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概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4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42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德意志诸侯、欧洲各个主要强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16至18世纪的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各个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起因。16世纪的战争主要是由宗教改革引起的宗教战争。而1718世纪的战争则多与各王权国家间的势力争夺有关。
自查理五世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就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该家族的运气显得特别的好:1526年,受大举入侵的土尔其人威胁的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为了寻求盟友,选举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德作了它们的国王,从而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中欧、尼德兰、西班牙、南意大利、地中海和美洲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形成了欲称霸欧洲的态势。处于哈布斯堡家族势力包围下的法国十分紧张;南德意志诸侯以及当时正称雄北欧和东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也试图和哈布斯堡争夺地盘,再加上新教国家和旧教国家之间的*—宗教纷争 ,所以这些因素渐渐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战争的直接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斯(1612-1619年在位)违背诺言,要让自己的一个亲戚当波希米亚国王,被激怒了的波希米亚贵族立即举行起义,宣布独立,并推选信奉卡尔文教的选侯普法尔茨的弗里德里希为国王。哈布斯堡王朝迅速*了起义,并占领了波希米亚。德意志的一些新教统治者和信奉新教的丹麦和瑞典等国君主遂联合起来(以瑞典为首)反对奥地利的侵略,并乘机扩张领土。1630年,法国卷入战争,并很快成为奥地利的主要对手。当时法国的决策人物是红衣主教黎世留,他本属于天主教人士,可为了波旁王朝的世俗利益他却和德意志新教徒结成联盟去同信奉天主教的奥地利和德意志天主教诸侯作战。1635年,法国向支持奥地利的西班牙宣战。站在法国方面的还有萨伏依、威尼斯和匈牙利等国家。法国方面还得到了荷兰、英国与*的支持,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根据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对除斯特拉斯堡以外的阿尔萨斯地区和其他一些小领土的所有权,瑞典取得不来梅、费尔登和波美利亚西部等一些德意志领土,荷兰、瑞士的独立获得了正式的承认,德意志内部的几个大诸侯也得到了不少新的土地。和约还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内政外交的绝对自主权,同时帝国内的一切重要事务也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
但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最有意思的是没有出现一个产生决定性战果的战役,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事件要算是瑞典国王古斯达夫·阿道夫和华伦斯坦之间进行斗争的那个最后阶段。出于古斯达夫·阿道夫在卢塞恩进行决定性会战时战死。结果,组成一个以瑞典为首的大型新教联盟的可能性被彻底打消了,如果不是法国人的参预,不是华伦斯坦被刺,那么,卢塞恩会战的结果,也许可能导致日尔曼人的统一,那样的话,德国的统一就要比实际上提前三百年。
这次战争中唯一有名的一个会战,以德国人的失败而告终,而他们却是原先占有优势的一方。尽管华伦斯坦的战争机器要比瑞典人的弱得多,而他也并不善于从有利的战略形势中获取战术上的好处,但他还是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在这次会战之前,他取得了现实的真正优势。应该指出,他的这个优势是连续三次采用各种间接路线行动的结果。这些间接路线行动甚至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一六三二年,华伦斯坦重新受命,担任了当时已经并不存在的陆军的首脑,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三个月之内收编了一支大约有四万人的雇佣军。由于古斯达夫·阿道夫国王的瑞典军队正在扫荡巴伐利亚,当局发出了要求立即赴救的呼吁,但是,华伦斯坦没有马上赶到那里去,反而掉转头来向北走,去对付萨克森那个古斯达夫的弱小同盟者。他把萨克森军逐出了波希米亚,而后即向其国内进攻。他甚至还强迫巴伐利亚选侯也带领自己的军队前来同他会师,这样就便巴伐利亚在表面上显得防务更加薄弱。然而,华伦斯坦这个算计是完全正确的,他就是这样调动了古斯达夫。由于害怕自己那个脆弱的同盟者被消灭,古斯达夫不得不赶紧从巴伐利亚撤退出来,并匆匆忙忙地去援救萨克森。华伦斯坦和巴伐利亚选侯的部队,在古斯达夫军队赶到以前实行了会师,古斯达夫面临着敌人的联合兵力,不得不退回到纽伦堡。华伦斯坦随即跟了上去,但却发现瑞典人正在严阵以待,因而认为:“举行会战的时机已经丧失,必须尝试用另外的方法。”他不敢把自己的新兵用来攻击瑞典的精兵,于是使选择地形挖壕设防,— 方面使部队得以安全地进行休息,一方面则使用轻骑兵去控制古斯达夫的补给线。华伦斯坦这时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战术:对于瑞典国王的挑战置之不理,使他进攻阵地的尝试多次破产,得不到什么战果,同时,又使瑞典军队受到饥饿的威胁。这样,尽管在军事上的意义比较有限,但在*上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欧洲,都知道古斯达夫这次失败了。虽然古斯达夫并没有被歼灭,但是由于过去一系列重大胜利而造成的“古斯达夫不可战胜”的神话,却完全破产了。这就必然要削弱他对于日尔曼诸国家的控制力量。华伦斯坦正确地使用了自己比较有限的兵力,达到了较高的战略目标。
古斯达夫又从纽伦堡出发,向南进入巴伐利亚。华伦斯坦没有跟随追击,而是转向北面,又向萨克森进军。这又是一个很高明的行动。象前一次那样,他又以这个机动调动了古斯达夫,迫使古斯达夫再次掉过头来对他进行追击。不过,古斯达夫的行动也很迅速,很快就回到了萨克森,使华伦斯坦来不及强迫萨克森人单独订立和约。接着就在卢塞恩发生了一场非常激烈的会战。瑞典军队利用他们战术上的成功,挽回了他们在战略上的挫败。但是代价惨重,他们的统帅在战斗中牺牲了。这样一来,瑞典人想组织以瑞典为首的新教国家大同盟的理想,也随之最后破灭了。 这场折磨人而且耗费大的战争,后来还拖了十六年才告结束。它使整个日尔曼变成了一片废墟,而使法国取得了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重要表现在它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确认了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存在,同时还有力的促成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诞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43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德意志诸侯、欧洲各个主要强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自查理五世以来,哈布斯堡家族就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扩张自己的势力。该家族的运气显得特别的好:1526年,受大举入侵的土耳其人威胁的匈牙利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为了寻求盟友,选举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德作了它们的国王,从而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得以在中欧、尼德兰、西班牙、南意大利、地中海和美洲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形成了欲称霸欧洲的态势。处于哈布斯堡家族势力包围下的法国十分紧张;南德意志诸侯以及当时正称雄北欧和东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也试图和哈布斯堡争夺地盘,再加上新教国家和旧教国家之间的*—宗教纷争 ,所以这些因素渐渐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起义阶段(1618-1623);丹麦参战阶段(1624-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三十年战争”彻底削弱了神圣罗马帝国。
“三十年战争”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承认与肯定了主权、国际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创立了对于违约国集*裁的的惯例。合约缔结之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有助于增进各国邦交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国际领事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43
百度百科里面很详细,自己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