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1 03:2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2:21
燕王起兵后迅速控制了北平地区,随后占据保定,控制区域不过今北京、保定等地区,朝廷派老将耿炳文率军讨伐。燕王久经沙场,掌握的皆为精锐,在正面战场大败耿炳文。耿炳文善于坚守,死守真定(今石家庄市正定区),燕兵于是撤军。此时,战略局面对建文帝极为有利,他可以从全国范围的内调集兵力、粮草围剿燕王,燕王兵马虽然精锐,但是资源毕竟有限,倘若坚持消耗战,难以维持长久。
此时建文帝再度犯下错误,他听信黄子澄、方孝孺的建议,令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成为主帅。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军事能力远不及戍守边塞的燕王,六十万大军毫无招架能力,明朝精锐力量荡然无存。满朝文武大臣建议处斩李景隆,但是建文帝只是将其召回,在燕王兵临南京城下之际,李景隆与谷王开城门投降,可谓讽刺。
此后,燕兵节节胜利,兵临城下。方孝孺却建议建文帝死守社稷,此时的燕军孤军深入,其所控制的区域不过河北一带,兵马是燕军和宁王朱权所部,绝大多数地区归朝廷控制,倘若建文帝撤离国都,诏令天下讨伐燕藩,断不会将江山拱手让出,最终建文帝*于皇宫(一说出家逃离),明朝皇位嬗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执政能力远强于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成功对中国进程的积极作用更大。
就事件本身而言,建文帝用人不当,激化宗室矛盾,原本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引发了全国性的战争,给刚刚恢复的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黄子澄、方孝孺等文官书生意气,在国家政务方面一塌糊涂,一错再错,可谓误国误民。因此,我们在观察历史时,要站在当时社会的角度,探究其对社会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后世对方孝孺、黄子澄等人不乏褒奖之意,但是恰恰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葬送了建文帝的政权,为国家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可谓罪大恶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2:22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册封子孙为藩王,在北方长城沿线设置了九边重镇,由皇子统军抵御蒙古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2:22
燕王兵马虽然精锐,但是资源毕竟有限,倘若坚持消耗战,难以维持长久。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2:2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执政能力远强于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成功。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22:23
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执政能力远强于朱允炆,靖难之役的成功对中国进程的积极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