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瓷器如何区分和断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0 11:46
瓷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形”与“神”都会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当时审美风格的影响(尤其以帝王的爱好为甚,上行下效)。因此,首先要对历史的脉络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能对同时期的瓷器风格有个大概的认识。这是断代瓷器的第一步。
以青花为例: 元代为少数民族统治,当时元朝远征西亚、东欧等西域*文明,因此,元代青花肯定会比较大气、粗犷,多大瓶大罐。由于吸收了汉文化、蒙古文化和波斯文化,纹饰一般都比较丰富。至于“好九恶七”之类的历史背景过于细节,有待继续研究 明:有两个东西一直在影响着明代瓷器的风格,一个是:波斯文化,一个是:对外贸易。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小子以前是在明教干活的,《倚天屠龙记》对他有所提及,包括常遇春等人,都是明教教徒,而明教当时是隶属于波斯明教的一个分支(嘿嘿,张无忌他老婆小昭就是波斯总部的圣女),出于信仰的关系,明早期的瓷器肯定会带有一些*文明的痕迹,这估计也是元和明早期青花不分的原因之一。 同时,外贸的发展影响了明晚期的瓷器,如克拉克风格的开光装饰、万历的繁缛、密不透风等,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瓷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区分和断代。这五个方面就像五个抽屉,每个瓷器每个时期都有,遇到这类的特征就往里面装,不仅容易横向分类对比,更容易总结记忆。1、色2、纹3、型4、胎5、款 色,或称“发色”、“呈色”“釉色” 其实色应该具体的分为釉和色,但因为釉这种东西太专业,一般就:紧皮亮釉、波浪釉、橘皮皱、单色釉、复色釉、乳浊釉、五彩、粉彩、斗彩等可以明确区分的几种以及“釉色肥润”“釉色稀薄”等主观性的特征,除非长期观察实践,实在无法分辨,这里也就不细说。这里主要说的是发色这种更直观具体的分别。 每个时期用的发色的原料或者釉料都有所区别,有时候哪怕是同种原料,发色也会有浓淡的分别。 如:永宣同样用的苏麻离青,但永乐的更为清秀,成化正德时期用的都是平等青,但正德的更显青翠;康雍乾三代用的都是珠明料,康熙的发色是最蓝的,被称为“翠毛蓝”。 再如白釉,元早期的白瓷是鹅蛋青,中期之后才变白,明永乐的“甜白釉”是最好的,同时福建那边还有个“猪油白”,更显油腻。清康熙的白中闪青,雍正后便是纯白了。 斗彩也是一样,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姹紫”,弘治停烧后康熙复烧,这时候颜色比成化更显热烈,雍正显然是一个追求细致的人,他这个时期的斗彩颜色特别细致又特别丰富,丰富的到什么程度呢?你都数不清有种颜色。到了乾隆那会儿呢,没啥特色了。 当然,这种颜色的浓淡浅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对比才能看出来,不是一说就明白,但通过一个横向的对比,不仅能加深记忆,更能记住不同时代的发色特征,当同时有两个东西的时候,就能分出一二了。 纹,包括纹饰,装饰手法(向刻花、剔彩、沥粉、堆花、描金、镂空等装饰手法以及写实、写意的表现手法) 如果说瓷器是一个人的话,那么釉色就是他的肤色,像白人、黄人、黑人一眼就瞅出来了是吧!纹饰和装饰呢,就是像这个人的五官特征,咋看花花绿绿不知道有什么分别,但细看,差别很大。 纹饰是受皇帝个人喜好最大影响的东西,因此,通过纹饰对比,也可以对瓷器进行区分。 