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2:3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6
作为小说,“白鹿原”很神奇,包含有许多隐喻,而只有读懂这些隐喻,才算真正读懂这本书。小说“白鹿原”是一部农耕文明的挽歌。在书中,作者从来都不吝惜笔墨描写各种农田劳作,如何耕田、如何收割,描写妇女们如何织布、如何烧火做饭。而这一切作者都以一种近乎是赞美诗的文笔在书写,细腻、恬淡而又深沉。就连写求雨的那一段,也是满含虔诚。
或许,作者陈忠实认为,农耕时代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而这本书所写的正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古老的农耕文明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段痛苦的经历。满清的灭亡、辛亥*的爆发、*党的兴起,无一不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会经历怎样的悲欢离合呢?
白嘉轩既是一个地主,又是一个农民。按照阶级划分,很难说他是剥削阶级或是被剥削阶级,他是从农业文明中提炼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一个传统的卫道者。白嘉轩恪守着“耕读传家”的信条,勤劳、正直。作为族长,他以身作则,以乡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族人的行为;作为父亲,他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和自己一样,精心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规矩。他的宽厚和他的严苛使他几乎不可侵犯。
他的这种卫道者的形象在黑娃看来,就是“腰挺得太硬太直”。而朱先生恰恰代表了白嘉轩苦苦守卫着的道。白嘉轩代表了农耕时代的经济基础,朱先生代表了农耕时代的上层建筑,一个是经济的浓缩,一个是文化的浓缩。作者在书中一再提到“白鹿精魂”,这两个人可以称得上“白鹿精魂”。
朱先生在书中是作为一个完美的圣人形象出现,却是带着遗憾离开。属于他的物质基础没有了,他自然也无法存在。朱先生去世后,白嘉轩感慨:“世上再不会有这样的先生了!”这句话是真话。现代人常常在吹捧某某人是国学大师,大学里都在开国学课,*也在国外成立孔子学院用以鼓吹传统文化,这些做法都很可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一旦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就只能成为戏台上的道具,不但似是而非,而且没有实际的用处。
书中的几个年轻人都是朱先生的学生。鹿兆鹏、鹿兆海兄弟是,白孝文、白孝武兄弟是,白灵是,黑娃也是。这些人师出同门,却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
《白鹿原》并不是一部意识形态很鲜明的书,但电视剧就另说了,它只是展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让读者自己去品,去思考。书中真正要表现的东西是对农耕文明的依恋,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对生命的礼赞。
白鹿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生命依然在繁衍。书中写了两次灾难,都带有很强烈的神秘色彩。闹旱灾时的求雨,闹瘟疫时的镇妖塔,看似非常离奇荒诞,实际上这些东西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书中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一种心理需求,是文化的物化。
《白鹿原》一方面在礼赞生命的不屈与顽强,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迷惘。
白嘉轩晚年更像一个哲人,他明白了很多道理,也总结了很多经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7
如果说《红楼梦》描写的是人生幻灭的话,那么,个人妄自揣测《白鹿原》的大主题内涵应该是:以众多角色人物汇集起来的民族成长变迁史。而《白鹿原》围绕民族成长和变迁主题,它所折射的内涵又是极其丰富的,甚至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因此,每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亦很难用一句精准的话去概括的,更多时候,它更像是一个宝藏,每个人不但都会有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之上的不同解读,同时每个读者也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让作品常读常新,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并经久不衰。这本书尤其对时代跌宕中的群体人格、精神面貌、善与恶、两性话语权、婚姻与爱情、权力与金钱、女性生存境遇、自由与梦想、子女教育、破坏与重建,还有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扬弃,以及个人遭际等等,《白鹿原》几乎是全方位扫描,统统将其收进了作品中。
与当下联系比较紧密的,诸如强势父亲白嘉轩对儿子白孝文的失败教育与不着调鹿子霖对鹿兆鹏和鹿兆海的成功放养,两相对比,引起读者强烈共鸣,放在今天来讨论仍不过时。还有,小说中两个最醒目的女性田小娥和冷秋月,可以从两个人殊途同归的悲惨遭际中,不难看出,女性生存权的选择,取决于经济独立和两性平等,而其所折射出的两性情感和婚姻问题,在当下的呼声同样不绝于耳。而时代更迭中的新生代们如机会主义者白孝文,对自我及外物缺乏判断、横冲直撞的黑娃,冷血的鹿兆鹏,好青年鹿兆海,疯狂的白灵,共同构成了青春群像,他们的忧虑、迷茫、认知、探索、进取与自我突围,跟今天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面临的课题不一样罢了。
另外,《白鹿原》对人性复杂的描摹与凝视,更是力透纸背,让人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标签,去评价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白鹿原上几乎人人都有罪,人人都是刽子手,人人都是他人的地狱,但他们又都是极其普通和平凡的那一个。正像那句话说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亦没有绝对的坏人。
因此,《白鹿原》的主题文化内涵太丰富了,读者面对这样一部融入了作者毕生知识积累、生命体悟,以及洞察思考的史诗性民族成长变迁故事,难免觉得自己的人生视野和生活见地捉襟见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7
《白鹿原》有着恢宏大气的历史视野,主要内容着眼于旧式乡村制度的利弊,文字如刀加以解剖,更加呈现出时代变迁下,家国命运兴衰的波澜壮阔画卷。
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可以看出个体在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挣扎。其实白鹿本是一家,理想和现实主义的交织,没有一般意义上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通过探讨白嘉轩朱先生们旧道德坚守者的困惑怀疑,而投机者白孝文的胜利,*者白灵牺牲,黑娃的死,这样的结局太过悲凉,叩问历史的公正性,反思人性灵魂。
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然而历史感的丧失,却是当代小说叙事的一大危机。一些小说家的叙事是封闭而苍白的,是没有背景的,既没有现实背景,也没有历史背景。他们笔下的人物与故事,皆如飘忽的影子,忽焉而来,忽焉而去,仿佛无本之木,只有枝叶,没有根系,缺乏清晰的来路和内在的深度。
陈忠实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能“转益多师”,虔诚而虚心地学习多种模式和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他始终珍惜并学习柳青的文学经验,先后买过许多本《创业史》,无数次研读这部艺术性很高的杰作。
《白鹿原》在人性的意义上,超越了非人性叙事的狭隘性;在真实性的意义上,克服了教条的历史意识的虚假性。我们从他的叙事中看到了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8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8
白嘉轩既是一个地主,又是一个农民。按照阶级划分,很难说他是剥削阶级或是被剥削阶级,他是从农业文明中提炼出来的一个人物,是一个传统的卫道者。白嘉轩恪守着“耕读传家”的信条,勤劳、正直。作为族长,他以身作则,以乡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族人的行为;作为父亲,他严格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和自己一样,精心守护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规矩。他的宽厚和他的严苛使他几乎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