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2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00
应该说,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来源于外语的。 早在甲骨文时代,我国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中采用两个短横作为重文符号和合文符号,可以说是我国最古的标点符号。可是,大多数的文章没有标点,称为“白文”,阅读起来十分困难。汉代开始使用“句读”,语意已完的叫做“句”,语气未完而须停顿的叫做“读”,“句”和“读”分别用圈号和点号来表示,称之为旧式标点。由于旧式标点不完备,古书读起来虽较之“白文”容易一些,但仍然是很困难的,在读古书时,如何断句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文章和句子越来越复杂,旧式标点已显得不够用,因此,有些学者开始创造新的标点符号,以补充旧式标点之不足,其形状是光怪陆离、多种多样的,难以掌握,因此,有的学者主张采用西方的标点符号。 1904年出版的《英文汉诂》(严复著)首先使用西方的标点符号,这是我国最早使用西方标点符号的汉语著作。1918年,陈望道在《教育潮》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方的10种标点符号,他反对自行创造新的标点,他说:“造之者一人,而欲人之从之者万人。苟非无可易者,其事最为难能。势将或为寂无影响,或致异说纷纭而已。数年以来,音标问题异形百出,定之如何其艰,盖即此理。”因此,他主张,“制定新式,不如采用西制”,“余则从旁取西标者”。他认为,采用西式标点“既系从众,为一部份国民之所习惯,而其形有定,定约成俗,又最简捷,必不致如事创造者之异形百出,转以利民众者而困民众也”,同时,他还说,西式标点“便于书写,美于观览”,“万国通行”。后来,他又发表《新式标点的用法》,继续宣传新式标点,他说,“西式标点是各个时代造出来的……,不是一时造出来的;是各国(不论英、德、法、意、俄、日)通用的,不是一国专用的”,“就是一种万国通行的记号”。这种采用西式标点的主张,成为了当时的主导思想。也就在1918年,《新青年》从第四卷开始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议案中指出:“本案所主张的标点符号大致是采用西洋最通行的符号,另外斟酌中国文字的需要,变通一二种,并加入一两种。这些符号可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新式标点符号共12种: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至于中国旧有的一个句号和读号,“本案把这两种符号的用法也仔细分别出来,另叫做‘旧式标点符号'附在后幅,备学者参考采用。” 这套新式标点符号,于1920年由北洋*正式颁布。公布的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4册,全部使用新式标点符号。1928年,上海出版了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史记》《红楼梦》,开古籍新式标点之先河。1933年7月,行政院命令所属部门年内公文要采用标点符号,并颁发《简单标点办法》,在公文中推行新式标点。 1951年9月26日,**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与1920年的《新式标点符号》相比较,增加了顿号和着重号,共14种: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1951年10月5日,**政务院下达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要求各机关、通讯社、出版社、各级学校学习《标点符号用法》,并要求各机关“指定固定的文字秘书,各编辑部指定专职的文字编辑,专司订正一切稿件中文字混乱和标点混乱之责”。 196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公布了经过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新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说,“1951年9月,**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十多年来,文字的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某些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列14种符号,现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简化了说明;更换了例句;针对书写排印改为横行,某些说法也作了相应的改动。”这16种标点符号是: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这样,新式的标点符号在我国书面出版物中逐渐完善起来。从“白文”到旧式标点,从旧式标点到新式标点,汉语的书面形式越来越便于阅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01
?号不论出于外文还是中文,总之它不是英文字母符号,是标点符号,表示不详的意思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00
应该说,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来源于外语的。 早在甲骨文时代,我国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甲骨文中采用两个短横作为重文符号和合文符号,可以说是我国最古的标点符号。可是,大多数的文章没有标点,称为“白文”,阅读起来十分困难。汉代开始使用“句读”,语意已完的叫做“句”,语气未完而须停顿的叫做“读”,“句”和“读”分别用圈号和点号来表示,称之为旧式标点。由于旧式标点不完备,古书读起来虽较之“白文”容易一些,但仍然是很困难的,在读古书时,如何断句成为一种特殊的技术。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开展,文章和句子越来越复杂,旧式标点已显得不够用,因此,有些学者开始创造新的标点符号,以补充旧式标点之不足,其形状是光怪陆离、多种多样的,难以掌握,因此,有的学者主张采用西方的标点符号。 1904年出版的《英文汉诂》(严复著)首先使用西方的标点符号,这是我国最早使用西方标点符号的汉语著作。1918年,陈望道在《教育潮》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方的10种标点符号,他反对自行创造新的标点,他说:“造之者一人,而欲人之从之者万人。苟非无可易者,其事最为难能。势将或为寂无影响,或致异说纷纭而已。数年以来,音标问题异形百出,定之如何其艰,盖即此理。”因此,他主张,“制定新式,不如采用西制”,“余则从旁取西标者”。他认为,采用西式标点“既系从众,为一部份国民之所习惯,而其形有定,定约成俗,又最简捷,必不致如事创造者之异形百出,转以利民众者而困民众也”,同时,他还说,西式标点“便于书写,美于观览”,“万国通行”。后来,他又发表《新式标点的用法》,继续宣传新式标点,他说,“西式标点是各个时代造出来的……,不是一时造出来的;是各国(不论英、德、法、意、俄、日)通用的,不是一国专用的”,“就是一种万国通行的记号”。这种采用西式标点的主张,成为了当时的主导思想。也就在1918年,《新青年》从第四卷开始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议案中指出:“本案所主张的标点符号大致是采用西洋最通行的符号,另外斟酌中国文字的需要,变通一二种,并加入一两种。这些符号可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新式标点符号共12种: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至于中国旧有的一个句号和读号,“本案把这两种符号的用法也仔细分别出来,另叫做‘旧式标点符号'附在后幅,备学者参考采用。” 这套新式标点符号,于1920年由北洋*正式颁布。公布的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4册,全部使用新式标点符号。1928年,上海出版了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史记》《红楼梦》,开古籍新式标点之先河。1933年7月,行政院命令所属部门年内公文要采用标点符号,并颁发《简单标点办法》,在公文中推行新式标点。 1951年9月26日,**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与1920年的《新式标点符号》相比较,增加了顿号和着重号,共14种: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1951年10月5日,**政务院下达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要求各机关、通讯社、出版社、各级学校学习《标点符号用法》,并要求各机关“指定固定的文字秘书,各编辑部指定专职的文字编辑,专司订正一切稿件中文字混乱和标点混乱之责”。 196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修订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公布了经过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新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说,“1951年9月,**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十多年来,文字的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某些发展变化,因此需要进行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列14种符号,现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简化了说明;更换了例句;针对书写排印改为横行,某些说法也作了相应的改动。”这16种标点符号是: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这样,新式的标点符号在我国书面出版物中逐渐完善起来。从“白文”到旧式标点,从旧式标点到新式标点,汉语的书面形式越来越便于阅读。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01
?号不论出于外文还是中文,总之它不是英文字母符号,是标点符号,表示不详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