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发展的心里基础包含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5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38
1、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和技能。包括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关于身体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另外,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社会规范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其他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习惯和传统,从而能够比较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调整个人与其他人、群体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3、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的确定。这能够使人们了解自己生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处理各种上生活的矛盾和问题,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由此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整合。
4、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培养。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而个人对社会的适应,包括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掌握各种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与技能等,都是通过各种角色的学习而实现的。人们学习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实际上是按各种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5、个性的发展。社会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的教化,而且是是一个个人内化的过程 。因些,它不仅要使人们学习社会文化,取得了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且它同时也是一个个人学习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39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它与我们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更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发展与成长。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化,二是社会角色,三是自尊,这些都是我们的社会属性,在此先和大家聊聊社会化。

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繁衍,从出生到死去都会进行社会化,比如上学、学习技能、工作、与人交际等等。这些社会活动都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化,那他可能只有去深山老林隐居了,或者做一个不出门的深宅男,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某某某山林隐居的中国灰姑娘;什么帅小伙隐居山林;或者日本第一宅男27年从未出个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去社会化的行为,对于好不好只有他们心理自己清楚,但如果我们想要在生活中成长获得成就,就必须去接纳社会化,因为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脱离了社会也就脱离现实,一切思维行动没有现实的基础,社会的基础,我们就只是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无法前行。
除了学习、工作、交际的社会化外,社会礼仪、社会道德、社会公约等等我们也应该去学习和去遵守,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融入社会,等到社会的认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39
心理社会性发展是艾里克森按渐成说的原理提出的一生中的人格发展理论。共分 8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危机。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危机的不断解决、各阶段不断转化的过程。顺利解决矛盾就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反之形成消极的品质。积极品质的形成有助于增强自我、适应环境;消极品质的形成会削弱自我、阻碍适应环境。前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有助于以后阶段顺利度过危机,反之则会影响以后阶段危机的解决。顺利解决危机不等于不能有消极特征出现,重要的是积极的与消极的品质之间的比例。只有当消极品质超过积极品质时才会使发展产生困难。
艾里克森认为,每个人都有产生善恶的潜能,故无生来的善与恶的本性,人格是自我与社会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艾里克森按照社会期望的品质与消极品质的矛盾冲突,描绘一生中人格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出生~1 岁),信任对不信任。一致性、连续性和同一性的经验导致信任感;不合适的、不一致的或消极的照料会产生不信任感。第二阶段(2岁~3 岁),自主对羞怯或怀疑。有机会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尝试技能导致自主感;过分受保护或缺乏支持会造成对控制自我或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第三阶段(4岁~5岁),主动对内疚。自由地从事活动和运用言语表达新的认识导致主动感;*活动或父母不对儿童的看法与问题作出反应可导致内疚感。第四阶段(6岁~11岁),勤奋对自卑。被允许创造一些东西, 做一些事情,完成后又受到表扬可导致勤奋;*活动,并批评所做的事可导致自卑感。第五阶段(12岁~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即使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人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时亦能认识一个人个性的连续性和同样性,导致同一性;不能确立稳定性(尤其是性别角色和职业选择)就导致角色混乱。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与另一个人的同一性融合导致亲密感;与别人竞争和争斗导致孤独感。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繁衍对停滞。关心和指导下一代会产生繁衍感;基本上只关心自我将导致自我专注,发展停滞。第八阶段(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坦然地接受度过了的一生导致完善感;想要补偿失去的机会又感到为时已晚,导致失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