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2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9
1、思想使行为的先导,要实现*课生活化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化话的教学观念。
要使*课实现生化我们必须要在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变灌输为主动接受、变抽象为具体、变规范化为多途径和实践性,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意念,把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其次要树立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了解学生的生活,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再次应该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性的,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目标是途径的重要指导,要实现思想*课的生活化,还要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为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教学目标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高一《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之前,我布置学生先在课外去收集各种手机和家用电器的品牌,然后对他们进行国内与国际的分类;布置他们去查查“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好的利用生活资源为教学内容奠定生活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和生活内容的结合程度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的手段和效果。所以,*课教学生活化还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1) 转变知识传递方式,实现知识传递方式的生活化。
传统教学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容器”而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教条和灌输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传递知识的过程和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思想*课思想*课不仅仅停留在灌输记忆上,更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使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主要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是在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其具有情感性、意义性、主体性。所以,学习环境应该学习内容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要做到这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所学知识,运用生活中得素材理解知识,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经验产生联系,一方面要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
(2)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支撑,*课生活化还必须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生活的本质,虽然其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教材基础知识是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再加上高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深度有限,所以单纯的依靠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同时,*课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关注和认识时事,因此,我们*课教学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也即意味着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
4、 教学评价不仅能起到巩固基础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评价,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知识回归生活。所以,*教学生活化必然也要求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活化的教学必然要求生活化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学评价的选拔性和评优性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帮助和激励作用;重视成绩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评价;重视评价结果而忽视评价的过程。
教学评价生活化应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多样化的需求。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统一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教学生活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一种“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深厚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帮助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的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