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哲学思想概述有哪些?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09: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4 16:58
近代哲学是救国救民的精神武器,它围绕着古今中西之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哲学的先驱、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龚自珍(公元1791~1841年)和魏源(公元1794~1857年)目睹清王朝**、经济凋弊、军备废弛、鸦片输人,致使中国“兵弱银荒”的现实,深感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主张学习西方长技,变法强。
龚自珍支持林则徐禁烟和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呼吁变法,指斥时弊,要求革新。他推崇《周易》中的“贫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易思想,认为一切客观事物、典章制度、风欲习惯,都是不断变化的,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龚自珍全集》第319页,以下只注页码)主张今胜于古,论述“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要求“变古”以“便民”,提倡变法维新。他说:“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拟上今方言表》)。又说:“人事亦然(《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上》)。变化的趋势是:“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壬癸之际胎观第五》)。据此,他要求朝廷进行自上而下的“更法”。他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大胆批判儒家传统的天命论,指出:“儒家之言,以天为宗,以命为极,以事父事君为践履。君有父之言,有天之威;有可知,有弗可知,而范围乎我之生。”(《尊命》)这就是说,在儒家的权威中,君之言为命,是可知的,天之命是不可知的。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寒、暑、风、雨、露、雷变化无常,都与人事无关,大不可能把命令传给人间,所以儒家把君命说成天命是毫无根据的。他还提出“平均”论的经济改革主张,认为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不相济”,*若“大不相济,即至丧天下。”(《平均篇》)
魏源也提出“变古”的主张。他不仅力主抵抗外敌,还主张以夷为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志叙》),就是要向西方学习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反对闭关自守,认为中国应该建立民族工业,以求富国强兵。他羡慕(xiànmù)西方“不设君位”“不立王侯”的*制度。在哲学上,他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主次性和转化性,指出“天下万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默觚上·学篇11》)。正是在看到矛盾双方转化从而促进事物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默觚下·治篇5》)的革新主张。在认识论上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默觚上·学篇2》)的“行而后知”说,否定“生而知之”的天才,认为任何天才都是发愤勤学的结果,并指出众人的智慧高于个人。他说:“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默觚下·治篇l》)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公元1814~1864年)是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农民*领袖和思想家,他继承了“均*,等贵贱”的农民*理想,又吸收了西方*教教义中关于人人“平等”的说教,幻想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这在近代中国虽是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但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他说:“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原道醒世训》)这是运用传统哲学的“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观点,劝导大家为实现光明中国而努力。而且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最灵。”(《洪秀全选集》第15页)主张事在人为,“古来事业皆由人做”,反对“不自贵而贵于物,不自灵而灵于物”。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建立一个理想社会。而且以西方*教的平等思想为武器来反对天命论。他试用“精气”来说明上帝的万能,指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皆禀皇上帝一元之气,以生以出”(《原道党世训》)。他在近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他的平等、平均的民主思想,高于传统的朴素唯物论;他的宗教形式,低于传统的唯物论。这种哲学思想的矛盾体现了农民的本质。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革派以“西学”、“新学”为武器,批判“中学”、“旧学”,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他们以“世变事亦变”的进化历史观,反对守旧、复古的不变论;以朴素的唯物倾向的自然观,批判程朱理学;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论和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否定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封建教条。但他们看不到人民的伟大力量,而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夸大了“仁爱”、“心力”的作用,陷入了唯心史观。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严复和梁启超等(后有专节介绍)。
辛亥*时期是资产阶级民主*的高涨时期,*民主派的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改良派,他们在和改良派(这时已堕落<òluò>为保皇派)的论战中,充分论证了以*的手段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以唯物的倾向批判了上帝创世说,宣传无神论。*民主派的代表孙中山还提出了“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和民生史观等(后有专节介绍)。
新民主主义*时期是无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期。这时期买办封建*政权被推翻,孙中山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不能实现的空想,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国内国际条件的不允许,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和破坏,而国内的*右派又一直反对孙中山的*左派,使得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的愿望不能实现。只有中国*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才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共和国。这时期中国的先进入物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于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国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使中国近代哲学获得了崭新的积极成果,形成了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即以*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后有专节介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特点是:
第一,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列强的侵华活动,逐步将闭关锁国的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出于救亡存、振兴中华的目的,中国哲学界重新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思潮,引人并研究西方哲学。在戊戌变法和辛亥*中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制度,注重“天赋*说”、“社会契约论”等,同时严复也译介过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在“五四”运动中,以李大钊为首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认为“探本之论在其思想”,即哲学思想(《李大钊文集》上,第351页),并有《新青年》《民铎》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作为“西学东渐”的传播媒介,还成立有“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这些都说明近代中国哲学在学习、研究西方哲学方面颇具规模和深度。
第二,中国近现代哲学在如何对待“西学东渐”上存有不同观点的激烈争论,并逐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清末时期,封建士大夫主张“保存国粹”、“发扬国粹”,拒绝“西学东渐”;洋务派张之洞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依靠封建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实现国富民强;“五四”时期的胡适则主张“全盘西化”、“一切都应采用西洋的法子”(《新青年》第5卷第1号);还有“西体中用”也是“全盘西化”论;改良主义者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试按照西方君主立宪制模式在中国变法维新;贺麟还把西方康德、黑格尔的“理想文化”和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建构“新心学”;冯友兰则把西方的新实在论和中国的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建构“新理学”。他们的哲学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时期,*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选集》第2卷第678页)。也就是说,对外国文化,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全盘酉化。以*为代表的中国哲人,选择了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且在中国*中获得了成功,这是中国哲学史上“西学东渐”进程中的重大转折,表明了近代中国哲学吸取、借鉴、融化人类哲学文明成果的深度与广度,说明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既有其自身的动力,又有其学习、吸收、借鉴外来哲学文明的成果,使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世界化的道路,实现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使中国近现代哲学成为崭新的哲学,也可称之为“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