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冷兵器——*,现代的热兵器——*,两种截然不同的兵器,为什么名字相似度100%?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0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36
古代*指长*,现代*指各种*支
长*
*矛,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的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缨的长度不短于20厘米。*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术的基本动作。扎*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尖,做到*扎一线,出*似潜龙出水,入(缩、收)*如猛虎入洞。扎*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拦、拿*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大,防对方兵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练*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尖。*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犁花*、六合*、四平*、锁口*、五虎断门*等等。
长*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实传自苗蛮,*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法着,*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头相类了。唐代善*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所代替了,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其中有:捣马突*、双钩*、环子*、单勾*、拐*、拐突*、锥*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至今尚有岳家*法。
在以*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在*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火*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是「兵」手中最基本的战斗武器。沿着它们产生、发展、演化的足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火绳*看到人类战争一幕幕悲壮的发展历史。
步*的老祖宗是火门*,从第一支火门*诞生到现在,步*变更了九大种类,即火门*、火绳*、转轮打火*、燧发*、击发*、连珠*、半自动步*、自动步*和突击步*,而未来则可能最终被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所取代。
后装*出世前的火器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该*用巨竹做*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发射。
后装*的发明是19世纪*械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结束了步*出世500年都是从膛口用探条把弹丸装进*膛内的历史,被有些史书称之为“开辟了轻武器和步兵战术的新纪元”。
自动原理发明前的步*
1860年,美国首先开创了连珠*的先河。该*也是一种单发步*,但无需从外部一发发地装弹,而是依靠弹仓存贮弹药,用手扳动*机即可重新推弹入膛,能接连射击若干次,射击速度比手动单发步*快得多。在1877年的俄、土大战中,土耳其军队用3万支连珠*快速射击,使俄军阵亡逾3万人。然而真正使连珠*发扬光大,在*械中独领*数十年的是德国人保罗·毛瑟。他发明了第一支*机直动式步*,成为现代步*的基础。毛瑟*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中国也是最早采用和仿制毛瑟步*的国家之一。
马克沁被称为自动机*鼻祖,在轻武器领域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运用马克泌机*的密集火力,一天内歼灭英军6万余人。马克沁自动原理的发明,为其它自动武器的研究扩展了思路。
不断更新的自动步*
第一支半自动步*是蒙德拉贡(墨西哥的一位将军)设计的。而真正标志着*机直动式步*时代的结束和自动步*时代到来的半自动步*,是美国人约翰· 坎特厄斯·加兰德研制的 M1加兰德步*。该*经历了30个春秋才被美军方承认而列装,成为第一支被列装的步*,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卡宾*,实际上也属于步*系列。它的*管较短,重量较轻,可以说是因骑兵的需要而诞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骑*或马*。
*的 M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据资料介绍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动步*之一。而美国勃朗宁自动步*的一大功劳,就是在半个世纪后,它启发了人们发明一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单兵轻机*或班用自动武器。
