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3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6:08
第一个就是*上的处理上不同。郭子仪是对*上的手段了解得很通透,所以,对君主的想法也是知道的,所以,不要权力,只要财富和美女,就是为了让君主放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没有二心的。但是,李光弼却是一个很短视的人物,不能处理好*上的问题,对于君主的要求也是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处理,结果就收到了君主的猜忌。
第二个就是对待君主近臣的态度不同。郭子仪对于君主身边人那是毕恭毕敬,哪怕是自己的位置和待遇很高的时候,无论是谁,都是如此,还给自己赢得了一个礼仪周全的美名,没有一个君主近臣说他坏话的。李光弼这是对近臣很是痛恨,所以,有时候是不理会,有时候是训斥,甚至有鞭挞。所以,就有近臣在君主的面前说他的坏话。
第三个就是对待突然加身的处置有不同的态度。郭子仪对于这样的事情可能是看得多,所以,就是人家君主说啥就是啥,从来就没有什么话说,要求上任,立马走人,甚至跟家人都不说。而李光弼则是畏手畏脚,君主让他救人,担心自己被抓,就不救。岂不让君主认为你有二心?
郭子仪,就是这样一个对君主心意了若指掌的人,所以,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而不是猜忌,最后得以安享晚年,而李光弼则是一个*上的没有小学毕业的人,所以才会受到君主的排挤,最后是郁郁而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6:09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都是中兴大将,他们在平叛“安史之乱”立下功勋,可谓国家的柱石。同人不同命,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直到85岁去世。而李光弼却只活了57岁,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离开人世。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两个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很好的家世,也都是少年成名。郭子仪是武则天时期的武状元,后来被封武卫大将军。李光弼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
“安史之乱”可以说给郭、李两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平叛“安史之乱”中,两人表现的都非常出色。郭子仪在河北大胜,收复两京,表现的非常出色;李光弼也是出奇制胜,经过7年苦战,力挽狂澜,拯救了岌岌可危大唐帝国。
虽然都是武功盖世的英雄,但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郭子仪审时度势,唯皇帝命令马首是瞻。郭子仪即将剿灭叛军的时候,唐肃宗听信谗言,召回郭子仪。造成唐军重大损失。郭子仪仍然忍辱负重,苦心经营。
郭子仪曾经被肃宗和代宗两次罢免兵权,在深受猜忌的情况下,郭子仪坦然面对。面对皇上赏赐“太尉”“尚书令”的官职,郭大人上奏请辞,坚决不接受。而赏赐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接受。表明自己在*上没有野心,让皇上放心。
郭子仪宽容大度。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但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鱼朝恩对郭子仪别有用心,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很是佩服。
李光弼就不一样了,他处理问题简单直接,情商也是非常低。御史崔众一直都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就将他下狱,钦差前来宣旨,崔众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斩了崔众。太监程元振、鱼朝恩曾经很多次诽谤他,但李光弼却却是采取了回避的办法。吐蕃军攻打长安的时候,代宗多次下旨命李光弼去救援,他竟然不救。特别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之后,李大人更是不敢入朝,因此遭到代宗的猜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6:09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并称唐朝中期的中兴名将。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备受后人推崇,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个典型的*,父亲历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长六尺余,体貌秀杰”。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
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只活了5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仪极富*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低能儿。
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天宝十四年,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下旨郭子仪率朔方军平叛,郭子仪二话没说,起兵讨伐安禄山;至德元载,正当郭子仪在河北取得节节胜利,欲直捣范阳时,唐肃宗在朔方的一纸召唤,郭子仪当即率5万兵马赶赴朔方。
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
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他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
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这个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发的。但郭子仪为国家社稷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
反观李光弼,*眼光短视,情商也显得很低。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职时,御史崔众迟迟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他缉捕下狱。适逢钦差前来宣旨,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坚持斩了崔众。
在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劝告,将军队列阵于开阔地带,史思明乘机大败仆固怀恩,直接导致邙山战败。李光弼重惩了仆固怀恩,由此导致两人心生怨恨。太监程元振、鱼朝恩也曾屡次诽谤李光弼,但李光弼却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际,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眼光,才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6:10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李光弼是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他特别喜欢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就开始了军旅生活,任左卫亲府左郎将。李光弼为父守丧时,严遵礼法,之后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将,为何两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郭子仪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李光弼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名垂千古。究其根本原因便是郭子仪极富*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白痴"。
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就是为了让皇上放心。郭子仪还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
而李光弼,*眼光短视,情商很低。在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时候,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却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还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最终郁郁而终。
两人因为其*眼光和为人处事而下场天差地别,叫人唏嘘不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6:10
因为他们俩的性格不同,郭子仪懂得变通,李光弼却比较耿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