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9:50
西安护城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那威严壮阔的气势!西安护城河依旧是那么的充满历史的气息!
今新城护城河广场前东侧的东壕巷,即其王府内城外昔日城壕旧迹相沿之称。清代时期对明初拓掘后护城河进行了多次加深加宽和疏浚。顺治十三年(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葺修西安城垣,并疏浚护城河。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如梅、巡抚贾汉复浚深城河至三丈,合9.6米。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陕西巡抚崔纪行因引水渠道淤塞,西安有壕无水,遂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引水入壕。特别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全面疏浚护城河,再加深四尺,面宽六丈(合19.2)米,底宽三丈(合9.6米),仅此工程费银八千余两。此后,同治二年(1863年)西安将军穆腾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军同知王诹、二十四年(1898年)陕西巡抚魏光焘、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等多次疏浚护城河,并引水注壕。
引水渠道与排水渠道为了解决西安城护城河的水源和城市生活供水,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时期,先后疏通了原城东郊的龙首渠,并新开凿了城西南郊的通济渠,引水入城,排注于壕。同时,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明代时期又修了余公渠。龙首渠,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始凿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从秦沟村处堰水北流,至长乐坡分为二渠,东渠从长安通化门北上,绕郭城东北角,入于大明宫。西渠从通化门处入城,分注兴庆池、东市放生池及宫城东海池,为长安东城地区的主要供水渠道。但此西渠,至五代后期逐渐干涸不通,府城居民饮用惟靠井水,护城河也是有壕无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兴府(今西安)知府陈尧咨以府城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饮,遂上奏宋真宗,请求疏凿龙首渠西渠,引水入城并灌注护城河。其奏疏云:“州臣亲相度城东二里有水渠曰龙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开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纳城壕,阖城尽食甘水”(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渠》)。
陈尧咨在疏引龙首渠水入城的同时,循唐旧迹,在城东支分龙首渠水南注于兴庆池,使五代时因龙首渠断流而逐渐干涸的兴庆池,又恢复成为水波荡漾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之地。庆历(1014—1048)时曾于池北立《宋兴庆环城公园池禊宴诗碑》。宋人宋舜钦有《兴庆池》诗:“余润涨龙渠,疏溜连清。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鱼归别浦闲,雁下苍波晚。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由于西安城区向东、北两面的扩广,护城壕的继掘延长,以及城区之内诸王府与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毕工后,立即对龙首渠进行了重新规划疏治。《明史·河渠志六》: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陕西病咸卤,请穿渠城中,遥引龙首渠东注。’从其清,以石。”《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又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太祖“诏修西安城中水渠,引龙首渠水注之,覆以石,以障尘秽。计十家作渠口一,以便汲水。旧西安城中多苦水,渠成民获其利。”但西安城仅此龙首渠一脉之水,只能流注东城区,且代远物迁,堤倚高原,日见削损。七八十年后,水源艰难,城中军民多于晨昏争汲,汰清而后可用。天顺(1457—1464)时曾图修治龙首渠,因费用过钜,难成而止。成代元年(1465年),陕西巡抚项忠在从城西新凿通济渠的同时,并疏凿了龙首渠。《明史·项忠传》:“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河,引水入城。”项忠这次疏凿久湮废的龙首渠达三十余里,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治。首先将引水口由原马登空(今有人认为在秦沟村)南移到留公村附近,合采峪、库峪、荆峪及大义谷第一派入之水,傍河西岸筑堰,西至亭子头,皆凿原穿洞而过,又西流申家湾,再西流十里入城。其次,渠水入城后,在流经咸宁县与总府(在今东县门街)前二十丈,渠道皆以砖砌,余虽土渠,也都以板木棚盖,以土覆之,用以防护。弘治(1488—1505)时,陕西巡抚周季鳞与西安知府马炳然再次疏浚整治龙首渠。凡城内渠道,俱用砖砌。在城外申家湾等处,造桥架槽引水入渠,以免冲激之患,并对城外六十里土渠疏浚后筑岸加固,以防走泄。
经明代多次疏凿整治后的龙首渠,从府城东长乐门之南引水入城后,分为三派:一派从玄真观南流,经阳王府(在今建国路)南西流,转东羊市,过咸宁县、总府西流,支分一水入永兴王府(在今钟楼东南),转北过马巷口(今降子巷附近),沿北大街北上,分为两支:一支北流入阳王府(在今北城门内东侧),一支西北流注于莲花池(今莲湖公园);一派从真武庵(在今东门内南侧和平巷附近)北流,注入长乐门北杨大人宅;一派从东羊市分流,沿大菜市(今大差市)北流,分为两支:一支西北流入临潼王府(今尚德路中段路东),一支西流入秦王府城。 城市规划使护城河改变了原有的战争防御功能,负担起城区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调蓄功能,成为城市雨水调蓄库和泄洪干道。然而,污染不知从什么时候降临,河水开始变浊、变臭。改革开放后,护城河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清淤工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9:50
西安护城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那威严壮阔的气势!西安护城河依旧是那么的充满历史的气息!
