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43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台词,这句话常被用来催婚,在现在这种观念还存在。在古代的封建统治下,只有娶妻生子,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才是对家族尽孝。百善孝为先,不孝无后为大,这也是一种对思想的束缚。
不孝有三,这个三是个虚数,泛指多的意思。忠义、道德、孝顺都可以统称为孝。不能侍奉父母、爱护家人,可以被称之为不孝;不行忠义之事,不为国为家,失信、失德、失义都可以被称为不孝。因为古人都尊崇仁义道德、礼节,所以我认为这个只要是不合礼仪、规矩的任何事都可以归结为不孝。
东汉的经学家赵岐在《十三经注疏》阐述了他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也可以认为其他两个不孝分别是指:顺从父母,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家境贫困,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虽然赵岐对孟子的话理解有点狭义,但是弘扬孝道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44
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是非常多的,现在我们的一些思想和观念都还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从古代到现代都流传的一句俗语,大家肯定都听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这句话最初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孟子的著作中,原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这句话最早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完全不一样,舜结婚的时候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算是不孝,而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结婚这么大的事能够瞒着父母自己办吗?很显然是不行的。这句话之所以会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是因为汉朝的一个文人:赵琦。还加上了另外两个不孝的行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第一种是指父母有过错也不去劝说,这是一种不孝;第二种是指家境贫寒,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给父母,这也是这一种不孝。在古代是不能愚孝的,很多时候父母的观点都是老一套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提醒他们,不能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父母会做错事,陷入不义的地步,这是不孝。
还有就是家中非常贫穷的,父母又年迈多病,但是孩子却不思进取,没有考取功名,不能养活自己的父母,这种行为也是非常不孝顺的。其实赵琦当时所说的对现在的生活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我们不能愚孝,我们要好好工作,赚钱赡养父母。当然社会在进步,我们能做的事情也更多,不能伤父母的心,不然也算不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44
古人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留下了很多大智慧的生活感悟。比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在说古人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来预知天气。今天我们说的这个,是生活中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没有后代最严重。说到这里,你知道其他两不孝是什么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本出自《孟子·离娄上》。《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对于礼节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凡事阿谀奉承,一味顺从父母,父母有过错也不提出,陷他们于不仁不义。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很难做到,毕竟顺从父母很常见,父母的就是对的,没有多少人会去质疑他们的权威。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不去当官不去仕途,没有钱财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这个好理解,不能让父母饿着嘛。第三就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了。中国古代人口稀少,且以农业精耕细作为主,需要精壮的劳动力。而且古人对于家族血脉的一脉相承看的很重,所以啥都能接受,没有后代难以让老人接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
一)中国古典训诂学,*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
二)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1:45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