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一公里”到底在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1:43
前不久,**转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分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强制规定。然而,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在实际推进中并不尽如人意。一边是居民倾倒垃圾的漫不经心,一边是从业者清运垃圾工作的简单粗放,这让垃圾分类难以形成合力。(《人民日报》4月12日)
正确分类、精准投放是推广垃圾分类的“开头一公里”。这“一公里”走得好不好、实不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头脑中有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和知识。
比如,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对家庭和社会有什么好处?垃圾要怎样正确分类?哪些是可回收物,哪些是不可回收物?“分类产生价值”体现在哪里?如果连这些简单的问题都还没有走进居民的头脑,又怎么可能期待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共识,进而养成生活习惯呢?
因此,管理者不妨从“开学头一课”、“入住头一天”、“ 管理头一站”、 “上门头一次”开始,将宣传引导从标语条幅等口头形式深入到课堂、社区、家庭和每个人,普及垃圾分类标准,培养垃圾分类意识,让头脑上的“自觉”支配生活上的习惯,让头脑上的“充实”促进行为上的“共识”,垃圾分类才能走好第一步。
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曾经有一段央视有公益广告给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也使垃圾要分类放置成为一定的共识。垃圾是可再利用资源,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经过这15年从上至下的广而告之,这个共识百姓还是有的。如此,解决好垃圾分类的“最初一公里”百姓意识问题应该不是问题。
事实上,*更应该在垃圾这种放错的资源有哪些危害上做些功课,不仅对人对环境,更对我们生存的整体空间有哪些危害,要让百姓真真切切明白。要告诉全社会,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资源化是必由之路,而垃圾最初的分类放置是这条路径上不可或缺的第一环。
仔细想想,历经15年的垃圾分类“马拉松”,并非一点成效都没有,也不是一点经验都没法吸取,至少从目前试点城市的过程、结果可以看出,垃圾分类难以推行的原因有这么几点:一是城市垃圾分类体系还不完善,即使社区有良好的初步分类投入,但后期分类运输、处理、利用上还存在不尽人意,让百姓看不到*管理部门的“诚意”;二是很多城市,包括试点城市的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的各项硬件设施还不健全;三是“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已成共识,但却是一句看得见、摸不着的口号,百姓无法真正感觉到资源再利用带来的利好;四是部分城市出台了法规确保垃圾分类进入正轨,但显现出来的功效较为滞后,无约束力又无保障力。
当然,历经15年“马拉松”的垃圾分类,并非一句话或一个点子就能够真正解决,而需要*部门认认真真吸取好这15年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真正将垃圾变废为宝,净化我们生存的空间,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环境。那么,这15年的“马拉松”也就具备了“强身健体”之功效,不再是浪费光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1:43
回收情况:可回收不可回收,用途:建筑、厨余等。危险程度:一般,危险,高危。毒性:一般,微毒,剧毒。垃圾的性质:化学、生化、辐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