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中都含有哪些细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5:0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3:34
三、鱼类细菌性疾病
3.5. Red spot diseases (赤点病)本病正如其病名,以体表的点状出血为其特徵。70年代初期首次被报告的,比较新的鳗鱼细菌性疾病。本病不仅在台湾、日本经常发生,80年代初期在英国也有此病的发生报告。(1)病 因 此病的病原菌乃由Wakabayashi和Egusa所报告的Pseudomonas anilliseptica。此菌属Gram阴性的短杆菌(0.5×1~3μm)。具有单鞭毛,有运动性。倍培养温度超过25度以上时,运动性变弱或消失。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时,细菌增长速度缓慢,20度培养2~3天后,方产生直径1mm左右的透明,具光泽且黏稠性的菌落。培养温度范围是5~30度,至适温度15~20度。培养pH值范围是5.3~9.7,至适pH值7~9。培养食盐浓度范围是0.1~0.4%,至适食盐浓度是0.5~1%。本菌在淡水中生存日数不超过一天以内就死亡,但在海水或稀释海水中可生存200天以上而不死亡。(2)症 状 病鳗皮肤,特别在下颚、腹部及*内周围的皮肤有显着的点状出血。因病原菌侵入表皮基底膜或在真皮繁殖,使分布在表皮基底膜及真皮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充血,发生渗出性出血或破绽(裂)性块状出血病变。此外,尚可见鳍的出血,肝脏郁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管、胃变赤,腹膜点状出血。有的病例可见各内脏贫血现象。(3)诊 断 根据病鳗典型的体表点状出血之病理特徵,大概可以诊断为本病。但有些病鱼的症状和其他细菌性疾病的症状类似,因此尚需进行细菌学诊断。将疑似本病的鳗鱼的肝、脾、肾脏或血液,用普通培养基培养进行细菌分离。20度2天培养后,如有透明感的菌落出现,则可进一步鉴定是否为本病原菌。用凝集反应和直接免疫营光法可以同定本病原菌。(4)对 策 饲养水温保持在26~27度,池水尽可能使用淡水等是有效的对策手段。但保持水温必增加燃料投资。理想的预防措施是使用疫苗,但实用性的疫苗尚待开产。Chloramphenical等抗生素对本菌虽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在养鳗场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有实际困难的。因为本病潜伏期较长,当发病时,病鱼大都已失去食欲,经口投药效果甚差。另外,本病常发生於刚刚过冬时,此时,鳗鱼尚未开始摄食,也是经口投药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设备完善的养殖池,可将水温提高到26度,同时投药治疗,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6. Pasteureliosis (巴斯德杆菌症)本病1969年6月在日本西部 鱼养殖场首次流行发生过,以脾脏出现多数,明显的小白点为特徵,隔年,日本全国都流行发生本病,而且每年均有反复发生,被害甚大。(1)病 因 病原菌首次由本村和北尾两位专家所分离,在美国大西洋岸也分离出同一性状的病原菌。本病原菌Pasteurella piscide属Gram阴性短杆菌(0.6~1.2×0.8~2.6μm)。但随着培养条件的变化,有的呈球状,有的呈长杆状。此菌无运动性,无芽胞。 在普通培养基上,本病生长不良。在血液培养基(含1.5~2.0%食盐)上,则繁殖良好。BHI培养基上的菌落呈圆形、无色、半透明、露滴状,且有黏稠性,在MaConky培养基上增殖良好,但在SS、BTB培养基上不繁殖。培养温度范围是17~32度,至适温度25~30度。培养pH值范围6.8~8.8,至适pH值7.5~8.0。培养食盐浓度范围0.5~5.0%,至适食盐浓度2~3%。(2)症 状 病况进行急速,病鱼先失去食欲,然后离开鱼群,游入水池底部静止不动而死亡。体表稍变黑,除了鱼鳞脱落的体表有显着的变色外,无其他可见的变化。剖解时,可见脾、肾脏上有多数的小白点,其他如心脏、肝脏、肠间膜、腹膜、鳔、鳃有时也会出现较少数的小白点。白点大小自针头大至直径数厘米大,但大多数在1厘米左右。白点为一个大菌落或几个小菌落所组成,多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结节样构造,内部细菌则已死亡。这些菌落乃由於细菌耐过白血球,内皮网状细胞之吞食后,在病变部位繁殖起来的。在毛细血管及间质组织内,细菌虽然增殖快,但因不产生菌素,故对实质组织没有太大的影响。(3)诊 断 内脏出现小白点的病变除本病以外,还有Nocardiosis,Ichthyophthyriasis。本病在肌肉中不形成结节或脓疡,且肝脏及肾脏也不肿大,因此肉眼可以与Nocardiosis, Ichthyophthyriasis之发生区别。