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5 09:17
“如果你给我一份最诚实的人的名单,如果我愿意的话,我一定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些什么,然后绞死他们。”
——黎世留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中,“国家”并不是一个*实体,君主把国土分封给贵族和教会,贵族们对自己的领地再行分封,国家被分割成碎片。各级封地的领主享有接近完全的司法权和行政权,国家只是名义上的*代表。但这种状况由于城市的独立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而有所改变。市民阶层的工商业活动要求克服地方各自为政造成的障碍,建立统一国家。这成为前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各国权力向集中发展的动因。
到了16世纪,几乎所有欧洲王国*都开始有意识地执行一项开发国家资源、鼓励国内外贸易以增强国力的*。这一*促使欧洲的工商业较之中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国王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支持下,扩充自己的财政,扩大军队,向贵族领主征税,没收教会的财产,确立起国家的权威。接着,国王以国家代表的身份采取行动,*贵族的权力,逐步剥夺领主在自己封地上的行政权、征税权和司法权,同时确立起国王在立法和司法以及行政方面的最高权威。君主制就这样登上了欧洲的历史舞台。
在东方,商鞅变法促使中国封建制度最终走向崩溃,并逐步确立了君主*统治。那么,西方的“商鞅”又是谁呢?毫无疑问应该是法国的红衣主教黎世留。虽然此前意大利的许多城邦国家已经建立了君主*政权,但是,将欧洲的君主*推上历史峰顶的却是法国。
1624年,一个身体瘦弱的神职人员担任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首相。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一旦掌握了实权,就露出了*强人的本色,他就是在法国历史上毁誉参半的红衣主教黎世留。
黎世留上台后,立即着手对付胡格诺教徒的“叛乱”。当时的法国,胡格诺教派与天主教徒的对立情绪仍很严重。在天主教控制的地区,天主教徒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礼拜,摧毁他们的教会,甚至杀死胡格诺教徒。而在胡格诺教徒控制区,他们用同样的手段打击天主教徒。胡格诺教徒还凭借军事上的实力,在自己的控制区内搞独立王国,将拉罗舍尔城视为一个享有完全主权的城市,允许任何与法国为敌的船只驶入港内。到了1627年,黎世留毫不留情地拿起大棒,砸向了胡格诺教徒的堡垒。经过13个月的对峙,拉罗舍尔在绝望中陷落。
此时,半个法国要求彻底铲除胡格诺派,但黎世留的*却极为宽大,甚至出乎胡格诺派的意料。他在天主教和胡格诺派之间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态度,不仅没有进行大*,反而准予胡格诺士兵回家,还保证所有胡格诺教徒的生命财产安全。1629年,黎世留颁布了《恩典敕令》,剥夺了胡格诺派的一切*军事特权,同时规定,胡格诺派依然享有完全的信仰自由,并将全国陆海军的各种职位都开放给包括胡格诺派教徒在内的人士。
黎世留的*使整个欧洲都大为吃惊,也让法国受益匪浅,国内的教派对立因此不断得到缓解。
在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后,法国开始逐步推行君主*统治。当时法国境内一些大贵族企图恢复昔日的荣耀,他们拥兵自重,建立城堡,甚至自行制定法律,强收过路费。针对他们的这些行为,身为贵族的黎世留毫不宽容。1626年,他颁布敕令,命令销毁大贵族的所有城堡,禁止贵族决斗。一些贵族嘲笑他的*,公然挑衅,有人还专门跑到他家窗前要与之决斗。黎世留的回答是将他们送上绞刑架。
法国的贵族们对黎世留怀恨在心,企图拉拢王太后来打击他。但在宫廷斗争中,他们根本不是黎世留的对手。后来,干脆就起兵叛乱,结果被黎世留的大军打得落花流水。黎世留将叛军的领袖和数十名贵族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黎世留在用军事手段打击地方向*权威挑衅的同时,强化*集权。他把自16世纪以来向地方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变为定制,称为总督。这些总督由国王直接任免,他们通常出身低贱,但权力在地方长官之上,监督地方的行政、司法、财政和军事工作。他还通过扩大官僚队伍来强化官僚机器。而官僚队伍的扩大主要靠买官制度,大批资产阶级分子通过购买官职,进入各级权力中枢,成为当权派。这一制度也使法国当时的各级官僚机构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为便于对地方的控制,黎世留还在全国各地设置了驿站,并建立了出版检查制度。
