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1:51
湘乡话发音上感觉很尖锐,不像长沙话和湘潭话一样的圆润。还有湘乡话重鼻音比较多,像“你我”等词在湘乡话中都是比较常见,(就是所谓的牛叫)。
湘乡方言声母体系的总特点
学术上还没有对湘乡方言声母体的比较权威的总结和研究。现根据本人对湘乡方言的了解,总结其声母体系共由25个声母组成,具体情况如下:
b[p] 、 p[ p ' ]、 m[m]、d[t]、 t[t ' ]、 n[n]、 l[l] 、g[k] 、k[k ']、 h[x] 、x[**] 、zh[t**] 、ch[t**]、sh[**]、 r[r] 、z [ts]、 c [ts ']、s、j[t**]、q[t** ' ] 、、 [d]、[g]、 [dz]、[**]。与普通话相比,不难看出,湘乡方言除了有普通话也有的b[p] 、 p[ p ' ]、 m[m]、d[t]、 t[t ' ]、n[n]、 l[l] 、g[k] 、k[k ']、 h[x] 、x[**] 、zh[t**] 、ch[t**]、sh[**]、 r[r] 、z [ts]、 c [ts ']、s、j[t**]、q[t** ' ]等20个声母外,还有(如:爬 [bo35]、排[bA35] 、牌[bA35]) 、 [d] (如:团[A35] 、段[a5]) 、[g] (如狂[gua**35] 、葵[guei35] 、共[gon5]、跪[guei5 ])、[dz](如:在[dzai5]、才[dzai35]、曹[dzau35])和[**](俺[**])等5个声母。但是它没有f[f]这个音。另外跟普通话相比,湘乡方言n/l不分,sh/x不分, h/f不分、j/g不分,q/k不分,zh/d不分,ch/t不分。除此之外,零声母的情况也有特殊。这种情况具体表现在韵母为开口呼和齐齿呼的零声母字身上。以下即针对上述所说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2.1对湘乡方言中n/l不分的问题的分析湘乡方言的显著特点是n[n]和 l[l]不分,混读情况具体有以下两种:(1).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中读为l[l]的湘乡方言也读为l[l],如:来、路、拉、辣、垃、里、立、理、咯等.但是也有少数读为n[n].如:乱、孪、懒、兰、烂、篮、郎、浪、垄、垄、聋等.不过这其中似乎能看出一个规律,即凡带有辅音韵尾n[n] 、 [n**]的在普通话中读为l[l]的在湘乡方言中都读为n[n],而其他的两者读音保持一致.(2).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中读为n[n]的湘乡方言也读为n[n].如男、难、南、囊、浓、农等.然而在普通话中读为n[n]的也有很多在湘乡方言读为l[l]的.如:那、奶、奈、耐、内、努、怒、挪等.还有一部分在普通话中读为n[n]的在湘乡方言中读为[**],这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一个现象,原因在于古疑母字在普通话中的消失。湘乡方言中保存了疑母字的古音读法,例子如牛、妞、钮、尼、泥、匿等,声母都读[**]音。虽然看上去这种变化似乎杂乱无章,但其实仔细探讨一下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即在普通话中凡带有辅音韵尾n[n] 、 [n**]的湘乡方言中读为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在湘乡方言中仍旧都读为n[n],阳平和入声的读为[**]。而剩下的其它的都变音为l[l]。 综合以上两种规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在普通话和湘乡方言中,以鼻音为声母且带辅音韵尾n[n]、[n**]的字声母n[n]和 l[l]的读法是恰好是相反的。即只要是带辅音韵尾n[n]、[n**]的字,在普通话中声母读为n[n]的在湘乡方言中都读为l[l],而在普通话中声母是l[l]的在湘乡方言中都读为n[n]。另外注意在普通话中声母为n[n]又是齐齿呼无辅音韵尾的在湘乡方言中也都读为[n]。而剩下的所有的声母为n、l的普通话和湘乡话的读音是保持一致的。了解了这一个规律,对于研究湘乡方言的非湘乡方言区的人来说就容易多了。同时这个规律,对湘乡方言区学习普通话的人也应该是能起到一定帮助的。因为n、l不分一直都是湘乡方言区,其实也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南方方言区的人们说普通话时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现象。如果掌握了这个规律,湘乡方言区的人们就能轻易的解决n、l不分的这个大难题了。
2.2 对湘乡方言中f问题的分析
