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适不适合考公务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8:47
一般来说,适不适合考公务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哪些人合适报考公务员?
1、立志从政者
有些人对于*比较关注,自己也有这方面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并且个人长期积累的知识以及培养出的出色口才等能力比较适合在政界发展,同时自身也有此志愿。对这部分人而言,参加公*是进入*部门的必经之路。
2、冷门专业就业难的应届毕业生
高校某些专业其专业性较强,或是一些非常生僻的专业,仅本科阶段的学习足以应付专业性的工作,且社会需求量也很小,因此这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大学中四年专业性的学习又*了他们其它技能的学习及发展,即使转行另谋它职业是很困难的。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报考公务员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3、在当地缺乏发展空间者
这种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比较多见。某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原因经济不是很发达,人均收入普遍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也很难保证比较高的生活质量。于是,有些效益不佳的企业职工以及毕业后回到原籍的高校学生便将报考公务员作为首选。
4、视稳定高于一切者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没有踌躇满志的包袱,也并没有野心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想安定地、没有风险地工作生活。所以自己打拼并且随时朝不保夕的生活并不适合他们。而成就感对他们来说也是可有可无的,有的话不错,没有也无所谓。公务员成为为他们量身制作的职业。
二、哪些人不合适报考公务员?
1、追求事业上有快速回报者
这一类人,通常是事业型人才,他们渴望创业,有野心,并且追求一种扩张性,追求快速回报,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能快速地实现规模的扩大以及创造利润。*部门、机构与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企业的扩张与赢利是在风险中实现的,而在*部门与机构中更多的是一种维护,维持,是一种平稳的状态。
2、不擅应付人际关系者
报考公务员的人往往是出于稳定的原因考虑,因此个人性格等是否适合对于是不是能够长期从事这一职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在这个行业中沉淀下来,稳定是无从谈起的,也就失去了当初报考公务员的意义。
3、“凑热闹”的人
基于这样的原因参加公*的也自然大有人在。很多人本来对于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以及成为公务员的益处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想法,但是受周围多数人报考的影响自己也会报考。比如,有些高校毕业班的学生眼看同寝室或者同班的同学都报名参加了公*,自己也会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一同报名。更有一些“考试族”凡是有报名资格的考试无一遗漏。
以上信息供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8:47
一般来说,适不适合考公务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哪些人合适报考公务员?
1、立志从政者
有些人对于*比较关注,自己也有这方面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并且个人长期积累的知识以及培养出的出色口才等能力比较适合在政界发展,同时自身也有此志愿。对这部分人而言,参加公*是进入*部门的必经之路。
2、冷门专业就业难的应届毕业生
高校某些专业其专业性较强,或是一些非常生僻的专业,仅本科阶段的学习足以应付专业性的工作,且社会需求量也很小,因此这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基本上不可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大学中四年专业性的学习又*了他们其它技能的学习及发展,即使转行另谋它职业是很困难的。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报考公务员不失为不错的选择。
3、在当地缺乏发展空间者
这种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比较多见。某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原因经济不是很发达,人均收入普遍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也很难保证比较高的生活质量。于是,有些效益不佳的企业职工以及毕业后回到原籍的高校学生便将报考公务员作为首选。
4、视稳定高于一切者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没有踌躇满志的包袱,也并没有野心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只想安定地、没有风险地工作生活。所以自己打拼并且随时朝不保夕的生活并不适合他们。而成就感对他们来说也是可有可无的,有的话不错,没有也无所谓。公务员成为为他们量身制作的职业。
二、哪些人不合适报考公务员?
1、追求事业上有快速回报者
这一类人,通常是事业型人才,他们渴望创业,有野心,并且追求一种扩张性,追求快速回报,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能快速地实现规模的扩大以及创造利润。*部门、机构与企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企业的扩张与赢利是在风险中实现的,而在*部门与机构中更多的是一种维护,维持,是一种平稳的状态。
2、不擅应付人际关系者
报考公务员的人往往是出于稳定的原因考虑,因此个人性格等是否适合对于是不是能够长期从事这一职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在这个行业中沉淀下来,稳定是无从谈起的,也就失去了当初报考公务员的意义。
3、“凑热闹”的人
基于这样的原因参加公*的也自然大有人在。很多人本来对于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以及成为公务员的益处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想法,但是受周围多数人报考的影响自己也会报考。比如,有些高校毕业班的学生眼看同寝室或者同班的同学都报名参加了公*,自己也会抱着“重在参与”的想法一同报名。更有一些“考试族”凡是有报名资格的考试无一遗漏。
以上信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