无疑。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将战国秦文字再行删简规范,正式创立小篆,并废除各行其政的六国文字。在印章上,吸取小篆结构,融会隶书平叠特点,创用“摹印”体。这种文字平直方正,易于根据印面大小以及相配文字的繁简,增加或减少笔画。用于治印,既显得整齐秩序,又易于刊刻。秦摹印篆对以后两千年的玺印用字产生了深刻影响。汉印文字只是在印面上不用了秦印的界格,隋唐以后的九叠文还是以秦印文字的基本构架,而将一些笔画增加盘曲以添满印面。明清以降,“印宗秦汉”成为印坛复兴的号角,根本原因还是基于摹印篆平直方正、易于增减的两大优点。这两大优点,既利于学习操作治印,前者也契合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旨趣。
从印面尺寸上讲,秦官印改变了战国六国公玺大小不一的局面。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方形,边长在2.2厘米左右,即秦制一寸,如“宜阳津印”。其中许多印面高略大于宽,如“法丘左尉”图1,宽2.3厘米,高2.4厘米。第二种为长方形,印面大小为方形印的一半,即高2.3厘米左右,宽1.2—1.3厘米,故称“半通印”,多为较低官吏所用,如“邦侯”印图2。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点是大多数采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印文排列尚未固定,以四字印为例,以为多,如“右司空印”图3;另外还有,如前举“法丘左尉”图1;,如“宜阳津印”;==,如“南宫尚浴”图4,此类少见。秦官印印台一般在0.3—0.6厘米之间,较汉官印为薄。
秦阴文印文字以凿刻为主,罕见铸印。由于文字形成方式的不同,它与汉铸印的浑穆雍容厚重比起来,更多了一些天真、稚拙、峻利。篆法方圆相济,线条颇有弹性。
秦印
秦私印形式多样,印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如“郭颠”、“息家印”等。秦印多为阴文,但也有少量阳文,如“赵高”、“若思”等。秦阳文私印多为凿制,天真歪倒,稚拙可喜。
秦词语印,除印文风格与同期公私印相类外,文字多与敬业修身有关。如“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怠”、“忠仁思士”、“高志”、“宜士和众”等,与汉代词语印多趋向追官逐利、祈福致祥内容有所不同。
秦印印面分割的一大特点是大多数印采用田字格或日字格,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响。这一特征是我们鉴定当时印章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林树臣《玺印集林》著录有“阳平君印”。从风格上看接近秦印风格,秦代封君也较常见,或以封地为号,如华阴、泾阳;或为特立之号,如刚成、武信。但此印拟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简陋,加之秦这类印绝大部分都施田格,如秦“昌武君印”图11。此印只施边栏,不合时制,当为伪印。
秦印
1、秦官印印面一般2.5厘米见方,官职较低的只用一半大的印面又叫“半通”。
2、继承先秦古玺加边框的形式,在印章中普遍加田字框或日字框,统一作阴文。
3、印文书体统一,统一的书体为“摹印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