从黎世留的这些*,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中国当年“商鞅变法”的影子。就像商鞅一样,黎世留也对封建贵族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对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通过建立庞大的官僚队伍来实现国王对地方的*统治。当然,商鞅搞这一套比黎世留早了2000年。商鞅的*是“重农抑商”,而黎世留正好相反,他推行重商主义*,因为这不仅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潮流,他还要用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来打击封建贵族。
黎世留以*和君主*制度为代价,推进了法国的统一和富强。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硬币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君主*虽然使法国辉煌一时,但正是这一制度也使其日后落于邻国之后,并最终导致法国大*的爆发。
一、乱世
亨利四世竭力防止内乱再起和保持对外和平,奉行谨慎的内外*。同时,他的对外*是现实主义的,不忘扩*国的疆土。1600年的巴黎条约使他收复了萨瓦公爵占领的法国领土,其中包括布雷斯。I601年签订的里昂条约又使法国得到比热、伏尔罗梅以及热克斯地方。亨利支持萨伏依公爵、威尼斯、荷兰共和国、德国的新教诸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但同时又尽量避免与西班牙国王和德国皇帝在形式上的决裂,以保持有利于法国的“*均势”。但在他执政后期,亨利公开准备战争,企图组织强大的欧洲联盟来反对哈布斯堡王朝。正当法国紧锣密鼓地准备所谓“*战争”紧要关头,一个天主教的狂热信徒刺死了亨利四世,使法国又陷入了一场内乱之中。
二、当政
法国的政局在*中,迪普菜西·德·黎世留掌了权。黎世留出身于不太富裕的地方贵族家庭,外祖父是巴黎的一个律师,他最初本打算任军职,但是环境使他当上了波亚迭的一个最穷最小教区的主教。他的军事知识对他以后的事业起了很大作用。此外,这个人还具有其他非凡的学识和极强的功名心。他在1614年作为僧侣界代表进入*会议,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炙手可热的首相。
据描写,这个既具有文人的学识,又兼有士兵的勇气和进取心的首相,决心在法国建立一个使欧洲肃然起敬的绝对君主制。为此,他召开显贵大会,进行以捐税、预算、国王债务的赎买为内容的国务改革,取消或者削弱王公显贵们的年俸,用节省下来的钱建立现代化的行政机构,建立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国务改革受到显贵们的阻滞,并策划暗杀黎世留的阴谋,黎世留为了使贵族树立他们是国家的首要仆人,要服从国家,顺从国家的观念,杀一儆百,将阴谋者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英国惧怕黎世留以强大的舰队称霸海洋,会严重地损害共和国的殖民利益,便积极支持法国国内的叛乱分子。黎世留粉碎了罗昂的阴谋*,把英国人从他们登陆的雷岛赶了出去,并包围了雨格诺教徒所在的城市。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肢解了这个城市,并收复了其他叛乱的城市。国王签署了“阿莱斯恩典敕令”,从而结束了宗教战争。按照敕令,新教徒不再拥有军队,并拆除了一切工事,国王恩赐他们礼拜自由,同时在所有的新教省份恢复天主教。
三、“天然疆界”*
红衣主教对外和对内同报有宏图,他认为法国负有海洋使命。他建立了法国海军,分为两个舰队:中东舰队和西方舰队。他协助成立了头一批殖民商业公司,尽力排挤这时已在海上贸易和殖民地贸易占居首位的荷兰。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他的重商主义*,毕竟使法国资产阶级组织了贸易公司,帮助法国殖民者定居在塞内加尔、加勒比海、圭亚那和马达加斯加,扩大了在加拿大的殖民地。为了法国的利益,黎世留还竭力运用外交手段,为法国商人在土耳其、伊朗和*开辟原料和销售市场。
黎世留首相对外*基本上还是亨利四世“现实主义”*,寻求法国的“天然疆界”,推行削弱哈布斯堡王室的外交原则,谋求以莱茵河为法国的东部边疆。在一本标题为《洛林公爵领地和巴尔并入法国的最可靠手段为何》的小册子中写道:“对位于莱茵河以西之领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无任何权利。因为500年来,这条河流一直是法国的疆界。皇帝的权利是建立在篡夺的基础之上的”。黎世留的宣传,就是要将法国强盛并取得军事成就时期所占领的一切地方划人法国的版图。