湘乡方言中没有发f[f]的音,所有的发f[f]音在湘乡方言中都读成h[x]音。如非[xui55]、法[xa35]、发[xa35]、疯[xuen55]、方[xa**]和佛[xu35]等等。这就显示了湘乡方言夹带着的浓重的古语色彩。因为在中古时期,汉语也是同样没有f[f]音的。f[f]音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重唇音“帮”、“滂”、“并”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并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并至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2)。元明时期,随着全浊引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3)。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而[f]母的正式出现实际上是在元明时期。但是湘乡方言中不仅没有f[f]音,连北宋初年出现的非、敷、奉这些音都没有。这就说明湘乡方言至少保留的是北宋初年以前的古音。但是为什么原本在古代是唇音的在湘乡方言中会读成喉音,这个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也还并没有找到什么可靠的根据。但是正因为在普通话中读成h[x]的在湘乡方言中读成h[x],在普通话中读成f[f]的在湘乡方言中也都读成h[x],所以造成了湘乡方言区的人们在说普通话的时候h、f不分的情况。
2.3 对湘乡方言中h[x]和x[**]不分的情况的分析
跟普通话相比,湘乡方言h[x]和x[**]不分。如“寻”,在普通话中读为[**un35],而在湘乡方言中却读为[xun35];“嫌”在普通话中读为[**ian35],而在湘乡方言中读为[xian35];“下”在普通话中读为[**ia51],而在湘乡方言中读为[xio5]。不过h[x]和x[**]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混读。首先,在普通话中读h[x]的在湘乡方言中也有同样读成h[x]的。如:“华”、“韩”、“或”、“和”、“辉”等。除此之外,湘乡方言中有一部分读h[x]的音在普通话中读成x[**],如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就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但是没有在普通话中读h[x]而在湘乡方言中读成x[**]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并且在普通话中读为x[**]的在什么条件下湘乡方言读成h[x],这中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规律呢?
在研究h[x]和x[**]这两个音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到在《中原音韵》时代,全浊声母全部清音化的这样一个问题。《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即“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和“匣”,到现代普通话中它们都变成了清声母(4)。其中“匣”母变成了塞擦音后在普通话中有两种分化,如下图:
匣:接宏音──h[x]:花或含和花卉户胡
接细音──x[**]:乡县下辖匣兴型学雪项
正因为湘乡方言保留的是全浊声母清音化之前的古音,所以在普通话中已有h[x]、 x[**]读音分化的原匣母字在湘乡方言中有很多还是读为h[x]的。如:“下”、“形”、“夏”和“项”等等。但是,它们又不是全部都统读为h[x],而是另有分化。这个分化跟它们后面所接的韵母是息息相关的。现大概总结如下:
匣:接宏音--h[x]( 统读):花或含和花卉户胡
接齐齿呼(阳平、入声)──h[x]:型形幸向熊县嫌
接齐齿呼(非阳平、入声)、撮口呼──x[**]:信心新西兴星湘乡想先
由上图可知,虽然湘乡方言保留了全浊声母清音化之前的古音,但它并不是清音后的现代普通话的中古浊音的简单还原。这中间还有一个声调的问题。正如“并”母、“定”母等字根据声调的不同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一样,匣母字也因为声调的不同有h[x]和 x[**]的读音的区别。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中原音韵》时期,入声已经派入阳平、上声和去声。到了现代普通话中,入派四声,所以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了(5)。但是湘乡方言中还保留了入声,这样匣母字的湘乡方言读音区分起来就很有难度了。不过正因为湘乡方言保留了古入声,在区分和确定古汉语音时,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湘乡方言读音。如“县”字,在现代普通话是去声。但是在湘乡方言中是入声,查它的古音,得出的结果也同样是入声。类似的例子还有如“幸”、“傍”、“丈”、“大”、“道”等字。所以,湘乡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考查古汉语的一个参考工具。
