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1:0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3:49
1、唯物主义实例:
在西方,类似的观点还有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原子论的缺陷在于科学认识水平低下,在当时有限的科学条件下人们没能把认识的水平深入到更细的物质世界。
在东方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也孕育了同样的哲学思想。如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东汉王充提出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北宋二程提出的“万物之始皆气化;即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等,都反映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唯心主义实例:
佛教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儒家陆王学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即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它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抽象非实体。
扩展资料
首先,把人类哲学史当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斗争的历史,但这是错误的。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只是人类思想中一个很小的分支,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大都相信神灵、灵魂,即便到了现在,相信神、上帝的人也不在少数。
人类历史上哲学的对立,在不同时候也有不同的主题,有时候表现为唯实论和唯名论的争论,有时候表现为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而在中国的汉代,在哲学上则主要是汉儒所代表的宇宙论(强调人依附于天,建立一个试图解释一切的理论体系)与战国哲学强调的心性论(试图弄明白人如何认识世界,但不主张建立包容一切的理论体系)之间的争执。
在组织上主要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论之间的合纵连横。所谓唯物主义,其实并不在人们争论的焦点之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3:50
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物质的意识是脱离人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存在,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代表有: 上帝创世说; 朱熹的“理”,他认为的天理,万物根本之理是“无极”,而后生两仪四象,演化万千;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老子的“物极必反”; 程颐的“有理则有气”“有理面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
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决定物质的意识是人的观念和感觉 。
代表有: 慧能和尚,如他那个“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你心在动”的论断;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红衣大主教):“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 康德(德国):“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马赫(奥地利):“物是感觉的复合”;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
3、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由物质的解释不同又有三种分类)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作为物质相生相克演化万千;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一团火,这个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牛顿(机械唯物主义)。
唯物和唯心不难判断,二者区分的根本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党性不同。关于唯物主义,根据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由一种或者几种实物构成。
例如西方哲学家说过“这世界其实就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以及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都属于古朴的观点。
例如“气着,理之依也”这种观点认为气是理的依据,也就是说在理产生之前就已经有气,而理代表理念是属于意识范畴的概念,气则是物质的范畴,我们生活的周围都是存在的。
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再如“行存则神存,行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具有三个缺陷分别是孤立静止片面。最后一种唯物主义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和运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3:50
唯物主义:水是世界本源;唯心主义分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上帝创造世界;主观唯心: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