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0: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5:24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引自《风中的芥子》http://large_potato.myetang.com/myweb/index.html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昵昵儿女语,
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
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
一鼓填然作气,
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
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
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
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
置我肠中冰炭,
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
无泪与君倾。
【注释】
原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 :“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 ,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 ”,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 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渺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 ”,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采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妨将韩愈的原诗照录于此,请读者诸君对苏词和韩诗加以比照:
昵昵儿女语,
思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 类别:【】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
原序: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参考资料:http://poem.8dou.net/SEARCH.ASP?key=%CB%AE%B5%F7%B8%E8%CD%B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5:25
丙辰⑴中秋,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明月几时有?把酒⑷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⑹?我欲乘风归去⑺,又恐琼楼玉宇⑻,高处不胜寒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⑽! 转朱阁⑾,低绮户⑿,照无眠⒀。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⒂。但愿人长久⒃,千里共婵娟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因为他的才学出众,受到担任主考官的欧阳修的赏识。
苏轼虽然曾给仁宗赵祯上书提出过一些改革*的主张,但当王安石变法时,他却极力反对,因此他在*上属保守派。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不久,他请求出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过杭州、密州、徐州的知州。以后因“谤仙”朝廷的罪名入狱,接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赵煦继位后, 担任翰林学士,以后升迁至龙图阁学士。后因和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请求外调,担任过广东惠州等地的知州。随后又被流放到海南岛的昌化,直到宋徽宗赵佶继位之后,才被赦免,最后死在常州。苏轼一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但他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做过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好事,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大文学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在宋代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词作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不拘泥于声律的束缚敢于创新。他的词风格刚健豪迈,气势磅礴。他的既重内容,又重形式上开拓疆域的创作作风,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他的词风不但直接影响了“苏门学士”晁补之、黄庭坚、张耒,后来的一些著名词人如叶梦得、向子湮、陈与义也都受他的影响。特别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创作,更发扬了苏轼的词风。
【注释】
⑴丙辰:宋神宗赵顼(xū须)熙宁九年(1076)。苏轼这一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地方长官。
⑵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zhé哲)的字。
⑷把酒:端起酒杯。
⑸宫阙(què雀):宫殿。
⑹这一行还是问天的话。相传的神话:天上有仙宫,而且它的存在已经有几千万年了。所以作者感叹地说:今天晚上不知道在天上是属于那一年的中秋节了。
⑺这句说:我想驾一阵风回到天宫里去。
⑻琼(qióng穷)楼玉宇:美玉砌成的高楼大厦(想象中的仙宫)。琼,美好的玉石。
⑼不胜(shēng生)寒:太寒冷了,叫人受不住。
⑽何似:哪儿象。这一行说:起来在月光下舞蹈,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舞动,哪儿象在人间呢?
⑾朱阁:朱红色的华美的阁楼。
⑿绮(qǐ起):雕花的门窗。
⒀这一行说:月亮照过了朱红色的阁楼,又把它的清辉投进雕花的门窗,照着失眠的人。
⒁这一行说:月亮跟人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
⒂此事:指的是亲人团聚(“合”、“欢”)又正是月亮团圆(“晴”、“圆”)的幸福时刻。 古难全:从古以来就难得齐全。
⒃人长久:永远平安地生活着。
⒄蝉(chán谗)娟:指的是蝉娥,传说她是月宫里的仙女。这里又代表月亮。这一行说:但愿彼此都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很远很远,却都分享到月亮的光辉,也就很好了。
英文翻译:
Prelude to Water Ripple (Song)Su Shi
“When shall we have a bright moon? ”
Holding up a wine cup I queried the Blue Heaven:
“Tell me, in the celestial palace up so high
What year in its annals is tonight. ”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and go there
But was afraid it would be too cold up on high
In rose to my feet and danced with my own shadow.
’Twas not too bad down here!
The moon turned round the vermilion penthouse,
Casting its beams down through the lattice windows
And shining on the sleepless.
It need not evoke sadness,you know,
But why is it always so bright when the loved one’s away?
We all have joys and sorrows,partings and re-unions.
The moon,it’s phases of resplendence,
Waxings and wanings—
Nothing in this world is ever perfect.
I wish a long life to us all.
Then ,however far apart we are
We’d still be sharing the same enchanting moonlight.
