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要杀谋士李岩50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1 16: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16:29
李自成进驻北京之后,渐渐疏远了李岩,军纪有开始散乱起来,李岩曾多次进言,还曾谏言招抚吴三桂父子,李自成全都听不进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16:29
“闯王”李自成杀李岩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首先就是两人的出身不同,李岩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曾是山东的巡抚,而李自成确实农民阶级出身,两人并不是一路人。刚开始的时候,李自成确实非常赏识富有才华的李岩,但随着李岩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李自成开始对他有所顾虑,渐渐的疏远李岩,最后导致听信谗言,杀了李岩。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和李岩同为李自成身边谋士的牛金星,推波助澜。当初牛金星还是李岩推荐给李自成的,而且牛金星也确实是有点才能的,但后来牛金星居功自傲,贪念权势,嫉妒李岩的地位,甚至想除掉李岩取而代之。
确实,后来牛金星找机会污蔑李岩,而李自成刚好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可惜李岩最后换来的是李自成的一杯毒酒。当时可以说李岩也有求死之心,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地位,如果想走的话,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因为他对李自成早已失望,知道自己早已成为了李自成的一颗眼中钉,心怀天下的李岩坦然接受了这杯毒酒。
李岩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文武全才,品行非常端正,喜欢打抱不平,怀有一颗正义的心,当时他在军营中的名声和威望都是非常好的,这才使李自成对他产生了顾虑。但是如果当时李自成没有那么多顾虑,没有牛金星的推波助澜,那么李岩将会是李自成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最后的结局也会大不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16:30
李自成之所以会杀了一心为他谋划的谋士李岩,除了牛金星的陷害之外,主要原因就在于李自成此人心胸和格局太过于狭隘。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并且曾经是一个深受运气和命运眷顾的人,更是第一个攻破京城,终结了明王朝的人,倘若他的格局能够大一点的话,朱家之后坐江山的就会是李家。
只可惜呀,李自成到底摆脱不了小农意识,总为眼前的一点点蝇头小利给迷得睁不开眼,才进入京城不久,就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怎么捞钱这事上面。
但凡他有一点格局,当时最应该做的就是稳定局面,然后发一篇檄文,一边笼络人心,一边宣布朱家的各种问题,让自己占据大义的优势地位,从而名正言顺地取代明朝。
实际上,李自成不光没有格局,他还没有能力掌控手底下那帮乌合之众。
李岩一直致力于协助李自成带领乌合之众的军队走向正规化,摆脱起义军的流寇性质,成为一支真正能够用来打江山的军队,并且为李自成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可行的计划。
可也恰恰因为这样,让李岩得罪了很多人。
为什么李岩的做法明明是对的,却得罪了那么多人呢?因为军队一旦走向了正规化,一旦有了制度,那一切就得按照制度来办事了,那么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就不能随心所欲地捞取好处了。
关键是李自成自己也觉得麻烦,他打仗就是为了抢钱抢粮,结果李岩跳出来告诉他,闯王啊,你绝对不能这么做,你还要拿出钱和粮食来发给百姓,让百姓归附于你!
李自成会怎么想?不抢钱不抢粮,我还当什么闯王?活着都没滋没味了。
李岩是得罪了很多人,可如果李自成能够支持李岩的话,凭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未必不能够压住大部分反对声,让李岩推行他的计划。
李岩虽然一直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李自成,但是有的人的格局就是天生的,根本改变不了,李自成就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李岩看似很受李自成的器重,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李自成一心一意地支持。
李自成只是将李岩当成了一个夜壶,用得着他的时候就李先生长李先生短,用不着他的时候就直接塞到床底下。
这时候眼红李岩,想要取代李岩成为李自成麾下第一谋士的牛金星适时跳了出来,挑拨了一下李自成和李岩的关系,说了几句李岩要图谋不轨的话,李自成就出于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心理,让人杀了李岩。
李自成之所以这么轻易地被挑拨,一则眼光格局太小,二则不懂识人用人,三则心胸狭隘,四则因为他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信任过李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16:31
李岩之死
李岩是李自成要杀的,是饮毒酒自尽而死的。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历来帝王登基以后,屠戮大臣是古今通例。只是像李自成这样位子还不是很稳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杀掉“造反篡位”影响自己帝位的,恐怕也是太急功近利了。历史证明,李的身旁能打战的不少,而能“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唯李岩一人而已,况且他还那么忠心。
实际上李岩的死跟袁崇焕的死是一样的,理论上均可避免,历史发展到了明末,这般儒将难道还不知道回去必死的道理,你说愚忠也好,不懂历史规律也好反正他们不怕: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大丈夫也!只是古今忠臣如崇焕死的这般惨烈,这般奇冤的也是罕见至极!