今新城护城河广场前东侧的东壕巷,即其王府内城外昔日城壕旧迹相沿之称。清代时期对明初拓掘后护城河进行了多次加深加宽和疏浚。顺治十三年(1656年)陕西巡抚陈极新葺修西安城垣,并疏浚护城河。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如梅、巡抚贾汉复浚深城河至三丈,合9.6米。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陕西巡抚崔纪行因引水渠道淤塞,西安有壕无水,遂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引水入壕。特别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全面疏浚护城河,再加深四尺,面宽六丈(合19.2)米,底宽三丈(合9.6米),仅此工程费银八千余两。此后,同治二年(1863年)西安将军穆腾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军同知王诹、二十四年(1898年)陕西巡抚魏光焘、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等多次疏浚护城河,并引水注壕。
引水渠道与排水渠道为了解决西安城护城河的水源和城市生活供水,五代宋金元及明清时期,先后疏通了原城东郊的龙首渠,并新开凿了城西南郊的通济渠,引水入城,排注于壕。同时,为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明代时期又修了余公渠。龙首渠,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始凿于隋开皇三年(583年)。此渠引流水,从秦沟村处堰水北流,至长乐坡分为二渠,东渠从长安通化门北上,绕郭城东北角,入于大明宫。西渠从通化门处入城,分注兴庆池、东市放生池及宫城东海池,为长安东城地区的主要供水渠道。但此西渠,至五代后期逐渐干涸不通,府城居民饮用惟靠井水,护城河也是有壕无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九月,永兴府(今西安)知府陈尧咨以府城井泉大半咸苦,居民不堪食饮,遂上奏宋真宗,请求疏凿龙首渠西渠,引水入城并灌注护城河。其奏疏云:“州臣亲相度城东二里有水渠曰龙首,其水清冷甘冽,可五六十丈,开渠引注入城,散流廛,出纳城壕,阖城尽食甘水”(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渠》)。
陈尧咨在疏引龙首渠水入城的同时,循唐旧迹,在城东支分龙首渠水南注于兴庆池,使五代时因龙首渠断流而逐渐干涸的兴庆池,又恢复成为水波荡漾游人如织的风景名胜之地。庆历(1014—1048)时曾于池北立《宋兴庆环城公园池禊宴诗碑》。宋人宋舜钦有《兴庆池》诗:“余润涨龙渠,疏溜连清。助晓远昏山,浮秋明刮眼。鱼归别浦闲,雁下苍波晚。岸北有高台,离魂荡无限。” 由于西安城区向东、北两面的扩广,护城壕的继掘延长,以及城区之内诸王府与各衙署新的部署,增加了城市供水的需要,因而在府城拓建工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毕工后,立即对龙首渠进行了重新规划疏治。《明史·河渠志六》: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陕西病咸卤,请穿渠城中,遥引龙首渠东注。’从其清,以石。”《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又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太祖“诏修西安城中水渠,引龙首渠水注之,覆以石,以障尘秽。计十家作渠口一,以便汲水。旧西安城中多苦水,渠成民获其利。”但西安城仅此龙首渠一脉之水,只能流注东城区,且代远物迁,堤倚高原,日见削损。七八十年后,水源艰难,城中军民多于晨昏争汲,汰清而后可用。天顺(1457—1464)时曾图修治龙首渠,因费用过钜,难成而止。成代元年(1465年),陕西巡抚项忠在从城西新凿通济渠的同时,并疏凿了龙首渠。《明史·项忠传》:“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河,引水入城。”项忠这次疏凿久湮废的龙首渠达三十余里,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治。首先将引水口由原马登空(今有人认为在秦沟村)南移到留公村附近,合采峪、库峪、荆峪及大义谷第一派入之水,傍河西岸筑堰,西至亭子头,皆凿原穿洞而过,又西流申家湾,再西流十里入城。其次,渠水入城后,在流经咸宁县与总府(在今东县门街)前二十丈,渠道皆以砖砌,余虽土渠,也都以板木棚盖,以土覆之,用以防护。弘治(1488—1505)时,陕西巡抚周季鳞与西安知府马炳然再次疏浚整治龙首渠。凡城内渠道,俱用砖砌。在城外申家湾等处,造桥架槽引水入渠,以免冲激之患,并对城外六十里土渠疏浚后筑岸加固,以防走泄。
经明代多次疏凿整治后的龙首渠,从府城东长乐门之南引水入城后,分为三派:一派从玄真观南流,经阳王府(在今建国路)南西流,转东羊市,过咸宁县、总府西流,支分一水入永兴王府(在今钟楼东南),转北过马巷口(今降子巷附近),沿北大街北上,分为两支:一支北流入阳王府(在今北城门内东侧),一支西北流注于莲花池(今莲湖公园);一派从真武庵(在今东门内南侧和平巷附近)北流,注入长乐门北杨大人宅;一派从东羊市分流,沿大菜市(今大差市)北流,分为两支:一支西北流入临潼王府(今尚德路中段路东),一支西流入秦王府城。 城市规划使护城河改变了原有的战争防御功能,负担起城区45平方公里城市防洪和雨水调蓄功能,成为城市雨水调蓄库和泄洪干道。然而,污染不知从什么时候降临,河水开始变浊、变臭。改革开放后,护城河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清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