确切的诊断还需以细菌检查,血液涂抹标本及病变组织直接涂抹片等方法为辅助。如有两端浓染的杆菌,则可判是本病。(4)对 策 因为传染来源乃保菌鱼、非海水,因此预防上,重点要尽快地除去重症鱼及病死鱼。Chloramphenical,Tetracyclin等抗生素对本病原菌有效,但磺胺剂则没有杀菌效果。在梅雨期的易流行的季节里,应进行投药预防措施,减少发病。 3.7. Bacterial gill disease (细菌性鳃病)鳃组织表面上因长杆菌繁殖,刺激而引起的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使鳃薄板愈合为本病的特徵。(1)病 因 Flavobacterium sp.是属於Gram阴性长杆菌(0.3~0.5×5~15μm),无运动性。分离时,一般使用cytophaga培养基,於18度培养5天后,可形成直径0.5mm、淡*、半透明的微小菌落。菌落周围圆滑,加入5%仔牛血清将促进细菌生长。培养温度是10~25度,食盐浓度是0~0.05%。(2)症 状 病鱼食欲减退,离开鱼群,浮於水面。病状加剧后,分泌多量的黏液,将鳃盖覆盖使鳃郁血、肿胀。组织病理学所见,鳃组织细菌增殖,上皮细胞增生,特别是从鳃薄板先端开始,最后渐扩散到鳃板全体,使鳃薄板完全愈者,鳃瓣变为棒状。以上病变,阻害血液中二氧化碳与水中氧气的交换,使鱼的呼吸受阻害,是鱼死亡的原因。(3)诊 断 采集鳃瓣的一部份直接进行显微镜检查,确认有无细长的细菌存在,上皮细胞的增生,及鳃薄板的愈合,就可以初步断定本病。菌数不多或与组织紧密附着不能直接观察时,则将采集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涂抹,经固定、染色后再用显微镜检查。(4)对 策 避免过密饲养是相当重要的。预防措施过去常用硫酸铜,有机水银制剂来治疗,但依公共卫生上而言现已废弃不用了。目前一般可用过锰酸钾(1~2ppm),1小时药浴。在日本用5%食盐水浸渍2分钟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且安全的。但规模大的养殖池则需消耗大量的食盐。 3.8. Columnaris disease 被Flexibacter columnaris感染的鱼,首先在与外界接触的器官:鳃、鳍、皮肤上出现病变。随鱼的种类、年龄等因素,病变常常出现於鱼体不同的部位。因此常被称之为gill diseases、cotton mouth等。此病不仅在日本,而且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都有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之为summer disease。发病鱼种多,危害甚大。(1)病 因 病原体是Flexibacter columnavis,属Gram阴性长杆菌(0.5~0.7×4~8μm)。长时间培养后,细菌形状不一,有的呈细长形、波浪状或轮状。此菌虽无鞭毛,但具有特异的运动性,即菌体一端固定,另一端摆动的屈曲运动和在培养基或载玻片上的滑走运动。使用Cytophaga、TY培养基分离时,菌落呈周围树根状、*扁平的菌落。用液体培养基静止培养时,液表面上形成一层*的强韧膜。培养温度范围是5~35度,至适温度27~28度。培养pH值范围是6.5~8.5,至适pH值7.5左右。培养食盐浓度0.5时发育良好,超过2%时将不发育。(2)症 状 症状随鱼种多少有些差异。首先在鳍、嘴吻、鳃板的先端或体表上出现黄白色的小斑点,然后渐次扩大。体表的患部周围变赤,鳍白先端裂开。鳃黏液分泌剧增,鳃叶变成帚状,部分出现脱落。其他内脏一般正常。 皮肤患部因病原菌增殖,使真皮组织内毛细血管充血,最后破裂引起出血。真皮坏死时,鱼鳞将脱落。鳃板被病原菌感染,导致病鱼呼吸困难,是致死的原因。本病和3.7.的Bacterial gill disease不同之处是鳃组织容易出现坏死现象。(3)诊 断 病变仅限於体表,易从外观观察病变来诊断。与霉菌感染有类似病变,但病巢表面上无霉菌感染之特异毛状菌丝,却附着*的黏液。鳃有病巢时,打开鳃盖,也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症状。从患部采集黏液,用400倍的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正在做滑走及屈曲运动的多数细长菌体,开始分散的菌体互相结合变成特异的圆柱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将从患部采集的黏液涂抹於Cytophaga或TY培养基上,於25度培养48个小时。根据菌落的形态,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本菌。通常以抗血清,用凝集反应来做辅助诊断。(4)对 策 本病乃接触而感染,特别是鳃及皮肤有损伤时易感染,因此流行期尽可能避免捞取或移动鱼。治疗使用药浴最有效。发病初期可以用磺胺剂及抗生素经口治疗。虽有疫苗的研究报告,但距实用阶段尚待进一步开发。 四、4.7. 