2.4对湘乡方言的声母体系中全浊声母的分析
在普通话中古浊声母已经清化,平声字变成送气的清音,仄声字变成不送气的清音。如 “大”念[da5], “团”念[tuan35],“题”念[ti35],“步”念[pu51],“跪”念 [kui51]等。而湘乡方言与此不同,它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音系统。在此方言区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和仄声都念为不送气浊声母,完整的保存了古音中(如:爬 [bo35]、排[ba35] 、牌[ba35]) 、[d](如:团[a35] 、段[a5]) 、[g](如狂[guang35] 、葵[gui35] 、共[gon5]、跪[gui5 ])等全浊声母。如“爬”念[bo35],“题”念[ti35],“步”念[bu5],“跪”念 [gui5]。“大”念[da5],“狂”念[ɡa35], “排”念[ba35]、“道”念[5]、“葵”念[ɡui35],“在”念[dzai5], “皮” 念[bi35]。这些浊声字在普通话和湘乡方言中的读音也有其必然的联系,现整理部分如下:
并母-湘乡方言-普通话 平[p' ]:陪瓢皮旁盆脾盘爬袍
仄[p]:抱病白(入)傍薄婢办闽南语声母与广韵声母对照
定母-湘乡方言[d]--普通话 平[t' ]:亭同堂唐驮藤团条屯抬田徒
仄[t]:道盗电度动邓杜
从母(宏音)-湘乡方言[dz]-平[ts']:才残曹惭
仄[ts]:在自字族
群母(宏音)--湘乡方言[g]- 平 [k ']:狂葵魁
--湘乡方言[g]- 平[k]:跪柜共
全浊声母清音化的现象发生在《中原音韵》时期。《中原音韵》是反映元明清时代的近代音的著作。湘乡方言保留了全浊声母清音化之前的古音,这就说明湘乡方言保留的至少是近代以前的古音。
5 对湘乡方言舌上音情况的分析
湘乡方言中的另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普通话中统读为“zh”和“ch”的声母的音在方言中都有两种或多种分化。如“茶”、“查”、“婵”跟“潮”、“长”、“肠”这两组字,声母在普通话中都是读为ch[t**]。但是在湘乡方言中其声母前者读为[dz],而后者读为[d];另如“珠”、“竹”、“主”、“朱”和“知”、“智”、“制”这两组字,声母在普通话中都读为zh[t**],但是在湘乡方言中其声母前者读为[t],而后者的读音跟在普通话中的一样也读为zh[t**];另外还有类似的例子如:“唱”、“厂”、“畅”、 “娼”和“痴”、“斥”、“侈”、“耻”这两组字,在普通话中声母的读音都是ch[t**],但是在湘乡方言中前者读为t[t ‘ ],而后者却读为ch[t**]。总结上面所说的分音情况,得出以下两个规律:
1 在普通话中读zh[t**]音的,在湘乡方言*有zh[t**]、[t]两个读音。
2 在普通话中读ch[t**]音的,在湘乡方言*有ch[t**]、t[t ‘ ]、[dz]三种读音。
在卷舌音zh[t**] 、ch[t**]这一处,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湘乡方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考察一下卷舌音zh[t**] 、ch[t**]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知道,首先,现代汉语的声母zh[t**] 、ch[t**]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及章组声母合流而成的(6)。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首先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那么,知组、庄组及章组声母的前身又是什么呢? 参照胡安顺在其著作《音韵学通论》中的上古音部分的论述:“古无舌上音.这是钱大昕得出的另一重要结论,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澈澄娘’这组音在上古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7)另外在易国杰和姜宝琦共同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古音韵部分有这样的阐述:
