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07
亦称“十月朔”。在农历十月初一日。秦代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为首,夏历的十月一日相当于秦之元旦。宋代于立冬日外,更重视此节。本《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之义,朝廷在此日有赐衣之制,士民祭扫祖先坟茔,多烧纸剪冥衣,故明清时又称“烧衣节”。北方天寒,以此日始用炉火,称“开炉”。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叫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但和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寒衣节的多种传说
民妇孟姜女的丈夫杞梁应官府征役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初一这天启程,给远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衣御寒。如流传在甘肃河西一带的《孟姜女宝卷》中,就有这样的唱词:十月里,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里?等她来到筑城工地,获知丈夫已劳累而死并被埋进长城脚下后,号啕痛哭,竟使长城城墙坍倒,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百姓闻此深受感动,以后每到十月初一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给亡夫,从而逐渐形成了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朱元璋”授衣“传说: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江苏“红豆饭”传说: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大意为: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尚有童谣为证: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
各地寒衣节的风俗
山东淄博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所谓“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等等。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后,据说在清代,还要颁发历书,各处书局刻印出售。旧时的北京,大小胡同中,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手中拿一叠子历书,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卖皇历。”这也算是旧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节”:是日,人们把各色彩纸糊成的冥衣,装在一红纸袋里,上写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后拿到门外焚化,以示对亡人的记挂,祈求赐福保佑,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尝新。
山西寒衣节习俗: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晋北地区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这些纸制工艺品除体积缩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还要精致漂亮。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了。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
陕西寒衣节各地习俗:农历十月一日,陕西不少地方群众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
“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祭奠先人御寒气,敬老孝老世代传。”农历十月一近在眼前,在我国一共有三个祭奠先人的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十月初一,称为三大鬼节,进入十月初一,天气渐渐转冷,作为生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已故的亲人,送去御暖的寒衣,一来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二来可以让亡人免去冷冻之苦,三来可以教育我们的后人,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那么我们如何送寒衣呢?一、送寒衣的时间民间有早清明、晚十月初一之说,也就是说清明节祭奠先人要赶在清明前,十月初一要赶*初一以后,具体时间要因人而定,好像没有固定的时间。二、送寒衣的方式方式大概有两种,一是到墓地去,一般要选择上午的时间,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往回赶,因为现在的墓地大多在边远地带,阴气很盛,特别是下午三点以后阴气上升,进入十月初一以后阴气更加上行,所以尽可能的在三点前往回赶,防止阴气给你带来危险。二是有很多人选择晚上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送寒衣的。三、送寒衣都需要什么首先需要的是香蜡纸烛、供果、供品、酒水、纸做的衣服、布匹,还有讲究的找烧活铺里做的房子、柜子等等。四、送寒衣人数送寒衣没有人数*,可以一家亲缘共同办理,很多年青人对这个不理解,认为这是个迷信,不支持老年人搞迷信活动,也有的老人怕孩子们不理解,不愿带子孙们参与。实际没有必要,应该支持才对,因为祭奠先人实际上有更深的一层含义,是教育后人如何延续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好好孝敬老人、孝敬先人。五、千万不要伤心痛哭送寒衣是一件好事,是一件高兴的事,希望亲缘们不要睹物伤情,痛哭流涕,应该开开心心、高高兴兴,你给亡人们送寒衣,亡人们肯定很高兴,借这个机会也可以家人团聚,传授孝经,千万不要伤心痛哭。六、送寒衣的步骤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尘、杂草、不洁之物,选好地方画个大圈,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焚烧纸钱、寒衣,边烧边祷告,唠叨唠叨,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让亡人在那边安享太平,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灭掉香火,一起回家。(烧得时间别忘记在圈的外面也要适当的烧上一点,送给附近的灵异一些,希望他们和你的先人们能和平相处)孝亲是中华传统的美德,祭奠亡人,在冬天来临之前你给你的亡人送去一份温暖,你的亡人会有很多欣慰,不枉他们对生者的辛勤爱戴,实际上也是向你的后人传递一份美德,相信在百年之后你的子孙也会延续你的美德,像你一样把这份美德传递下去,更相信你亡人在天之灵能保佑你及你的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代更比一代强。具考证,凡是香火比较旺盛的墓地前,他们的后代肯定是比较兴旺发达的,希望朋友们多多关心一下我们亡人的居住环境,多多关心亡人们的墓地环境,他们的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到后人的兴旺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