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闲空回娘家歌词 吴碧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4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55
歌词和简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55
歌词和简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55
《哪有闲空回娘家》究竟是哪家的民歌呢?我们还得按事实和史料说话。
据《沔阳县志》517---520页分别记载..1958年,仙桃(当时为沔阳县仙桃镇)农民刘同兴创作的新民歌《哪有闲空回娘家》,由湖北省艺术学院杨匡民配曲后,被列入全省优秀民歌。又据《潜江县志》544页称.《哪有闲空回娘家》,潜江民歌,刘同兴原诗,何良佑编词曲。
纵观两部县志史料,《哪有闲空回娘家》毫无疑问是仙桃人刘同兴创作的,其曲分别是先由湖北省艺术学院杨匡民配曲,后由省群艺馆何良佑编词曲。
非著名作家刘同兴作者:猫郎
五八年,仙桃镇二社的刘同兴一不小心成了名人。是货真价实的名人,不是那种花五百块钱就可以买到的“世界名人”、“宇宙名人”,也不是靠“潜规则”脱出来的名人。有些人想成名想疯了,做梦都喊出声来,可老天爷不帮忙,想也是白想。
刘同兴当上名人,有点无心插柳的味道。他是社里的团支部*,事儿不多,每天提着铁壳子话筒喊话,一看就是个搞宣传的。无非是催催工,拉拉歌,稍微需要点文化的事情,就是在黑板上写通知。
刘同兴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以写通知成瘾。没有通知可写,他就诗兴大发,写上个四言八句,自娱自乐。两尺见方的小黑板,被他充分利用,办成了黑板报。他的黑板报很随意,完全凭兴趣,想出就出。
这一年最大的事,就是大跃进。中国人都活糊涂了,脑子进水,以为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主义,于是跑步前进。身子骨不结实的跟不上,往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指标定得特高,拼上老命也没法完成,只好说假话。渐渐养成习惯,真话反而没人信了,下级哄上级,一级哄一级,一直哄到毛*。
常言道,青蛙三跳必有一歇,叫化子也有三天年,总得让人喘口气吧?沔阳有个习俗,菜花金、麦穗黄的季节,新过门的媳妇就要回娘家,这就叫“歇忙假”。新媳妇们累坏了,天天盼着歇忙假,日子一到就放了散牛,一个个穿上花衣裳,背上黄挎包,边走边给队长请假:“队长啊!我想回一趟娘家,不知您批不批?”队长哭笑不得,看你那妖里妖气的样,涂脂抹粉的,都武装到牙齿了,我能不批吗我?
二社的新媳妇一下子走了七八个,下田的人都散了劲。老媳妇们不乐意了:“这哪还是大跃进?栽秧割麦两头忙,一天要备九天粮,这种时候能请假吗?”男人们听了直发笑:“真是扪着良心说瞎话,你们做新媳妇的时候,不也歇了忙假的吗?敢情*只革别人的命啊!”老媳妇们受不了奚落,干脆摔了镰刀,坐在田埂上罢工。队长拗不过,就叫刘同兴写通知,对歇忙假的点名批评,要她们尽快回来。
这样的通知没法写,写出来就打击了一大片。乡里乡亲的,他得罪不起。刘同兴认为,凡事得讲究方法,还是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于是连夜构思了一首打油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
油菜开花黄又黄
爹爹接我回娘家
只因队里忙跃进
哪有闲工回娘家 ……
社员们一大早到队屋集合,看了刘同兴的大作,觉得挺有趣,都围着黑板念,不想下地,保管员敲了三四遍钟才散伙。新媳妇们的娘家都不是太远,听说这个事,很不好意思,陆陆续续回来了。
虽然不是网络时代,打油诗却传得飞快,社与社之间田挨田,有什么稀奇事,生怕外人不知道,当天就传遍全县了。《沔阳文艺》缺稿子,赶紧拿过来登了头条。刚好省群艺馆的秀才何良佑到江汉平原采风,一见之下,爱不释手,连称好词,一定要见这位“非著名词作家”,一块儿合计合计。沔阳还有一首《薅草歌》,也很有名,何良佑就把《薅草歌》的调子借用了,配成一首好歌,在《湖北民歌》上头条发表。《湖北民歌》一发表,全国十多家专业歌曲杂志都争相转载。歌名是现成的,就叫《回娘家》。东北不是也有个《回娘家》吗?不怕,各是各的味,都好听。
这下火了,全省都唱开了。走路在唱,做事在唱,连睡觉都在唱。也怪那时候不时兴流行歌曲,就这么一首土里土气的歌,居然唱到中南海去了。一九六八年国庆,*民族歌舞团有一首女声小合唱,唱的就是沔阳的《回娘家》。
刘同兴应该快七十了吧。我有幸见过,健旺得很,矮墩结实,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刀刻似的皱纹。前两年评文化名人,市里闹得沸沸扬扬,刘同兴却置身事外,不想掺和。据说有人没评上,怄得半个月不下床,也太小家子气了。