古无舌上音。有钱大昕在他所著的《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条中提出。他认为上古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舌上饮归在音中。例如,从“登”得声的字“澄、橙”等,“登”为舌头音,“澄、橙”为舌上音。《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猪。”其中“孟猪”在《史记.夏本纪》中引作“明都”,“猪”为舌上音知母字,“都”为舌头音端母字。《诗.大雅.黄矣》:“陟我高冈”。郑玄笺:“陟,登也。”“陟”为舌上音知母字,“登”为舌头音端母字。古反切“长,丁丈切”以舌头切舌上。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古无舌上音”的结论是对的。 综合以上学者们的观点和结论,可以得知上古确实是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母的(8)。那么,中古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彻澄还有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到底是什么来源,就这个问题具体分述如下:
古音学家根据谐声偏旁和古书中的异文、异切、古读、声训等材料,考证出中古后期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来自上古的端透定(9)。一如古读:“竺”作“笃”、“抽”作“掏”、“直”作“特”等等,竺、抽、直这些中古属知系舌上音的字,在上古却和属端系舌头音的笃、掏、特等字同音。二如异文:春秋的陈完,就是史记的田完;论语的申枨,就是史记的申棠。陈、枨属中古舌上音知系,田、棠属上古舌头音端系。三如异切:褚,张吕切,又丁吕切;传,知恋切,又丁恋切;蹢,直炙切,又丁历切。前一个切音属知系,后一个切音属端系。四如谐声偏旁:都与猪,汤与畅,独与浊,它们的声旁相同,但前字属端系,而后字属知系。这些古音材料都反映了中古的舌上音和上古的舌头音声母是相同的。宋代的韵图(如《韵镜》)直接把端、知两系声纽排在一列,只从等上有所辨别,这也证明端、知两系本属一家(10)。大量的材料都能证实中古舌上音知彻澄,确实是从上古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古音学家使用以上的方法又证明了正齿音的照系三等也来自上古舌头音端透定,而照系二等来自上古齿头音精清从心。具体分述如下:
①照系三等来自端透定。其材料,一是古读,如:舟如雕、专如专、支如鞮,舟、专、支是中古照系三等,而雕、专、鞮是上古端系。二是《说文》的得声偏旁,如:旃,丹声;阐,单声;终,冬声;旃、阐、终这些中古照系三等字,分别得声于上古端系的丹、单、冬。三是谐声系统,照系三等字和知系字的谐声偏旁完全相通,如:驻与注、猪与诸、超与弨等等,前字属知系,后字属照系三等。已知知系来自上古舌头音,可知照系三等也来自上古舌头音。这些古音材料,都证明了中古的照系三等也来自上古舌头音的端透定。
②照系二等来自上古齿头音精清从心。其材料,一是异切,如:“笮”侧伯切,又在各切;“隹”朱惟切,又遵绥切;“洒”先礼切,又所卖切;两个音中一个属中古照系二等,一个属上古精系。二是谐声偏旁,如:“则”是精系字,而从“则”得声的侧、测、厕等都是中古照系二等字;又如,从“且”得声的字,既有上古精系字组、祖、粗,也有中古照系二等字阻、锄、助。三是古音通假,如:精系的“徂”通作照系二等的“沮”,而且“沮”本身就有两切:在唐韵是子余切,属精系,在广韵侧鱼切,属照系二等。四是宋人的韵图,如:《韵镜》把精系和照系排在一列,只有等的差别。这些语音事实都证明,中古的照系二等来自上古精系齿头音。
既然有了上述理论的成立,知澈澄母由端透定母而来,照穿床母由端透定母和精清从母两组声母而来,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现代普通话中发zh[t**] 、ch[t**]音的,在古代汉语中会发[t]、t[t ‘ ]、[dz]等音。如本文上文所论述的,在普通话中念卷舌音zh[t**] 、ch[t**]的在湘乡方言中读音有不同的分化。那么这种分化是不是与在上古音中的分化一样呢?以下仅就这个问题从普通话、湘乡方言还有上古音读音对比的角度进行例举:
1,在上古读作“端”,普通话读为zh[t**],湘乡方言中读为d[t]的中古知母字:主、朱、竹、猪、追、烛等
2 在上古读作“透”,普通话读为ch[t**],湘乡方言中读为t[t ‘ ]的中古彻母字:臭、丑、唱、肠等。
3 在上古读作“定”,普通话读为ch[t**],湘乡方言中读为的[d]的中古澄母字:陈、程、长、肠等。
4 在上古读作“定”,普通话读为zh[t**],湘乡方言中读为的[d]的中古澄母字:赵、重、丈等。
5 在上古读作“端”,普通话读为zh[t**],湘乡方言中读为zh[t**]的中古照母字:之、脂、旨、知、枝、只、指等。
6 在上古读作“透”,普通话读为ch[t**],湘乡方言中读为的ch[t**的中古穿母字:齿、侈、尺、斥等。
7 在上古读作“定”,普通话读为ch[t**],湘乡方言中读为[dz]的的中古“澄”母字:茶、查等。