照此分析,似乎李岩还可不死。
实际上我认为李岩必死,只是死的时间段不同而已。牛金星的诽谤只是一个借口,真正令李岩死的理由是李闯自己。前朝人说的明明白白: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此话乃范蠡实际经验的总结啊。
范蠡说“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的时候,文种还死不信,说道:我替大王打下这大好江山(你再牛还牛的过范?由此可见范绝对是勾践的第一谋臣),现在正是摘桃子的时候,怎么能走。结果勾践找个理由把文种杀了,范蠡带着西施小蜜泛舟湖上去了。
古往今来功劳巨大却又能全身而退,安度余生的不过范蠡、张良、郭子仪、姚广孝等等寥寥数人。刘基本来差不多了,还是被蓝玉案牵了出来,落的个晚节不保。
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几个人都有点“出世”情结,有点神叨(不管是不是装出来的)。
什么意思?
意思是陛下啊,虽然天下我是跟您打下来了,但是其实我是喜欢修道、修佛、写写书,种花养草,玩玩女人的,没什么大志气。拿起武器杀人这事也是迫于无奈才“替天行道“的,现在天下既定,我该逍遥去了,我最擅长的还是吃喝玩乐啊。
只要火候拿捏得准确,皇帝毕竟也是人,对于昔日战友,在登位(不排除怕悠悠众口和百代丹青)之初那么一点香火情还是有的。
懂这个的是大智慧!
懂的人其实也不少,可是保命的却鲜见!当然完全不懂(如文种)被干掉的没啥可讨论的。
两个原因:一是懂是懂了,可是*难平啊,辛辛苦苦打了天下,等着出将入相、封王封侯的哪能轻易放弃啊?二是明知道必死无疑还是无惧,送死型,纵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蛮崇高的!
第一种,韩信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韩信是被吕后杀死的,但是,没有高祖的支持(至少是默许),吕后敢动他?
韩信几乎未打过败战,这个在打天下的时候自然是最大的资本。但是这个在和平时代对高祖来说简直是噩梦啊:
从未打过败战!那你要是打我,那我怎么办?
不错,这就是个假设,只是这种假设一旦成立,高祖不仅可能皇帝没得做,性命也会不保,古来皇帝退休或辞工最大的理由就是死了。高祖当然不愿意冒这个险。功高盖主太犯大忌了。
皇帝杀有功大臣一方面是怕自己帝位不保,也有的是怕家天下不保,自己或许还能镇得住这般人,自己的子孙恐怕未必。明太祖利用蓝玉案跟胡惟庸案将有威胁的大臣杀的七七八八,还不是为了那可怜的朱标(命比纸薄,未登上帝位便挂了)。
除了这个现实的原因,我认为还有些文化的基因问题:
斩草除根的帝王术心理,杀就杀掉不能因为功劳大就心软留下来,难保日后不造反。
文过饰非的虚荣心理,许多皇帝出身卑微,行径也不见得就符合天子的标准,这些言行都被这些老部下看在眼里,一旦登上大宝,看着底下跪着的群丞,一方面也确实是怕这些家伙议论,要是有一两个著史的就更麻烦。另一方面看着这些人就想起以前的日子,不看见最好,杀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
像宋太祖那样说:石爱卿啊,朕睡的不好啊,怕黄袍加身之事重演啊。石守信等人马上明白了:臣等有病啊陛下,想回去玩女人算了。这是最仁慈的做法了。算是格外开恩!
