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5:51
这种“避雷针”其实是“缨*”,一是用来区别戴头盔者的身份,二是为了美观。
历史沿革
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元朝,元朝军队称头盔被为钵胄,上面的“避雷针”并没有清代这么长。明代头盔和元代头盔相似度很高,元代头盔有一些游牧民族的风格,明代头盔则加入了一些汉唐的元素,“缨*”比元朝更高一些。最初是仪仗部队佩戴了这样的头盔,这样看上去会感觉比较威武,提高队伍的士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的头盔大多是阅兵服饰,作战用的头盔里面有铁甲,这时头盔上的“缨*”比明朝的时候又高了一些。
实用价值
明代将领会配备传统的凤翅盔,常常在头盔的顶部缨*上插小旗,来代表所属建制单位。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传统头盔最后的影子,到清代小旗被缨穗所代替。
到了清代随着掐丝工艺水平的发展,清代高级军官头盔镂空掐丝装饰,头盔上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和满文*。乾隆帝在京郊校阅军队时佩戴的头盔,盔顶、缨*以镂空掐丝装饰,配有珊瑚、珍珠、蓝宝石等装饰品,十分奢华。可见,清代贵族的头盔有很高的辨识度,类似于当代的领章、简章。
曾经乾隆戴的盔缨最高。
(乾隆大阅盔)
八旗是满清的嫡系部队,清*给自己的精锐配备了头盔。对缨穗的颜色也做了区别,以便辨认,不过士兵配备的只是普通的头盔,缨*不会那么高,做工不可能那么精良。当然,皇帝专属的*是不能随便用的。
总结
总的看来,清代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实用价值很低,仅限于身份和部队建制的识别,再加上一点美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