StG44,1944年命名为突击步*,这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击步*。之后,苏联AK47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也脱颖而出,而 AK47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德国的StG44。
形形色色的突击步*
突击步*以其火力猛、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青睐。目前世界上采用小口径突击步*的国家已达到90多个,其中各具特色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突击步*有:美国的柯尔特 M16A2型突击步*、俄罗斯的 AN-94突击步*、以色列的 TAR-21突击步*、比利时的 F2000突击步*和南非的 CR21无托突击步*等。其中 M16A2型突击步*以火力密度大、精确度高闻名遐迩,在确定北约标准弹的武器对比评审中大出风头,它除装备美*队外,现已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俄式 AN-94突击步*外表采用了引人注目的含玻璃纤维的后托,使用双排可卸式30发盒式弹匣,能实现2发点射,有效地增强了弹药的利用率,且在立姿实施2 发点射时,其射击精度比 AK74突击步*高13倍。以色列TAR-21突击步*采用无托的总体布局,而且可以灵活地更换各种不同长度的*管,实现不同需求,从而自成*族。 F2000突击步*具有单独的火控系统,据称它甚至能与美国的理想单兵作战武器(OICW)一比高低。
总之,步*的演变从来没有停止,突击步*的*武器是理想单兵战斗武器,但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欲完全取代突击步*还尚需时日,因有许多关键技术要突破。
*炮革新对十九世纪陆军发展的作用
十九世纪,影响陆战很有意义的最早的技术改革是发明和应用火帽。几世纪以来,在战场上使用手中火器时的射击动作本身,是所有动作中最不可靠的。火帽出现后,就消灭了这种现象。燧发*大约每射击七发子弹,要瞎火一发。火帽的应用,就使瞎火子弹降为低于每两百发出现一发。
然而,更为*性的改进是圆柱锥形子弹,这使高度精确的远射程来福*最终替代了精度差、射程近的滑堂*,成为基本的步兵武器。在发明新子弹之前,来福*的射击速度比滑膛*慢,因为装弹很困难。由于火药气体对*弹底凹部发生作用,使弹丸具有膨胀的特性。子弹形体小,便于装填,但射击后体积膨胀,紧嵌入*管来福线中,获得最大转速以提高了精度和增大了射程。
如要使滑膛*与来福*射击效果相当,在200步距离处射击,前者需费相当于后者二倍的子弹,300步处五倍,400步处至少十倍。超过400步射击距离,滑膛*已完全失效,而来福*在800码处还可射击军队队形等大目标。在1000码处,弹丸还具有足够的末端能量,可穿透四英寸厚的软质松木板。
在1850-1860年之间发明的来福*和圆锥形子弹与任何先后的新武器技术发展相比,都具有最深刻的直接*性影响,即使20世纪出现的高爆弹、飞机、坦克对当代产生的影响都比不上当时的来福*。主要理由是:因为轻武器与火炮和冷兵器相比,它的杀伤力突然提高了,除了山头或者山瘠挡住视线是个*外,等于每个握有来福*的步兵有了一门具有同样有效射程和最大威力的火炮。况且,炮兵人员更易受步兵火力杀伤。
早期火器的另一特点是后膛装填,此法当时久已废弃,19世纪的科学技术让它在古时无所作为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传统上,后膛武器的困难在于金属部分装填接合不严密,燃烧火药产生气体和火焰从后膛的缝隙中喷射出来。为了与19世纪后膛武器的发展相适应,终于发明了金属弹药筒,它连结弹丸、火药和火帽于一体。这种子弹用特制铜和其它软金属制成,爆炸受热后就会膨胀,能有效封闭向后逃逸的气体。后膛装填法使步*手能够快速装弹,免得在敌力火下站立或暴露。
19世纪的新冶金学、化学和弹道学,是在火炮、尤其在重武器的发展中最终获得了辉煌效果的,至于要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那是20世纪的事了。意大利的卡韦利于1846年制造第一门「线膛炮」,也是后膛装填,用的是盘旋的六角炮膛以代替旋转的来福线。
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中,证明拿破仑三世的线膛炮在射程和精度方面绝对优于奥地利的滑膛炮,但多数军队直到该世纪70年代才不再依赖滑膛炮。主要因为滑膛炮比试验中的火炮造价便宜,更加可靠。实际上,由于战场上新炮的有效射程受炮手视力*,制造这种新炮并不真正合算,除非观察距离能大幅度增加。在美国内战中,线膛炮、滑膛炮,南北双方都用过,双方都同样喜好前装滑青铜"拿破仑"炮。这种便于使用的火炮,实际上是在欧洲早已过时,在美国寿命也不长的12磅级榴炮。青铜性质较软,这一直是个严重缺点。人们将新的冶金技术结合膛内弹道学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利用了钢的坚硬和耐久的优越性。
来福*本身既不是新冶金学又不是新弹道学的产物,因为靠来福线增加精度和射程的原理早已众所周知。但是十九世纪线膛武器的发展大大得益于上述两门知识的增长。随着技术的改进,又有了金属加工机械,就能空前提高镗孔精度,并在身管中刻划来福线。几世纪以来,制造手*常常是熟练军械匠的任务,每一件武器他都是作为个人产品生产的,往往是一件艺术品。造*的基本金属材料是锻铁,所用工艺通常是在芯管周围绑扎或焊接铁条。十九世纪,在纽约雷明顿*炮厂,第一次用铸铁孔,制造出带来福线的身管。生产装备线也是雷明顿*炮厂第一家发展的,它的基础是该世纪早期伊莱·惠特尼和其他人创导的零部件通用互换原则。人们运用弹道科学,设法对这个时期的新线膛武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从而迅速积累并总结了对于弹丸性状等各方面的知识。