韩信未能像他的同僚张良那样看的开、真正淡泊名利,实际你不淡泊也行:
死吧!
第二种多是送死型,李岩就是代表。
李岩完全可以逃掉,甚至造反,实力是绝对有的。但是他还是死了,还搭上红娘子一条命。
我却要说:在*智慧上李岩不一定比张良等人差,但是在灵魂救赎上,他比张良勇敢。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不为之的勇气肯定是大了些,但是请注意,均是在建立在大智慧上的,即“明知不可为”:
道家跟儒学在这里分了家。前者是既然不可为,那老子不干了。儒家却非要虽死无憾!前者本质上是出世的,入世只是为了*,终究为了出世;后者本质是入世的,出世只是为了增加入世的本领。
李岩是那种真正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安危祸福的仁人义士。他身上有着儒家“济世”精神所催生的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李的智慧如何不知道其中厉害,前有岳王爷做例子,近的也有袁崇焕摆在那里。
秦桧坏是坏,但终究是个马仔。高宗可能更多的是在考虑:你(岳飞)把徽钦都接回来了,我还能干吗?半壁江山总比没有江山坐好吧。所以还是杀了吧。
袁崇焕当然知道岳飞死的冤,自己极有可能步其后尘。可是还是义无返顾的回去受死,如同李岩毫不畏惧的举起了酒杯一样!
换成熊廷弼,那肯定是:妈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
问题一下子明了了:这些甘心去死的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而是明明白白知道要死还照样去死。
为什么?
读书人啊。
我没说是那种迂的读书人,实际上这几个人均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大才,一点也不迂。
我以为他们不是什么忠于朝廷,忠于皇帝。
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已经深入骨髓:
如果连我都逃避,都不管苍生的话,天下怎么办?
所以还是死了吧。
对于个人来说,死了的自然损失巨大,但是对于天下来说就不一定!信念如没有人践行,那就是骗人。
为信念而死的人悲壮而崇高,不能简单的以实用主义衡量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既如此,生太珍贵了,还是避世、修道、玩女人算了。在人生的长河中,生太伟大了。
既如此,死太容易了,还是死吧,为自己信念而死,值得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生能算什么呢?
不同的信念,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救赎方式。
我只是感叹,一将功成就万骨枯,成就一个帝王得有多少骨枯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4 16:31
李自成为何要杀谋士李岩?
明末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在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中,有一位著名的谋士李岩,他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为起义部队赢得了民心。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自成大惊失色,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请缨,愿意亲率两万精兵,赶到中州,附近的郡县一定不敢再轻举妄动,就是有敢*者,也能及早收拾它。另一谋士牛金星要闯王答应李岩的请求,闯王当时没有回答。不久,闯王恐怕李岩另有所图,这时牛金星向闯王进言,要寻找机会除掉李岩,得到闯王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到军营中饮酒,安排伏兵在营中隐蔽处,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时被擒杀。
这段记载虽有首有尾,但对李自成杀害李岩的原因交待得并不清楚。“恐怕李岩另有所图”究竟是何意?也许从李岩的身世能看出一点端倪。据正史记载,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人,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参加科举考试得中举人。因为力劝当地官府停征苛捐杂税,并拿出家中存粮赈济灾民,得罪了地方*和豪绅,被捕入狱。李自成部队攻破杞县时,被救出狱,因而投降李自成,后因功绩被封为将军。从史料记载看,李岩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与农民起义军本来就是不同的阶级出身。开始时他可能因为才能而得到李自成赏识,但李自成终究是农民出身,有其阶级保守性。后来李岩越是显露才华,他越是不高兴,甚至怀疑有一天李岩会取自己而代之,因而动了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