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和市井文学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4:36
民间文学和市井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指民间流传下来的文学,其中还有些是没有被刊印出来的,市井文学是指流刊印的文学。
一、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二、
这里所说的“市井”,乃市街之通称。“‘市井文学’是指在市井细民中流传的,供他们欣赏娱乐的文学。明代李开先曾搜集市井艳词,并撰《市井艳词序》。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曰:‘此一传者,虽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许多古代着作都曾提到“市井”,可见市井文学的广泛所在。
三、民间文学
主要特点
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使得群众在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
相关书籍
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像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四、市井文学发展:
(一) 汉乐府中的一些民歌
市井文学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汉乐府中的某些民歌。如《孤儿行》写一个孤儿的悲惨遭遇。因父母早逝,受尽兄嫂*奴役而痛不欲生。这首诗暴露了当时地主兼商人这类剥削者的贪暴,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怨恨情绪,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东门行》叙述了一个城市贫民在生活面临绝境时挺而走险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下层人民被*反抗的事实。《陌上桑》叙述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赞美了罗敷的坚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荒淫与无耻。汉乐府中的这些民歌都流传于城市中间,反映的是下层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 二) 南朝民歌中的“吴歌”、“西曲”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吴歌”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现存歌辞326首,有《子夜歌》、《读曲歌》等20余种,大都是恋歌。
其中《子夜歌》是吴声歌曲中的着名篇章,现存42首,有的虽近于*描绘,但总起来看还是健康的。“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荆楚一带,包括江陵、襄樊、邓县等城市,现存142首,有《石城乐》、《乌夜啼》等34曲,大都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的。可见“吴歌”、“西曲”大都是市井的产物,而“西曲”的市井特色最为明显。
(三 )唐宋时期的讲唱文学和话本
市井文学发展到了中唐,其形式主要表现为讲唱文学,如变文和一部分民间词。变文最初以宣传佛教经义为主要内容,在六朝后期已经深入民间。到唐代,“俗讲”就更为流行。随着讲唱活动的流行,其内容也有所扩展,并逐渐扩展到讲唱世俗故事,而其中有一类专讲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变文》,通过讲唱孟姜女万里送衣、远道寻夫、哭倒长城、认取尸骨等悲痛场景,揭露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古代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而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民间曲子词题材内容广泛,一些反映市民生活和男女情爱的作品,其市井特色也尤为突出。
在宋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话本”小说的出现。“话本”主要反映城市居民的思想和生活,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反映封建势力对于青年男女的压迫和青年男女对于婚姻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写大商户之女周胜仙和平民范二郎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大胆反叛,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 四) 元代的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是在北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音乐、歌舞、道白、作工等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据资料统计,元杂剧作家约有两百人,除了书会才人和伶工艺人外,还有医生、商人、文官、武将以及许多无名氏作者。有的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的痛苦,如《窦娥冤》,主人公窦娥善良安分,甘守孤苦,竟被残酷杀害;有的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望江亭》写谭记儿降服了不可一世的权豪势要杨衙内;有的歌颂农民英雄,如《李逵负荆》刻画了李逵鲁莽直率又嫉恶妒仇的英雄性格;有的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如《墙头马上》中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毅然弃家出奔,面对封建势力始终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