Tr.Gong Jinghao
【赏析】
如题所示,这首词是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写的。那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高密)太守,他的弟弟苏辙(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乃是这首词的基调。但是,由于他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艺术构思,却使得它所展示的形象更为广阔、深刻。它反映了作者所体验到的天上和人间、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旷达的个性和*上的失意使他面对着神奇的、永恒的宇宙,很自然地产生了出世思想,而现实生活的魅力又强烈地吸引着他,使他不能不得出人间更为可爱,不忍离开的结论来。这样,他就进一步地借自然界的现象来宽解其离愁别恨,并寄托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
上片写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真是奇思妙语,破空而来。虽然在苏轼以前,李白在《对月饮酒》中已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句子,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风格自别。“不知”两句,继续发疑。唐韦瓘所撰而托名于牛僧孺的小说《周秦行纪》载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这是其用语所自出,但经过改组,已于起首二句紧密结合。“天上宫阙” (已非指“大罗天”而改指月宫),承上“明月”来。“今夕是何年”,承上“几时有”来,针线很密。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理解自然现象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不愿局促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
人间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胜似人间呢?那只有上了天才知道,所以接以“我欲”一句。上天而称“归去”,是因为古人迷信有才学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谪降凡尘的,上天有同归家。“乘风”两字出《列子》,就是后来小说中所说的腾云驾雾,这里则反映了苏轼飘然若仙的精神状态。(苏轼这种精神状态当时很突出,所以人们都称之为坡仙。)“又恐”两句一转,月宫虽然是“琼楼玉宇”(语出《拾遗记》: “翟乾佑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玉宇烂然。”),皎洁空明,但位置既高,气候必冷,去了恐怕受不了吧。郑处诲《明皇杂录》曾载有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这里正是暗用此事。这两句的妙处不在于虚摹了天上的广寒宫阙,而在于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中秋之夕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同时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
“起舞”两句再转,仍从李白诗中得到启发。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也是写酒后月下独自起舞,情景略同。“何似”句与上“我欲”句对照,既然天上是“高处不胜寒”,那还不如在人间对月起舞呢?虽然只是一个人,可是总还有个影儿伴着。这样,思想感情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两次转折,而一气贯注,显示了作者笔力的雄健。
下片写对月怀人。换头仍然承上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的人。夜,渐渐地深了。月光移动着,转过了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穿过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的人。住在“朱阁”、“绮户”中的人,当然不愁衣食,可为什么也失眠呢?不外是为了伤离怨别,对月怀人。这个“无眠”的人,乃是泛指,以见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存在。
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不圆,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因此接下来便有“不应”两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这就使人在相形之下,更加重自己的离恨了。用“何事”作问句,言外有埋怨明月无情之意。
“人有”三句,又推开一层说。人事固然多变化,月轮也有亏盈。人有恨,月难道就没有?这原是从古以来就难得完全的事啊!这样,又变为对月同情,为月开脱,终于达到人月同其遭遇,同其感受,显见得这是个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了。这三句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将物理与人事等量齐观,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于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将来的希望,所以结以“但愿”两句。
尽管物理、人事,自古难全,可是总希望人能够长久而健康地生活着。“古难全”,是事实;“人长久”,是希望。两相对立,而统一于作者的感情中。若是能够如愿,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就能够共赏明月,不敢因离别而忧伤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是这两句所本。“婵娟”,指嫦娥,用作月的代语。没有出场的“美人”则指子由。很显然,作者这种美好的祝愿,已经不只是对他弟弟一人而发,而是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5:25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1)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2),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5),高处不胜(6)寒。
起舞弄清影(7),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8),低绮户(9),照无眠(10)。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1)。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分析:
《水调歌头》一词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亦是一首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中秋词。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载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作者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将自己在中秋佳节,触景生情,思念久未聚首的弟弟的情怀引出。继而,作者又幻想著自己是天上游仙的景象,表现出自己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思想。但是,作者又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将自己的幻景抹掉,肯定自己已入世为国的决心,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而词的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世事多变幻,不如意的事十常*,总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把不如意事,当*生的磨练,又未尝不可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襌娟。」一句中,作者对弟弟寄予遥遥的祝福,表现出豁达的胸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积极、乐观态度。如果细心的话,就不难发现全文都蕴藏著一股庄子逃避现实、超尘脱俗的思想。既然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尽善尽美,那麼我们何必奢求完美,何必为人力所不能为的事情而伤悲,为心有余而力不逮的事情自责呢!
在这首词中, 他大胆的想像,运用神话传说等素材,对天宇` 月色作了传神的刻画. 然后将 [ 月有阴晴圆缺] 的大自然现场跟 [人有悲欢离合] 的社会际遇结合起来, 感慨宇宙流转, 嗟叹人事变迁. 既表达了心中出世入世的矛盾, 又抒发了 [随缘自适] 的旷达胸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5:26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有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水调歌头:《乐苑》:“《水调》,商调曲也。又名《元曲》、《凯歌》、《台城游》。
②玉宇:道家所谓天帝之居所。③绮户:绣户。④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05:26
水调歌头①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②,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③,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注释】
①水调歌头:《乐苑》:“《水调》,商调曲也。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②玉宇:道家所谓天帝之居所。③绮户:绣户。④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