通过对上述的这些语音现象的分析,不难看出湘乡方言确实是很大一部分保留了上古音,如以上第(1)、(2)、(3)、(4)、(7)条。不过湘乡方言还不是说像上古音一样完全没有舌上音,它的语音系统里也有ch[t**]和zh[t**]这两个音,如上文所列的第(5)和(6)条,“知”、“智”、“止”、 “之”、 “志”等字声母都念zh[t**],而“痴”、“耻”、“斥”等字的声母都念ch[t**],这就跟上古音不一样,而是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保持了一致。不过,从上文的总结和归纳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端透定母这一部分,湘乡方言中像这样被近代音同化的情况是很少的。而且经过总结得出:在湘乡方言中舌上音仅存在于韵母是齐口呼的情况中。本人对这个语音现象的解释是:湘乡方言随着历史的发展,一部分舌头音在接齐齿呼韵母的时候,为了追求发音方便,越来越不自觉地进行舌位前移,最终就转变成了舌上音。不过这一部分舌头音只限于后来在普通话中变成ch[t**]和zh[t**]这两个卷舌音的原端组母字。毕竟上古音中的舌头音演变成舌上音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其它的很多都是按原音保留下来的。湘乡方言中出现ch[t**]和zh[t**]这两个音,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任何一个语音体系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湘乡方言古音保存得再好,但它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它不断地与外界语音相融合相鉴纳,必定也会越来越多地被它们所同化。不过,值得注意的事,在韵母为齐齿呼的情况下, zh[t**]、ch[t**] 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与在湘乡方言的读音可能不一样。如“吃”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声母念ch[t**],但在湘乡方言中的读音是[k ']。不过像这样在普通话里声母念ch[t**],而湘乡方言中念[k ']的情况是很少的。关于对这个音的解释,曹市在他的《常用句型--像……哒K哪里K的》文章中提到:“[k 'i35],我怀疑这正是吃的古音。因为右边是“乞”,这样读,才是形声字。后来北方人读得模糊,慢慢变成了chī。”在湘乡方言中,像这样的变音也是不少的,正是因为它们的出现给研究湘乡方言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怎样去掌握这种变音的变化规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6 对湘乡方言中j/g、q/k不分的情况的分析
在湘乡方言中有很多j/g、q/k、x/h不分的语音现象。x/h不分的情况因为比较复杂,所以在前文中已经将它单独列为一节详细的论述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讨论,只专门对j/g、q/k不分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普通话里声母发为的j[t**]音的字,在湘乡方言中一部分如“姐”、“节”、“借”等同样念为j[t**] ,而另外一部分如“纪”、“基”、“见”、“简”等,却念为 g[k] 。类似的在普通话中声母念为q[t** ' ]的在湘乡方言的读音也有两个分支,其一是如“千”、“切 ”、“铅”、“*”等字念为q[t** ' ]。其二是如“去”、“起”、“欠”“气”等字读为k[k ']。为什么在湘乡方言中会有这种多音现象,这种多音现象是不是因为对古音的传承而产生的?参照我国历史上的语言学家们对j[t**] 、q[t** ' ]、 x[**]这三个音产生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有如下结论:
“j[t**] 、q[t** ' ]、 x[**]这三个音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11),因为在清初攀藤凤的《五方元音》中的j[t**] 、q[t** ' ]、 x[**]还未出现(如‘剪’ [ts]母字有:精尖尊钻;‘金’ g[k]母字有:经坚根干)。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k[k ']、k[k ']、 h[x]与 z [ts]、 c [ts ']、s。”如下图:
[k] 和[ts]** [t**] ,[k ']和 [ts '] ** [t** ' ], [x] 和 ** [**]
其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舌根音k[k ']、k[k ']、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变成了j[t**] 、q[t** ' ](12)。例如:
见:姜[k]------[t**] 溪:去[k ']---- [t** ' ]
群: 干[t** ' ]--- [t** ' ]
舌尖前音[ts] 、[ts ']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也变成了j[t**] 、q[t** ' ](13)。例如:
精:将[tsia**]----- [t**ia**] 清:趣[ts 'y]----- [t** 'y ]
从: 前[ts 'iεn]---- [t**iian]
变成j[t**] 、q[t** ' ]后,原与细音相拼的[k]组声母与[ts]组声母与便无从分辨,在普通话中声母读音都一样。然而,在湘乡方言中很多[k ]、[k ']与[ts] 、[ts ']组字的古读音都有保留。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声母在普通话力读[t**]音的在湘乡方言中读[k]音等这样的语音现象。但是被近代音同化的音也很多,如上述所说的“切 ”、“铅”、“*”等字,在古代时声母读音为[ts '] ,而湘乡方言中都读成[t** ' ],跟普通话保持一致。综合以上的例子和论述,总结大致可以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在来源于舌根音[k ]、[k ']组的字声母在湘乡方言种读音还是与古音保持一致,而来源于舌尖前音的[ts] 、[ts ']组的字在湘乡方言中都被近音同化为j[t**] 、q[t** ' ]、x[**]音。
2.7 对湘乡方言中零声母音的读音情况的分析
在湘乡方言的语音系统中,零声母字的读法也是一大特色。而这个特色首先体现在在普通话中归为开口呼的零声母字的读法上。总结得出,普通话中的开口呼零声母字在湘乡方言中有三种读法:
①.跟普通话读法保持一致。如“哎”“哦”等字,但这种情况极少,几乎只限于感叹词。在一般情况下,普通话中的开口呼在湘乡方言中是有变音的。
②.读成合口呼。即在用湘乡方言拼读普通话中的开口呼时在原音前面加上介音。如:“按”读成[uan51],“暗”读成[uan51] ,“安”读成[uan55],“爱”读成[uai51]等。大部分在普通话中读[an]的在湘乡方言中都读成[uan],如“安”、 “案”、 “岸”、 “庵”、 “氨”、 “鞍”、 “桉”、 “鹌”、 “埯”等。③.读成声母为[**]的音。即在用湘乡方言拼读普通话中的开口呼时在原音面前加上声母[**] ,如“俺”、“昂”、“肮”、“饿”“鄂”“鹅”“恶”“哑”“鳄”等。从所举的例子中就可看出:韵母是“ang”和“e”的零声母字全都读为附加了声母[**]的音。 以上分析的是普通话中的开口呼零声母字在湘乡方言中不同读法。至于合口呼和撮口呼的零声母字,它们的读音和在湘乡方言中的读音保持一致。所以在此就不再多加探讨了。只是普通话中的齐口呼零声母字,在湘乡方言中的读音也有特殊,具体分述如下:①.跟普通话保持一致。如“移”、“一”、“意”、“衣”、“椅”“洋”、“燕”等。②.读成声母为[**]的音。如“疑”、“硬”、“迎”、“盈”、“赢”、“银”、“营”、“银”等。 [**]这个声母来自于疑母。湘乡方言中声母[**]的存在,证实了湘乡方言对上古遗传下来的疑母字音的继承。疑母字在十四世纪(中原音韵时代)的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但是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湘乡方言里还保存了疑母字的古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普通话中是零声母的字,用湘乡方言拼读时在前面加上[**]音的一般都是读阳平音的鼻辅音字。而在湘乡方言中读音还保持是零声母的一般都是阴平、上声和去声。这个跟古代清浊对立的演变和分化是分不开的。结论湘乡方言,如上文所述,是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还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的这样一个语音体系。随着时间的流淌和邻近方言的影响,保留着古湘语特色的古老的方言已经为数不多。而湘乡方言正是湘方言中很特殊的这样一种方言。它可以说是一个活化石,保留着历史以来的各个时代的语音特点。同时它的价值也在于它不仅保留着本文所论述到的古湘音,还保留着本文未曾涉及到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等等。研究它,可以不自觉地融会贯通到许多与古汉语相关的知识,重现我们古代汉语的历史面目。而且把它作为参考工具,利用它来研究古音、古汉文学和古湘楚文化及文明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湘乡话听起来晦涩难懂,非湘乡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和学会,而本地人弘扬湘乡方言的积极性和觉悟又不高,研究它的人微乎其微。这就使得湘乡方言潜在着的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无法发掘出来。在此,笔者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不要忽视方言的研究价值,积极参与到调查和研究方言的队伍中去,发掘我们的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