其实仙桃镇二社就是今天的钱沟村,钱沟桥北面就是钱沟村委会,大门口老围着一群人,在那儿唱花鼓戏。刘同兴是铁杆票友,经常出场亮相。哪位要是有兴趣,挤进去一问,准有人指给你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55
《哪有闲空回娘家》究竟是哪家的民歌呢?我们还得按事实和史料说话。
据《沔阳县志》517---520页分别记载..1958年,仙桃(当时为沔阳县仙桃镇)农民刘同兴创作的新民歌《哪有闲空回娘家》,由湖北省艺术学院杨匡民配曲后,被列入全省优秀民歌。又据《潜江县志》544页称.《哪有闲空回娘家》,潜江民歌,刘同兴原诗,何良佑编词曲。
纵观两部县志史料,《哪有闲空回娘家》毫无疑问是仙桃人刘同兴创作的,其曲分别是先由湖北省艺术学院杨匡民配曲,后由省群艺馆何良佑编词曲。
非著名作家刘同兴作者:猫郎
五八年,仙桃镇二社的刘同兴一不小心成了名人。是货真价实的名人,不是那种花五百块钱就可以买到的“世界名人”、“宇宙名人”,也不是靠“潜规则”脱出来的名人。有些人想成名想疯了,做梦都喊出声来,可老天爷不帮忙,想也是白想。
刘同兴当上名人,有点无心插柳的味道。他是社里的团支部*,事儿不多,每天提着铁壳子话筒喊话,一看就是个搞宣传的。无非是催催工,拉拉歌,稍微需要点文化的事情,就是在黑板上写通知。
刘同兴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以写通知成瘾。没有通知可写,他就诗兴大发,写上个四言八句,自娱自乐。两尺见方的小黑板,被他充分利用,办成了黑板报。他的黑板报很随意,完全凭兴趣,想出就出。
这一年最大的事,就是大跃进。中国人都活糊涂了,脑子进水,以为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主义,于是跑步前进。身子骨不结实的跟不上,往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指标定得特高,拼上老命也没法完成,只好说假话。渐渐养成习惯,真话反而没人信了,下级哄上级,一级哄一级,一直哄到毛*。
常言道,青蛙三跳必有一歇,叫化子也有三天年,总得让人喘口气吧?沔阳有个习俗,菜花金、麦穗黄的季节,新过门的媳妇就要回娘家,这就叫“歇忙假”。新媳妇们累坏了,天天盼着歇忙假,日子一到就放了散牛,一个个穿上花衣裳,背上黄挎包,边走边给队长请假:“队长啊!我想回一趟娘家,不知您批不批?”队长哭笑不得,看你那妖里妖气的样,涂脂抹粉的,都武装到牙齿了,我能不批吗我?
二社的新媳妇一下子走了七八个,下田的人都散了劲。老媳妇们不乐意了:“这哪还是大跃进?栽秧割麦两头忙,一天要备九天粮,这种时候能请假吗?”男人们听了直发笑:“真是扪着良心说瞎话,你们做新媳妇的时候,不也歇了忙假的吗?敢情*只革别人的命啊!”老媳妇们受不了奚落,干脆摔了镰刀,坐在田埂上罢工。队长拗不过,就叫刘同兴写通知,对歇忙假的点名批评,要她们尽快回来。
这样的通知没法写,写出来就打击了一大片。乡里乡亲的,他得罪不起。刘同兴认为,凡事得讲究方法,还是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于是连夜构思了一首打油诗,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
油菜开花黄又黄
爹爹接我回娘家
只因队里忙跃进
哪有闲工回娘家 ……
社员们一大早到队屋集合,看了刘同兴的大作,觉得挺有趣,都围着黑板念,不想下地,保管员敲了三四遍钟才散伙。新媳妇们的娘家都不是太远,听说这个事,很不好意思,陆陆续续回来了。
虽然不是网络时代,打油诗却传得飞快,社与社之间田挨田,有什么稀奇事,生怕外人不知道,当天就传遍全县了。《沔阳文艺》缺稿子,赶紧拿过来登了头条。刚好省群艺馆的秀才何良佑到江汉平原采风,一见之下,爱不释手,连称好词,一定要见这位“非著名词作家”,一块儿合计合计。沔阳还有一首《薅草歌》,也很有名,何良佑就把《薅草歌》的调子借用了,配成一首好歌,在《湖北民歌》上头条发表。《湖北民歌》一发表,全国十多家专业歌曲杂志都争相转载。歌名是现成的,就叫《回娘家》。东北不是也有个《回娘家》吗?不怕,各是各的味,都好听。
这下火了,全省都唱开了。走路在唱,做事在唱,连睡觉都在唱。也怪那时候不时兴流行歌曲,就这么一首土里土气的歌,居然唱到中南海去了。一九六八年国庆,*民族歌舞团有一首女声小合唱,唱的就是沔阳的《回娘家》。
刘同兴应该快七十了吧。我有幸见过,健旺得很,矮墩结实,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刀刻似的皱纹。前两年评文化名人,市里闹得沸沸扬扬,刘同兴却置身事外,不想掺和。据说有人没评上,怄得半个月不下床,也太小家子气了。
其实仙桃镇二社就是今天的钱沟村,钱沟桥北面就是钱沟村委会,大门口老围着一群人,在那儿唱花鼓戏。刘同兴是铁杆票友,经常出场亮相。哪位要是有兴趣,挤进去一问,准有人指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