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多少米后才觉得氧气不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3 20: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5:02
答:空气中除了有氧气、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 本题没有说明,我们就根据题干设氮气为x,则氧气为x-(57/78), 空气中氧气+氮气=1,则x-(57/78)+x=1,所以x=0.865 每100份空气中含有氧气13.5份,氮气86.5份 即空气中氧气占13.5%,氮气占86.5% 氧气:660×13.5%=89.1(立方米) 氮气:660×86.5%=570.9(立方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5:02
与人的体质有关系,
大气的质量愈近海平面愈密集,大气压包括氧分压愈大;海拔越高,大气压及氧分压相应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
根据以上原理计算:海拔高度为0时,氧分压为159.22毫米汞柱,一个毫米汞柱的氧分压相当于0.13%含氧量,海拔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氧含量下降0.16%,与海拔为0米时的氧含量相比,下降0.76%。 如海拔高度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空气含氧量20.95%为0,海拔含氧量的100%;
海拔高度1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16%,空气含氧量20.79%,为0海拔含氧量的99.2%;
海拔高度1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1.6%,空气含氧量19.35%,为0海拔含氧量的92.4%;
海拔高度5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8%,空气含氧量12.95%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
高度(英尺,米) ,大气压 kPa, 氧分压 kPa
0 0 101.31(760.0mmHg) 21.15(159.0mmHg)
10000 3048 69.51 (522.6mmHg) 14.55(109.4mmHg)
17000 5182 52.59(395.4mmHg) 11.01(82.8mmHg)
20000 6097 46.44(349.2mmHg) 9.72(73.1mmHg)
23000 7010 40.88(307.4mmHg) 8.57(64.4mmHg)
26000 7925 35.88(269.8mmHg) 7.51(56.5mmHg)
28000 8534 32.82(246.8mmHg) 6.88(51.7mmHg)
33000 10058 26.12(196.4mmHg) 5.47(41.7mmHg}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
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在不同的高度,人群中有些可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昏、失眠、乏力、四肢发麻、眼花、耳鸣;重的可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症状,称为高原反应。多数人在两周内由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自行消失。 这些人发病较快,如无合并症恢复也较快,一般3~5天即可恢复。也有少数人持续数月而不恢复的。
初入高原的人到海拔1000米以上就有人发病,随着高度增加,发病率增高。一般在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51%,3600~5000米发病率占50%。有一个单位在3000米居留一段时间,再登高,抵达4500~5000米时才有一些人发生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个体代偿适应能力和预先有无锻炼有关。 在代偿适应反应中主要是通过肺泡能气量增加,以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并通过加强血液对氧的输送和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高原反应的人主要是这几个环节的代偿能力低下或发生障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