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0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8:07
翻译: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
此词是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赏析】 毛*这首《沁园春·雪》从其诞生、发表直到现在一直被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众共推为他最好之诗,也被认为是他最大气魄之诗 。笔者对此共识也无可厚非,但借赏析之机对此诗作三方面的议论:一、此诗的背景情况;二、此诗在“重庆谈判”时所引起的轰动 ;三、此诗的艺术魅力。
诗人作这首诗的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 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局于1935年冬天(12月17日至2 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关于全民 抗日的*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 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 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但这首诗引起震动神州的局面是在1945年10月。一首诗能掀起如此大的轰动的确是古今罕见的蔚然奇观。
这一年10月,*率*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进行和平谈判。就在谈判期间,毛*见到他的老朋友柳亚子,分外高 兴,随后就手书《沁园春·雪》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相赠于柳亚子。
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在柳词《沁园春》之后,他又 写了一首自跋在诗后,在此不妨抄录于下,让我们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是怎样欣赏*的《沁园春·雪》的:“余识润之,在192 6年5月广州中国*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宣传部*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 谷泡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 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后来,柳亚子忍痛割爱,又将《沁园春·雪》毛*的墨迹转赠不断向他索取的著名画家尹瘦石,并又作跋文一篇,连同自己和作 ,一并送之。
在给尹瘦石的这篇跋文中,柳亚子继续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 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接着柳亚子又将毛*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当时设在重庆陪都的报社),报社负责人认为发表此诗应向 毛*本人请示,而那时毛*已签署了“双十协定”后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后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柳词一出立即引起 普遍的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序中知道了毛*写有一首《沁园春》咏雪之诗。一时报人及文化人多方奔走,四处寻找,于是了 现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传。而抢先一步首发于报纸上的是吴祖光,他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 辑。他从三处(或好几处)抄得此诗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先生能 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 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诗一出,若平地一声春雷在重庆造成大震荡,一夜之间人民奔走相告,相互议论,成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重大新闻;从青年到老 者,从办公室到茶馆,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同时又若一石激起的千层波浪,一圈又一圈水波向外扩,一直扩到全中国960万平 方公里的大地上。
*一时慌了手脚,蒋介石亲自责令*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围攻策略。昼夜之间,*反动派控制的各个报纸刊 登大量的与毛*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有“帝王思想”云云。
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词《沁园春》, 接着又与聂绀弩和作一首发表于《客观》杂志上。王若飞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作《沁园春》反击,一时间两派“沁园春”(*派的 沁园春与反动派的沁园春)在重庆上空与大地搏斗飞舞,“沁园春”也成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口头禅。就在这万众瞩目,激烈论战的当口 ,重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开饭馆的老板当即决定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常内悬挂毛*的《沁园春·雪》以此招徕顾客,顿时 生意火爆,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那么对于敌人的指责,此诗有“帝王思想”,毛*怎么对付的呢?后来,即1958年12月21日,毛*正式为这首诗作 了批注并点明了主题:“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 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本身的艺术魅力。
犹如前面所引柳亚子所说,毛*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而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 其下。
咏雪之作,自古以来,文人*客无不多有咏叹,而且佳作迭出。但毛*这首咏雪诗脱尽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思想出新意,同时 也依循古格,非大手笔不能出之。的确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中华历史。
上阕从写北方浑茫大雪开始。一起首就视野壮阔,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工仗整齐,上天入地,向八面展开,在此诗人内心之激 情已一举盖了“北国风光”。
然后又以方位地理写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之大象,将一腔豪气再贯四行,笔力千钧包括了东、南 、西、北。
接着乘未竟的大豪气,稍稍一顿,进入细部描绘,山之旋舞如银蛇,雪原驰骋如白象,比喻神来,当以妙化入境,信手拈来,不费 半点力气。这山、这雪想与老天一决高下吗?诗人在此也借此景暗示了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
情再随景起,情引领风景,诗人在幻美,等待阳光朗照,晴天丽日之时,那洁白的雪原上艳阳天普照河山大地,万紫千红犹如一群 群红装素裹的少女,绚丽妩媚,光采射人,在此作为上阕收尾,意气是风发的,从茫茫大雪中脱颖而出,江山出现了红色的新姿,太 阳也必将升起。精中之精蕴渐出,预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将诞生于祖国大地。
上阕写景,景之美自然引出下阕写史,因历史上万千英雄豪杰争相为娇艳的江山,如美人般的江山(用了间接拟人修辞法)倾倒, 歌唱。自然过片一完,以一个“惜”为统领,连下七句臧否历史人物,共举五个著名中国皇帝作总体评价,以“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 一个反动侧面。”(作者语)千秋功罪一笔带过,势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然后“俱往矣”三字再作转折,大发浩叹,犹如孔丘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浩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大浩叹。 紧接着笔锋陡转又见欣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当代中国新面貌的大歌颂,是对以中国***所领导的中国人民即将获 得解放的大歌倾,是对在人类的东方,黑暗中的旧中国之上即将出现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歌颂。诚如诗人自己所言:“末三句,是指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就要诞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9:25
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年代】:现代
【作者】:*
【曲牌】:沁园春
【题目】:雪
【写作时间】:1936年 2月
【内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原”指高原,即*高原。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
*:《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泛指文学。
天骄:汉朝人称匈奴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成吉思汗: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题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从延安飞重庆,同*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背景】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1936年2月,*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鉴赏】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附】《沁园春》
——柳亚子
1945年9月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 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附】《沁园春·雪——和二十八画生》
杨将军
2005年 大寒
数九隆冬,猎猎朔风,瑞雪飘飖。
眺黄河上下,冰凌浩浩;
长江左右,雪雾滔滔;
塞外皑皑,昆仑皓皓,万里茫茫素裹袍。
还放眼,看雾凇树挂,林海松涛。
山河触动心潮,数古往今来众英豪。
叹佛陀孔孟,非真圣道;
庄周黄老,难以逍遥;
雅典学园,清真古月,将相王侯枉自骄。
君识否?惟*我主至大崇高!
【作者简介】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活动和*思想以*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选集》(四卷)、《*文集》(八卷)。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78040.htm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78040.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20:59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22:51
基本上是自夸,夸最后只有*党(*)才能领导中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0:59
他前面不是描述了很多那些古人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都已经过去了,要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实是在说自己啦~也看出毛*的自信啊~我很佩服他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