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6: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2:14
学习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如果我们通过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数学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课堂上的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促进他们成长。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要接受老师的答案或者结论就好了。虽说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大大压抑,并逐渐磨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势在必行。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就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如何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呢?
一、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色意识,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如,拼一拼、比一比、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以及操作实践,建立表象认识。这样一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自主参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让学生探索的内容难易适度,要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并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
许多学生解题时,有十分好的想法,但就是缺少试一试的行动,延缓甚至失掉了一个良好解法的诞生。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如果将5放在一个两位数的右端,所得到的三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311,求原来的两位数。当我看到这道题时,我还想了好一会不知如何下手,学生们马上说,老师应该这样做,我一看,这个方法确实好。可见,解题的成功常常伴随在试一试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一试,把想法变成行动。
4、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事先备课的步骤,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长边一样长;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宽边一样长。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学中如果设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中如果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5、教师要把握学生探究的时机。
我认为,在探究学习中一般应当先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体验挫折。当然,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