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军与补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3:09
在古代,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一般的国家有余粮调出区和非余粮调出区之分,余粮调出区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大的,能够供给额外人口,因此军队行军一般是在余粮调出区之内。
当然,因作战需要而不得不在非余粮调出区行军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但大体上是把在余粮调出区行军视为正常。在这样的地区内行军比较省力,如果是在本国领域内或友好国家行军,则依靠后勤队提供粮食和依靠派员征发、购买当地百姓的粮食。
如果军队纪律不好,征发往往成为掠夺,掠夺本国居民一向被认为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纪律不好的军队经常这样做。比如明末官军,被称为:“强盗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筛子,军官好比剃刀”。这样的军队想打胜仗,除非天神帮忙。纪律良好的军队不会掠夺本国人民。
有一个小故事是:一个军团的罗马军队在一个苹果园中驻扎,当他们离开的时候,连一个苹果都没有减少。如果因故不在余粮调出区行军,那么有好几种办法:一是掠夺。人民遭到掠夺,固然悲惨,但军队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派兵打猎和采集食物;三是依靠随行给养和牲畜。如阿拉伯军进攻东罗马的叙利亚的时候就是这样;四就是依靠补给队了。当到了敌国境内的时候,军队的补给就会遭到极大挑战。因为不仅补给距离变长了,而且还要面临敌人的坚壁清野和*扰。
在各个地区,收割粮食的时候不同,在热带是一年三熟,暖温带是一年两熟,温带是一年一熟,除了收割季节外,其余时候必须从敌国人民那里获得粮食。
在古代,掠夺敌国居民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掠夺往往非常残酷。焚烧、掠夺、*是家常便饭。恺撒进攻别都里及斯人的时候,因为没有焚烧村落而使后者猝不及防。可见当时罗马军队是把焚烧村落视为惯例的。其实没有任何头脑正常的将官会*军队在敌国境内的掠夺。只有在内战中,掠夺才有可能得到*。比如完颜亮进攻南宋的时候,严格约束纪律,士兵失火烧毁民房,都被斩首。于是金军与百姓“亲如一家人”。其实即使在现代,国际法也认为帝国的人民和财产具有“敌性”,允许*其自由和进行征发。
当然,无节制的掠夺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夺时,一般大部队是不出动的。只出动散兵进行。除了掠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国家获得补给。但在敌国境内,补给队容易遭到袭击,因此补给队本身也需要护卫。中国进攻匈奴人的前119年漠北决战中,主力骑兵10万,而保护后勤队的步兵却有数十万。这些步兵当然也要消耗粮食,因此运到目的地的粮食有限,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对匈奴人作战:运输30石粮食才能到达1石。由此可见如果对拥有大量骑兵的敌人作战,后勤压力是多么大。
在敌国境内行军,遭到袭击的危险比较大,所以行军的时候要有所防范。在国内行军时只需要成一字长蛇阵沿重要道路行军即可,如果军队数量太多,沿几条道路前进就是了,但在敌国内,要避免敌军的突袭,所以一般避免在狭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泽行军,因为一旦遭到敌人袭击,很难展开。行军时,一般把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行军队伍两翼是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以便照应前后。军队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当遭到袭击时,先头部队在原地坚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开,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开,以后部分单数向左前方更远处,双数向右前方更远处展开。迅速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
如果非要从狭隘地区行军不可,为了安全,一般要先占领前方高地。如在水网地带,一般要多路并进,每路都保持在临近的另一路能够看得到的距离内。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够迅速而有序的从行军状态变换到战斗状态,或者进行相反变换。
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依敌方的抵抗和我方的战略需要而有所不同。罗马重步兵的标准是负荷23公斤在5小时内行军31到39公里。刘彻时代之前,中国人在谈到中匈边界的时候,说边界距长安仅300里,轻骑一日一夜可至。西方的例子是汉尼拔在扎马之战失败后,据说两人两马在一天一夜间跑了200多公里。为了出奇制胜,轻骑兵长途快速行军是有可能的。但不能持久,这是要注意的。
因为轻骑兵如果快速机动,必然要抛下后勤队、重装部队和一切不能快速机动的人和物,而且,马匹本身将十分疲劳。这样,轻骑兵自己的战斗力和持久能力必然大大下降。基本上只能出奇制胜。一旦制不了胜,就只有失败一途了。不过快速机动确实能够为统帅带来巨大的机会。
历史上,用轻骑兵快速进击获得大胜的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蒙古军队的胜利。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进军速度,取决于牛车或马车的速度。也就是1天至多40公里。如果是轻骑兵的快速突进,那么在3天之内前进240公里是可能的。
接下来谈谈军队需要的补给品。古代军队所需要的补给品有粮食、柴火、衣物、备用武器、备用武器部件、一次性射击武器、帐篷、挖掘和建筑工具、备用乐器,等等。军队携带粮食根据不同的战术需求,其备量不一。有的为了轻装前进,仅备3日粮;有的又带上够吃3个月的粮食。有的情况下,军队带着大批牲畜作为肉食来源。如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如此作。特别要提到的是:战马需要饲料。虽然在补给不畅的情况下,马匹也可以只吃青草,但这会导致气力的衰减——自然,粗放饲养的马匹,习惯了吃青草,但这样的马匹体力是不及那些精心培育的马匹的。而到了冬天则非准备干草不可。
一般来说,军队只携带最基本的衣服和衣料,以供衣物磨损了的士兵更换,以及及时修复损坏了的旗子。加上没有洗澡的条件,所以古代军队几乎都是臭不可闻的,全身爬满了跳蚤。备用武器也只有少量,而武器部件则供那些较易损坏的武器使用,如弓弩的弦等。
至于一次性消耗的射击武器,则是箭,古代欧洲还有标*、石块等。一般一名射击兵携带箭数从30枝到50枝不等。挖掘和建筑工具,因国别而异,罗马军队的工事世界闻名,自然它的建筑工具是非常完善的。而较落后的军队一般没有什么建筑工具,如凯尔特和日耳曼军队。
军队所需非战斗人员则因国别而异。斯巴达军一人需要7名军奴,但其他希腊军队一般一名重步兵仅有一名军奴,罗马军队也有大量军奴,东罗马军队有军医,中*队基本上没有非战斗人员,一些杂务也由士兵完成,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有背负其盔甲的奴仆。
总之,各国的情况很不一样。另外,随军商贩、军妓、高层人物的随员等情况也不一样,不过这跟战术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军队,如希波战争时的波斯军队,带着庞大的属员队伍,这样的军队战斗里一般是不强的。
军队的工事和营盘是防止敌人袭击的保障和军队失败时依托的屏障。一个修建良好的工事体系,是难以攻破的,敌人的一切诡计在它面前也难以得逞。这里可以以恺撒在包围阿来西亚市修建的工事为例,宽近7米的第一道壕沟,5米宽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壕沟,第三道壕沟中灌满了水。后面是4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和雉堞,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27米修建一座木塔。并布置弩炮。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130米。
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在这130米内很快又增加了如下防御设施:采伐了许多树干和坚韧的树枝,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在挖掘了一道1.7米深的连亘不断的壕沟之后,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在沟内,把它们的底部钉牢,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它们一共有5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在这前面,又挖有像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1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里面安放着人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过四指。
为了使它们坚韧和牢固,在它们底下垫有33厘米厚,夯实的土。坑的其余部分放着树枝和柴草,用以掩盖这些暗器。一共挖了8行这样的坑穴,相距各一米。在所有这些工程前面,又有33厘米长的木材,顶上钉着坚固的铁钩,彼此相隔不远地整个埋在土中,布满各地。整个工事分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外部分周长达2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