黎世留为了对付奥地利家族,实现法国的天然疆界,抢先下手,插手意大利,支持法国公爵去继承罗马的领地,以此来反对罗马帝国皇帝和西班牙国王。为此,法国二次出兵远征,占领了意大利的一些要塞,并成功地利用教皇来反对皇帝,使皇帝承认了法国公爵继承罗马领地的权利,从而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17世纪初,西班牙面临的国际局势非常复杂,从尼德兰领土中分离出来的联省共和国,继续为自己的独立同西班牙进行战争。虽然英国停止援助荷兰人,但西班牙军队仍然吃败仗,迫使西班牙*和荷兰缔结了12年的停战协定,从而承认了荷兰为交战的一方。
“无敌舰队”覆灭后,英国轮船经常袭击西班牙及其在美洲殖民地的海岸。西班牙试图同英国签订和约,但均因要求过高而失败。西班牙并没有放弃征服英国的妄想,1601年曾派出一支由50艘军舰的海军进攻英国海岸,占领该岛的沿海据点,不料舰队被暴风吹散,丧失了战斗力。英国在詹姆士任国王后,新国王推行了对西班牙的和好*。
西班牙同法国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法国国上亨利四世准备组织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盟。但亨利四世被刺后,新国王对西班牙态度非常和好,甚至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通婚。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西班牙仍然奉行哈布斯堡王朝的侵略*,按捺不住它的世界帝国的野心,参加了30年战争。欧洲其他一些不愿让哈布斯堡王朝在*上称霸的国家,都起来反对奥地利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
法国首相黎世留成功地建立了法国和意大利国家的联盟来反对西班牙,并积极地援助荷兰和德国的新教诸侯,并于1635年公开和西班牙作战。法国利用西班牙军队分散在西欧各地的弱点,开始沿着整个比利牛斯半岛边境、法兰德斯、意大利实施各个攻击,在占领卢西里昂后,渗入西班牙北部各省。西班牙同荷兰的军事冲突重新爆发后,西班牙便同法、荷两国在遥远的各个不同的战场上进行战争、
欧洲30年战争是裴迪南二世梦寐以求的,是一个统一在他的绝对的、毫无*的权力之下的德意志的最后一次尝试。如果德意志被征服,法国身边就会成长起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黎世留所不能允许的。黎世留支持新教诸侯去反对天主教,井同丹麦国王谈判。慑于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北部以及在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势力,丹麦国王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英国和荷兰的津贴,并发起同帝国的战争,丹麦败北后,黎世留运用全部外交权术去促使瑞典把力量投入反对哈布斯堡王室的战争。1631年,黎世留与瑞典缔结同盟,瑞典和法国相约负责“恢复德意志的自由”,亦即发动诸侯反对德意志皇帝。法国答应每年为瑞典王提供100万利维尔补助金,为此,瑞典王答应派3万步兵和600骑兵到德意志从事反对皇帝的活动。这样,瑞典就纯粹地变成了法国的雇佣军,在法国和
瑞典的干预下,德意志*上*了。法国也是30年战争的热烈支持者,直接插手干预德意志的事务,为了所谓德意志的“自由”,法国经常不断地破坏西德意志,把德意志拖人长期战争,最后葬送了德意志的*统一,迫使德意志签订了《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四、《威斯特发里亚和约》
这个条约是法国黎世留对外*的胜利,这个和约的作用在于葬送神圣罗马帝国,并长期地确定了欧洲*各国的国界。这个和约的第71条至80条规定:
首先,关于梅斯、土耳和凡尔登主教区和上述各城市和它们的主教管区,特别是美因威克的主教管区,过去属于皇帝的主要领地、主权和所有其他权利,今后都属于法兰西君主,永不改变地为他所有;
第二,皇帝和帝国将放弃皮格奈罗的直接爵位权利和主权,以及所有属于他的,或以后可能属于他的或神圣罗马帝因的一切,并转交给最信仰*的国王和他的继位者;
第三,皇帝代表本人井代表整个最尊贵的奥地利王室以及帝国,将迄今属于他的,或属于帝国的,或奥地利家族的,在布里萨克城、在上下阿尔萨西亚、松高的伯爵领地和在阿尔萨西亚的10座城市,以及所有农村的省一级统治机构的一切权利、财产、领地、财物和管辖权或属于上属*职位的其他权利,都移交给最信仰*的国王的法兰西王国;
第四,在皇帝和整个帝国的同意下,最信仰*的国王及其继位者有权在菲利普斯堡永久驻军,皇帝、帝国和因斯普鲁戈的大公费迪南德·查理先生各自解除上述贵族领地和地方的社团、行政长官、*和臣民对奥地利王室的义务和誓言,规定他们今后应臣属、服从和效忠于法兰西国王的权力,而他们从现在起,永远放弃在这些地方所享受的权利和要求。至此,法国的“天然疆界”变成了现实,和约还确认了荷兰的独立地位,承认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法国和瑞典被承认为和约条款的保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