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是怎么种树的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9 21: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3:05
人文始祖黄帝开植树造林先河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桥山。黄帝发现桥山一带群民,有的栖居于树,有的与兽同**,既不文明,又不安全。他们教化桥山人民在临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树造屋,桥山群民住进房屋后,不但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且也不怕野兽来伤害他们了。可是,在那时候人们并不懂得毁坏森林将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乱伐树木,没有几年,桥山周围的树木全被砍光了。
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像猛兽一般从山下猛冲下来,把几十人和黄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货都卷走了,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们上山查看,发现凡是树林被砍光的山峁,不仅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也冲得一干二净。黄帝心情十分沉重,自己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臣民们都学黄帝的样子,纷纷栽树种草。不几年,桥国的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葱绿。人们都很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
至今,黄帝当时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陕西轩辕庙中,这棵柏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至今干壮体美、枝叶繁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人称世界柏树之父。
关于植树的最早记载
黄帝植树只是个美好的传说。但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最少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公元前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虞官”。,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 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亊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诗经·小雅》中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这短短的八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简单明快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洛阳,一条条主干道笔直而平坦,路两边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树。这可不是谁心血**随便栽的,而是官方有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且“置庐舍并藏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
“五柳先生”并未独爱菊
东晋陶渊明不仅喜欢菊花和兰花,还非常热衷于植柳。他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植树热情在他的诗词里可见一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柳树为什么要叫“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这样一来,官吏百姓都踊跃栽树。不到两年,运河两岸杨柳依依,风景如画。隋炀帝虽是荒**无道,挖运河也是为了方便到江南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唐宋大家谁最爱种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爱柳树。说来也巧,他又到柳州任刺史,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还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诗: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说笑为故亊,推移成昔年。”但是他并不是为了爱柳而种柳,诗的下半部分说出了他为民造福的崇高情怀,“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柳宗元一到柳州,便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并亲自“手植黄柑事百株,春来新味遍城隅。”他把植树要领概括为:“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白居易堪称“种树迷”,他做过多处地方官,他官做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每到一处都要栽花种树。任忠州刺史时,他掏钱买花树,并率领童仆等,荷锄在城东坡,挖沟引水,培土栽种了许多桃李杏梅等果树,绿化荒山,改善环境,劳动其中,陶醉其中。他的《东坡种花》诗就生动地记载了这件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在他的诗中,常能见到一些有关植树的诗句:“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苏轼少年时就爱种树,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种树,从不间断,一共在他读书的山坡上栽下了数万株松树。在《戏作种松》诗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种树技术,好多人都来跟他学**种树经验,他的种树方法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写入《东坡杂记》中。他任杭州知州时,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谪居黄州时,曾筑东坡雪堂,周围栽种柳、桑、竹、枣、栗等树,并写诗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种树10亿株的皇帝
朱元璋曾经是农民,传说他曾被柿子救了一命,于是对柿树情有独钟。朱元璋深知种树对于改善百姓生活的好处,曾经下诏书说“枣柿丰年可以卖钞,俭年可当粮食。”还下令“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对利用荒地、闲散地种植树木者实行优惠*,予以免税,树木成材后归个人所有。
1394年,朱元璋又令户部公告天下,要求百姓务必多种桑枣,每一户第一年种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有违反者发配到云南充军,各地方*要报告栽种成绩,“造册回奏”。据明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里统计,在朱元章的推动下,全国种树在10亿株以上。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