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合理进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8: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0 11:33
中医养生,讲究以饮食进补,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中国历代的养生学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了不少对抗老补虚有效的药物,它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补阳几个方面。病人或老人在用补药时,应根据病因而补。例如老人血气已衰,不适于大补蛮补,否则,适得其反。又如久服人参可出现腹胀纳少,烦躁失眠。久服银耳、大补阴丸,可出现呕吐、清涎、脘闷、食少。服用过量鹿茸、全鹿丸,有身热、鼻出血、胃灼痛、四肢颤抖等症状。因此,进补时要慎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不可自己滥用。
时下生活好了,吃补品补药补品的也多了,其目的是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所以市场上各种补药补品也应运而生,什么奶粉、钙粉、花粉、核酸、洋参……其种类之多,销售之广,消耗量之大都是空前的。
不过进补一定要讲究科学,不能以补代食,以补伤身。中医认为病人和老人在保健运动和摄生养性的基础上,根据体质的不同和防治疾病的需要,适当地辅以滋补药物,对于治疗疾病、延缓衰老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药物终属补偏救弊之品,使用不当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此,有辨证进补的问题。
炼丹服丹也许太不着边际,现在差不多绝迹了。在这方面下工夫的人也就不多了。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有过一个很有影响的中医学派叫做“补土派”。脾属土,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消化系统。这派医家把补脾胃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自然是同当时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有关。
旧时的中国,大众营养不良的时候居多,所以补的观念就会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成为传统。所以在补上减少盲目性,还要冲破传统观念。就目前而言,据说我国的平均营养摄入量已经超过了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平,比古代当然不知要进步了多少倍。是不是还要像先前那样的补法,就值得商量了。
科学研究表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如果父母经常让他们服用蜂王浆、花粉食品、人参、虫草等补品、补药,容易导致假性性早熟。据专家研究,经常服用补品补药导致的假性性早熟,大约占假性性早熟者的25%。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未能引起更多家长的注意。许多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常常买些补品补药,让孩子服用,希望孩子长得更健康和壮实一些,结果未必能够如愿。
专家们指出:如果经常给孩子服用补品补药,即使孩子还是学龄前儿童,甚至是未满周岁的婴儿也可能会发生乳房突然增大,*变粗,或*流出白带样的分泌物等。这样,反而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另外,补剂还有个缺陷,它只着重于补充机体组织所缺乏的各种营养成分,强调“缺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这样就忽略了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同化、代谢,忽略了合理营养的原则——全面、均衡、适量。因而它在功效、用途及适应性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
事实证明:过量的维生素A、D及铁、锌均会引起中毒;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感冒、燥热的人不宜吃人参;过敏性体质的人不宜服用花粉;至于一些补品还含有激素成分,我们选择时更应慎重。我们中国人吃东西,除了为果腹、为解馋外,常常还会考虑到健身和除病一类目的,而这种饮食的保健又是以“补”为核心的。南方女人坐月子,要吃桂圆、红枣、当归熬乌脚鸡;北方女人则吃红糖、小米、鸡蛋,风格虽大不相同,但都是为了“补”。
纵观历史,补也有不同的层次。以汤色浓重的红糖水补血,以状似脑仁的核桃补脑,或是用猪腰子补肾,羊肚子补脾,都是低层次的进补,反映了一般百姓虽然不懂医道,补得不免朴拙幼稚,却也孜孜以求,用心良苦。中层次的补就要讲究温补、热补,补血、补气,补品还要分个君臣主辅。这个层次的补在医家眼中即是用药。还有最高一个层次的补,就是通过吃补品而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