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4:30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者,是1902年前后相继担任或署理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 倡议“应从师范学堂入手”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1874年他曾署理两江,次年擢两广总督。1879-1881,1890-1902,刘坤一两度出任两江总督。除了甲午战争期间,刘坤一奉旨北上指挥对日战争,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署理两江一年多外,刘坤一前后驻节江宁十多年,最后病逝于两江任上。
刘坤一的历史功绩是明确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尽管由于当年10月即不幸病逝,刘坤一的这一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然而他的倡议仍然产生了影响。他的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 三江创建的运筹设计者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早年攻读经史,1863年(同治二年)荣登“探花”,任翰林院编修。他曾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的考官或学政。在出任山西巡抚和署理两广总督时,张之洞就力主兴学育才。1889年(光绪十五年)调补湖广总督,直至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赴京入参军机,除了曾经两度短暂署理两江外,张之洞一直总督湖广。清末咸同以降,*、外交、思想、文化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张之洞置身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多重角色:他既是“洋务运动”后期的“扛鼎者”,又是清末“新政”的“领军人物”,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影响了数代学人(历史学家陈寅恪在30年代曾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而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张之洞也堪称“开先河”者。
张之洞在举办洋务、接触新学的过程中,对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余年并日趋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深恶痛绝,洞察其弊,逐渐形成了变革甚至废止科举、广兴新式学堂的认识。他在《劝学篇》中提出并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一新旧杂糅、中西参酌的思想指导下,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于建立一种完备而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思考和总体性的筹划,并最终形诸章程法规,参与制订了《学务纲要》和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教育*——《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张之洞曾被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1847~1907)誉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实在是当之无愧,功不可没。
张之洞署理两江百余天间,对于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全力以赴,运筹帷幄,规划设计,倾注了满腔热情,确定了几乎所有的方针大计和具体细则。因此,在张之洞离任之后,三江的建造工程和办学进程依然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均以张之洞为三江师范学堂的主要创始人。1906~1909年出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在他关于两江师范的所有奏折中,均冠以“两江师范学堂经前督臣张之洞创办”之语。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序》中也说:“南皮张相国于江南建两江师范学校。中国师范学校之立,以两江为最早。”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 三江开办的组织实施者
魏光焘(1837~1916),湖南邵阳人,字午庄,魏源族孙。早年曾先后在曾国荃、左宗棠麾下从军,多有战功。光绪七年晋甘肃按察使,旋升甘肃布政使,调补新疆布政使。甲午战争中奉旨带兵北上山海关,立有战功,战后调任江西布政使,不久即升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
魏光焘对于三江建设的重要贡献,包括组织实施三江开办、切实保证了三江开办的巨额费用等。魏光焘本人在他晚年所撰《湖山老人述略》中,将“提款建立三江师范学堂”列在他两江任上德政要务之首。 (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