鲤鱼鶪疹病毒感染症 (Herpesirus Infection of Carp)本症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表皮性肿疡,俗称鲤鱼痘(carp poo),虽在1964年已由Schubert以电子显微镜在病变组织内发现了病毒颗粒,但病毒的分离直到1984年始由Sano完成。(1)病 因 由Herpesvirus cypirini所感染,本病的分离以EPC、FHM等细胞株,接种肿疡组织的过滤上清,在20℃经2~3星期后,出现圆形化的病变细胞,并渐次细胞融解,在EPC细胞内可出现核内包涵体(即Cowdry type A)。(2)症 状 本病多发生在2公斤左右的成鱼,於口吻周围、鳍、皮肤等部位常发现突起肿瘤,不大引起死亡,却对观赏用的锦鲤鱼造成观赏价值的损失。组织病学上的病变,属上皮乳头肿(epithelial papilloma),人工接种后所形成的肿瘤也有相同的组织变化。(3)诊 断 本症病理组织变化属epitealial papilloma的肿瘤构造,以病理诊断非常容易,但病毒的分离率依Sano等人自1981~1983年间,由8个病例成功地分离来看,如果能以病毒分离来辅助诊断则更能确诊。本病毒由Sano等人更证实人工感染鲤鱼经10个月有50~70%的再现率。(4)对 策 本病毒在鱼体内呈不显性的终身感染(latent infection),去除本病毒的再传染在目前是相当困难的事。养殖池的一般卫生管理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4.8. 鳗鱼病毒感染症 (Viral Infection in Eel)自鳗鱼已分离的病毒很多,由於其病原性及疫学多未确定,在此仅列表於表三(7月份刊出)并稍加说明。由欧洲鳗(在欧洲所捕获的幼鳗)之肾脏所分离的EVE病毒,其特性和前述的IPN(French 21 Strain)病毒一致,而且稍后也在日本鳗(在日本、亚洲各国所掳获的幼鳗)被分离到,EVE病毒主要引起鳗鱼之肾脏充出血,肾小管内蛋白渗出物出现及肝脾之坏死 ,鳃发红、充出血等病变。由美洲鳗所分离的EVA病毒已知属Rhabdovirus,临床症状与欧洲EVE病毒类似,在日本曾发生自古巴进口的幼鳗死亡例子。4.9. 病毒性红血球坏死症 (Viral Erythrocytic Necrosis)本症旧称鱼红血球坏死症(PEN),现以VEN称之。(1)病 因 本病毒属Iridoviridae的D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不同报告有很大的差异,Walker (1971)在鳕鱼的报告是330nm,及在鹣鱼的155nm,白鲑鱼的230nm。但病毒的分离尚未成功。(2)症 状 在感染鱼的红血球细胞质内,可见1~4μ的嗜碱性包函体为主要病徵,感染严重的病鱼,其红血球90~100%都有包涵体。由於红血球严重的被破坏,死亡的鱼所呈显着贫血,病鱼的红血素值多降至2~10%左右。在一感染鱼群,各慢性至急性病程都同时可被发现,特别是弧菌症混合感染时,其死亡率、型态趋於复杂。(3)诊 断 因本病的病毒尚未分离成功,故其诊断得以血液抹片来检查,抹片以Giemza或 Wright染色,在光学显微镜就可发现红血球的质内包涵体。最终的确可利用电子显微镜检查出iridovirus病毒颗粒的特徵。病毒颗粒大小,直径154~300nm。(4)对 策 本病的传播机序尚未十分明了,防治之对策只能依病毒疾病的一般措施进行。4.10. 鱼病毒学的一般实验技术(1)细菌之培养 病毒分离所用的细胞,应正值*旺盛的正常细胞,且需同时使用2种细胞株供分离。细胞株应事先且定期确定未被Mycoplasma所污染。培养液内添加penicillin 100 IU/ml和Streptomycin 100μg/ml,或Gentamycin 100μg/ml和Mycostatin 25 mg/ml。(2)病材之采取及处理(a)自5尾病鱼所采的病材,同一器官组织同时一起做成一个接种乳剂。尽可能的话,应采有上述之2个接种乳剂。(b)同时采取不同鱼群的病材供比照。(c)病材之采取应根据下列之原则:1. 孵化不久的幼鱼得除去卵黄,使用全鱼化验。2. 5cm未满的幼鱼,采取包括肾在内的全部内脏器官。3. 5cm以上的成鱼,只要采取脾及肾。(d)为输送及保存上的需要,可加入含倍量的抗生素的pH7.0~7.8缓冲液。(e)为抑制及减少供检材料之被污染,添加含800IU/ml之penicillin及800μg/ml之streptomycin,400units/ml之mycostatin缓冲液,在室温2小时,或4℃一夜缓慢搅拌,或乳剂通过0.45μm小大的milipone。(3)接种及培养依各所使用的培养瓶或培养皿大小来接种多少量的乳剂,但至少每一个乳剂应接种2个培养瓶(皿),培养时间应至少观察14日以上。培养温度如下:(a)IHN、IPN、VHS病毒15℃。(b)CCV病毒27~30℃。(c)Herpesvirus salmonis病毒5~1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3:35
,医学家们从淡水鱼体内发现了一种新致病菌——亲水气单胞菌。研究人员将菌液注射在小白鼠体内,3小时左右后,小白鼠开始不寻食,萎靡不振,活动迟缓,
我只了解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