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16:2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4:56
写作背景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主要内容
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文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4:56
《月迹》是现代作家贾平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标题“月迹”,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全文不到两千字,却意蕴深远,情味悠长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4:57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14:58
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作品通过山村儿童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