随着作战武器经历了深刻的技术*,射程增加,精度提高,射速加快,显然在编制、战术和后勤支援方面也需要作相应改革。在拿破仑发展了军、师编制之后,在编制和战术方面,如果说不是倒退的话,起码经历了相当长的停滞时期。1815年至1845年之间著名的一场冲突--即俄土战争(1828-1829)中,所使用的陈旧步兵战术就是明显例子。*人放弃了拿破仑的集中兵力的战术和战略原则,同样,法国和英国部队仍然坚持阅兵的操练而损害了战斗训练。
编制和战术适应武器的变化较为缓慢,大部分原因在于新武器要求战场兵力配置分散,而职业军人却害怕一旦分散会失去控制,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问题在于如果士兵分散到让敌人难以发现,自己的司令自然也一样很难观察到他们。如果中层指挥官未能改变战术机动动作以适应清楚而容易识别的友军的部署,那么和友邻协同也非常困难甚至令人恼火。因此,要求战术跟上武器的发展,就要涉及到工业*的另一个范畴,即电和电子。
在那时的军事专业文献里和各*事指挥部门的上层圈子里,对于新武器发展的讨论相当透彻,有时甚至很激烈。但主要由于担心战场失去控制,该世纪中叶大部分职业军人不同意改变基本的编制和战术,骑兵的作用因此未受影响。
这时期,欧美作战各国的大多数军队,旅、团都不是战术基本单位,而师是便于管理和机动的标准建制。"师"这个词用得不严格,一般按中世纪习惯是指部分战线,或者指一支大于旅、然而在规模还是模糊的步兵或炮兵部队。
英国和美国有保持师一级的法律和条例。在战时,团或多或少还可任意编成旅或师,到战事结束,就又解散。和平时期的参谋人员,不能按扩编需要保留那么多,所以在战时,参谋军官担任严峻的任务往往缺少实践机会。
但在上述军队里,和平时期也有保持师和军的建制的,它们的编制和参谋人员从现代标准看还很幼稚。普鲁士虽然主要集中精力于军一级编制,但在参谋总部的建设方面也已跨出了很大的步子。其他各*队和指挥作战,认为那是司令官和战争委员会的特权。司令官只要求下级指挥官提供建议,而不要求参谋人员提供意见。如普鲁士新任总参谋长赫穆特·冯·毛奇1864年所说,这种做法在普鲁士司令官中也无一例外。
从理论上讲,在一切现有或预期要建立的军队中,师是个合成军队单位,主要包括步兵、炮兵、骑兵,有时还有编制的或临时配属的工程兵支援部队。一般情况是一个师包括两个旅。战斗支援问题各国不一样,甚至各师之间也不一样。在法国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一个作战师的实力通常不多于5000人,不少于2500人。然而在*和普鲁士,师的实力达12000人,甚至更多。因此,实力数字不大可靠,就是在有些国家里勉力按文件或编制配足了兵员的部队,也会迅速减员,从而低于规定的编制数,原因是生病、开小差、掉队和战斗伤亡。这时期最重要的冲突对抗是美国、黑西哥战争(1864-1848),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美国内战(1861-1865),奥普战争(1866)和普法战争(1870-1871)。
欧洲对墨西哥战争其实未加注意,它的主要军事意义在于当时人数不多的美国陆军军官具有罕见的高度军事素养,决定性地击败了一支规模大得多的墨西哥军队。
克里米亚战争的大部分经验教训都是反面的。在武器装备、编制和战术方面没有剧烈的变革,甚至连温和的变革也没有。事实上,双方的战术水平一般都很糟糕。当时几乎没有察觉到野战筑城对武器的防御还仍有成效,这一点在塞瓦斯托波尔包围战中表现了出来,该战役历时12个月,英、法用2587门炮共发射2381042发炮弹,消耗大,战果较小,与当时军事上的要求不相符合,只引起了内行人一阵短暂的兴趣。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86040.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37
因为现在的*其实就是古代冷兵器*的形式延续,或者有人认为现代*是古代弓弩的进化版,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于为什么,因为火*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取代了冷兵器的*,成为军队的唯一装备的,从世界战争史来看这个问题,长*与火*在各*队历史上,都是按照年代逐次增加与递减的,而且因为早期的火绳*和燧发*的射击精度实在蛋疼,所以在15~18世纪,曾出现了很长一段排队*毙的模式化古板战争时期,这时的火*作用其实就是和古代长*的作用一摸一样,两军相距40~20米这个最优可控弹幕范围开始对射,中间不断减少间距,接近20米后,基本也不用互*,直接冲过去用装在*尖的刺刀对刺,杀敌效率反而比弹丸更快更有效了,所以火*不是弓弩的延续,而是古代两军接战的长*的改异。
而弓弩相关的后代子嗣,其实是与火*同源的炮这种武器,没错从用途和作用上分类,火炮才是弓弩直系的继承者。火炮攻击的是远程目标,打的面而不是阵列本身,所以火炮一般不上刺刀,又多以抛物线为主的攻击方式,这才是弓弩的模式。
懂得这一点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冷兵器的长*,与现代的*械都用“*”这同一个字表示了吧。明白了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37
因为二者都通过直线攻击伤人,“*走一条线”对二者都适用。另外,在中国古代,冷兵器的叫*,热兵器的叫火铳,只是现代人才都叫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38
此*非彼*。
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多共性
比如说,都是用来杀人的:都得瞄准人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3:38
大哥,被你这个问题问蒙勒。可是,那是中国学者翻译的啊。具体为什么可能跟它们的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