如成化、弘治和正德的青花:成化的婴戏纹和“鸡”永远都是最受欢迎的,人物纹则是“成化一件衣”,弘治呢尽忙着整黄釉去了,青花对付着“多留点白”就得了,正德这小子就不一样了,为博红颜一笑,可劲的往青花上写阿拉伯文字。 另外还有嘉靖崇尚道教,多道教纹饰,“隆庆长腰”欲坐还羞,万历就使劲的往上面画,密不透风,没有主题。当然还有外贸瓷的开光装饰等不一而足。 又如康乾的青花:同样的种类的纹饰,如瑞兽,康熙的狮子凶猛*人,乾隆的就乖巧喜庆;渔乐图,康熙的就为解决温饱问题,上来就拿个网什么的恨不得抓一船回去,乾隆就闲情逸致多了,慢慢钓。再如刀马人,康熙的气势如虹,同光时候仿的简直就是玩儿似地。 再如装饰手法之分,西夏的磁州窑与宋代的磁州窑相比,多有剔花装饰,明代的孔雀绿釉多了一道“沥粉”工序,就叫“珐华器”或者“玻璃器”了。 从写实写意来分,如:五彩、斗彩以及所有的其他的瓷器都是写意的中国画风格,只有珐琅彩和粉彩是写实接近于油画风格。 型,主要指“器型”和“造型” 其实,瓷器的型这玩意儿也是博大精深,光大类就有碗、盘、罐、壶、瓶、缸、杯、尊等好几种,再加上什么奁、琮、花觚等各种另类,够我们学个几十年的,现在我们也不可能详细去了解哪个东西什么时候出来的,只要记住一些时代、时期典型器型就够了! 如:辽的鸡冠鸡腿摩羯鱼瓶,还有方盘,金的虎枕、元的高足杯、永乐的青花地砖、压手杯、成化的天字罐、鸡缸杯、崇祯的笔筒、雍正的赏瓶、晚清的帽筒、*的瓷板画等等,很多器型都是带有明确的时间性,如笔筒不可能有永乐年烧制的,瓷板画也不可能出现在顺治时候。 胎:胎体、胎质、烧制方式 胎除了绝对的好差之外,以及颜色分别之外,只有相对的轻重、薄厚之分。前者可以直接去区分瓷器,但后则只能用于类似的瓷器进行比较,同时还要结合釉的特色才能更易区分。另外还有一个和胎有关的就是烧制方式,有覆烧、裹足烧、支钉烧等,这个也太专业了,可以慢慢研究。 从胎质、胎色、烧制来分: 如:汝窑是香灰香灰胎底,有支钉烧痕迹;有些瓷器多素胎、定窑有覆烧的,会有涩口,另外有些瓷器胎质比较差(如钧窑、磁州窑等)等等……记不了那么多了,先说这几个!哈哈! 从轻重、厚薄方面来对比, 如:宋新旧官窑,新官的胎就更为轻薄;南宋龙泉窑和北宋龙泉窑,南宋的就胎薄釉厚,北宋的就胎厚釉薄。 永宣青花:永乐胎轻薄,宣德胎更厚重……还有一些相似的瓷器都有这类的对比,这里不一一细说。 款:这是最重要依据,但也是作假最多的依据,因此,除了用来区分瓷器年代之外,更能判定瓷器的真伪。 从历史上来看,有款的瓷器还是占大多数的,尤其是官窑。历朝历代的瓷器都有不同的款式,一般有六字款、四字款,装饰有加蓝框、加双圈,或者无框无圈,字体出了早期有手写的如宋汝“官”字款外,一般为楷体,另有篆书呈方框形。具体款识这里略举一二:唐:邢窑,“盈”字款,“翰林”款宋:定窑:“官”字款 汝窑:“天干款”、“单字款”、明确字样如“奉华”款 (注:甲乙丙丁等为天干,子丑寅卯(常说的十二生肖为地支) 钧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等 其它大略说下:建阳窑有:“供御”和“进琖”款识,进贡皇帝,元有“枢府”款、“内府”字样,明清官窑定式款:"大明XX年制”“大明XX年造”(隆庆)“大清XX年制”“XX御制”“XX年制”。另有另类如崇祯的“干支款”,成化的天字罐“天”字无框无圈款 这里特别说下“御制”和"年制"款: 珐琅彩最早是康熙晚期创烧,只写“康熙御制”款, 雍正时期“雍正御制”和“雍正年制”并用,但据马未都所说,雍正只有珐琅彩会用“雍正年制”款,未知真假 乾隆“康熙御制”极少,多“康熙年制” 除了上述的瓷器鉴别外,还有一些必备知识可以通过“布局法”巧记。 所谓的“布局法”,是指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将每一个时期作为一个背景布局或者称场景舞台,然后将同时期出现的瓷器种类作为登台亮相的明星,可以单个,也可以组合,还有就是瓷器谢幕的时候。这里略举一二: 汉:汉这个舞台上,出现了釉陶(可以衍生出:汉兵马俑、说唱俑,又衍生出汉黄釉和汉绿釉,再衍生出“反铅”) 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