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2 14: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05:42
一、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二、找文章文眼方法 :
1、通过文章标题捕捉文眼
文章的题目是作者表达中心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捕捉文眼。例如《我的老师》,很明显文章的主题就是老师,表达的就是对老师的歌颂,文章围绕老师做过的七件小事,通过“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这一片段的描写,可以反映出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说明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通过文章段落起始句捕捉文眼
不少文章在起始句的部分就向读者表达了整篇文章的重点,往往是通过简洁干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例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文章的第一句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诠释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
3、通过贯穿全文的语句或词汇捕捉文眼
有些语句或者词汇在整篇文章中出现过很多次,学生就要格外注意这类语句或词汇,这些语句或词汇很可能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通过对说和做的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烈士,表现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精神。
同时闻一多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通过文章结尾捕捉文眼
阅读某些文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读全文似乎没有找到作者的中心论点,其实作者是巧妙的运用归纳的形式在文章结尾部分道出了文章的文眼。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最后一句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深刻的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爸爸的夹竹桃给作者带来很多勇气,同时也见证了作者人生很多关键的转折点,父亲生病住院,将夹竹桃送给作者,期望能够陪伴作者渡过人生的难关,但是最后父亲走了,花儿也枯萎了。
5、通过文章中心论点捕捉文眼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最能够体现文眼的,学生应该紧扣文章论点,捕捉文眼。例如《纪念白求恩》,深刻的表达的白求恩同志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他是一位加拿大*党员,却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无私奉献,赞扬他高尚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号召当代青少年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扩展资料: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对于人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对于文章来说,“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旨的窗户”。那么对于教学来说,通过那一双双“教学文眼”,可以让教师的教学生活更简洁更有效。找准教学文眼,重在阅读,阅读,再阅读。
有些课文的教学文眼是显性的,就在文章的明显之处,如《爱之链》,教学文眼就在题目之中;《安塞腰鼓》的教学文眼就在课文开头的第一句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
当然,有些教学文眼却是隐性的,如《草原》的教学文眼是“景美、情深”或“难舍”,它隐藏在文章的精髓之中,隐藏在作者的情感之中,需要读者既读文字又读作者,更要能让文字在自己的心里活起来,这样才能和作者想到一块,和主人公乐(忧)在一处。
捕捉文眼的过程,就是潜心读文的过程。在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中,不仅可以捕准文眼,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而且可以不断地增强自己品读文章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所想、所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05:42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扩展资料:
例1
《爱莲说》的线索或文眼就是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它是全文总帽,统领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例2
小思写的《蝉》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就是文章的文眼,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点明了主题。
例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也是全文的文眼,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4
李商隐的《无题》中文眼就是全诗首句中的“别”字,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例5
李森祥的《台阶》中文眼就是全文首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05:43
在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通常要借助文眼,因为这是把握中心的重要手段。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的出现有四种情况: 一、出现在标题。如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全文就是通过剖析标题所概括的内容,层层剥皮,揭露了梁实秋的反动本质和丑恶嘴脸。 二、出现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全文正是由这一句展开回忆,通过背影,抒发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爱。又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全文正是由“总不大喜欢”展开,为什么不大喜欢?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为什么后来发生了兴趣?因为喝了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为何后来发出赞叹,甚至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因为被蜜蜂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进而又联想到些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由文眼引出线索,由线索牵出中心。 三、出现在篇末。如鲁迅的《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关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难道那夜的豆味道就真那么好?不是。难道那夜的戏就真那么好看?不是。是因为那豆是他们在最快乐的时候吃的,那戏是在最快乐的时候看的,那情那景是日后无法比拟的,“我”所难忘的是豆中情、戏中情,是乡间少年朋友那段诚挚情谊,是他们的淳朴、善良、热情、勤劳以及相互间的和谐亲密,是那段美好自由的生活。 四、有时出现在篇中。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句话:“唉!如果说于勒竟在这只般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因为于勒已经不是他们送走时的穷光蛋,而是一个发了财的善良人。一个“竟”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有的文眼本身就是中心句,如吴晗的《谈骨气》开头的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又如唐韬的《同志的信任》最后一句:“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党员,可是,在所有*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当然,要准确把握中心思想,还应该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并深入地思考这些记叙、议论、说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阐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特点、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05:44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5 05:44
文眼:就是一个文章的主体,主体显示出来的地方就是文眼,也就是文章的突出部分和要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