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3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9:50
公元七世纪之前,我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国家,那就是高句丽。这个神秘的王国,在隋唐之前一直都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而然在隋朝之后,我国历史上几位英明神武的皇帝,都像着了魔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国家,前后历经四代,终于将其消灭。
对于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历来都有史学家说,这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略,是不恤民力、劳师远征,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更有甚者说,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隋唐两朝对征高句丽这件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数万骑兵袭扰辽西,隋文帝派出了30万大军进攻他们,结果遇到恶劣天气,粮草供应不上,军中又瘟疫流行,结果死者十之*。公元612年,隋炀帝又派出大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200万,自己亲自坐镇指挥,攻打高句丽,结果以惨败而告终。
上百万的生命就这样葬送在了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隋朝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向隋炀帝示威。
公元613年,隋炀帝二次亲征高句丽,失败;614年,再次亲征高句丽,同样失败。
隋炀帝疯狂地征伐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征兵源,花费巨大,再加上修运河等工程,更是严重耽误农事,造成了大量壮丁死亡,以至于出现了“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可以说,隋朝灭亡,实际上是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战。
接下来的唐朝,在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后,处处小心行事,使得天下出现了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和暴君隋炀帝一样,不灭高句丽誓不罢休。
公元645年,唐太宗就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由于守军的殊死抵抗,再加上临近深秋,草枯水冻,士兵难以久留,*班师回朝,数万将士殒命沙场。但太宗并没有因为此次失败就放弃,随后曾多次命边关袭扰高句丽。
唐太宗晚年时,更是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造成了山民*,朝廷动用了数万大军,花费了数月才将其*下去。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差点儿就走了隋炀帝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他虽说没有父亲那般雄才伟略,可他却遇上了历史的最佳时机。
公元666年,高句丽发生了内乱,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两年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的守军或逃或降。同年九月十二日,唐军进至平壤城下,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入城中,至此,高句丽亡国。
读到此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隋唐两朝的君主不倦征伐高句丽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真是绝大多数史书上所说的“不顺天命”、“不臣之礼”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吗?还是像开头多数史学家认为的那样?都不对!唐太宗一句话其实早就道明了*。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出征前,就曾对左右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隋唐两朝不遗余力要灭高句丽的根本。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其实已经发展成了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我们中华的复兴造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当时它对隋唐而言,就好像公元前三世纪的迦太基对罗马,十七世纪的满清对明朝,十九世纪的英国对中国。
所以说,隋唐要想鼎盛,高句丽非除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9:50
公元七世纪之前,我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国家,那就是高句丽。这个神秘的王国,在隋唐之前一直都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而然在隋朝之后,我国历史上几位英明神武的皇帝,都像着了魔一样发疯似地进攻这个国家,前后历经四代,终于将其消灭。
对于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历来都有史学家说,这是隋唐封建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略,是不恤民力、劳师远征,是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更有甚者说,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那么果真如此吗?我们先来看,隋唐两朝对征高句丽这件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数万骑兵袭扰辽西,隋文帝派出了30万大军进攻他们,结果遇到恶劣天气,粮草供应不上,军中又瘟疫流行,结果死者十之*。公元612年,隋炀帝又派出大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200万,自己亲自坐镇指挥,攻打高句丽,结果以惨败而告终。
上百万的生命就这样葬送在了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隋朝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向隋炀帝示威。
公元613年,隋炀帝二次亲征高句丽,失败;614年,再次亲征高句丽,同样失败。
隋炀帝疯狂地征伐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广征兵源,花费巨大,再加上修运河等工程,更是严重耽误农事,造成了大量壮丁死亡,以至于出现了“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可以说,隋朝灭亡,实际上是间接亡于征高句丽之战。
接下来的唐朝,在接受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后,处处小心行事,使得天下出现了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和暴君隋炀帝一样,不灭高句丽誓不罢休。
公元645年,唐太宗就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由于守军的殊死抵抗,再加上临近深秋,草枯水冻,士兵难以久留,*班师回朝,数万将士殒命沙场。但太宗并没有因为此次失败就放弃,随后曾多次命边关袭扰高句丽。
唐太宗晚年时,更是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造成了山民*,朝廷动用了数万大军,花费了数月才将其*下去。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差点儿就走了隋炀帝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他虽说没有父亲那般雄才伟略,可他却遇上了历史的最佳时机。
公元666年,高句丽发生了内乱,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两年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的守军或逃或降。同年九月十二日,唐军进至平壤城下,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入城中,至此,高句丽亡国。
读到此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隋唐两朝的君主不倦征伐高句丽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真是绝大多数史书上所说的“不顺天命”、“不臣之礼”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吗?还是像开头多数史学家认为的那样?都不对!唐太宗一句话其实早就道明了*。
公元645年,唐太宗在出征前,就曾对左右说过:“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也,这才是隋唐两朝不遗余力要灭高句丽的根本。
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其实已经发展成了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我们中华的复兴造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当时它对隋唐而言,就好像公元前三世纪的迦太基对罗马,十七世纪的满清对明朝,十九世纪的英国对中国。
所以说,隋唐要想鼎盛,高句丽非除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9:51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地域,都是有特定的性格的,就如同现在的南北朝平,在我们不少人看来也是异常讨人厌的存在,那时候他们作为我们的附属国,每年是需要朝贡的,并且以朝贡的东西去换取他们的一些物资。
其实抛开*来说跟现在很多韩国的明星来我们国家的表现是一样的,总觉得他们作为使者高高在上,所以占尽中原百姓的便宜,并且还会对中原百姓各种轻视,总会传到当朝皇帝的耳朵里,而当年我们中国作为大国,并且在战争法上没有现在规定那么多,所以就算是去灭了他们,也不会有谁敢去指指点点。
隋唐两朝的掌权人定都都是在洛阳,因为地域的关系,对高句丽的消息特别灵通,所以如果对方有什么异常,肯定是拿他们开刀,毕竟是天子,总不能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各种秀而不管,那样天威何在?
如同明朝时期的皇帝喜欢打日本是一样的道理,不是其他地区不起战争,而是日本上岸多半是江浙一带,直接威胁到了金陵的皇帝老子的祖坟,所以他们对日本这些在金陵蹦哒的小丑深恶痛疾,打了也就打了。
每一朝的帝王都有他们想守护的地方,而恰巧隋唐两朝都不约而同的对当初高句丽的挑衅,起了灭杀之心,于是杨广三征高丽未成功,落得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名声;而李世民上位之后,直接把高句丽灭了,让后世所推崇。
道理很简单,国家强大了,旁边总会有个小丑在那秀智商,那么真正惹毛了的时候,直接打回去也不是不可以,这没什么好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9:51
其实一个国家一个地域,都是有特定的性格的,就如同现在的南北朝平,在我们不少人看来也是异常讨人厌的存在,那时候他们作为我们的附属国,每年是需要朝贡的,并且以朝贡的东西去换取他们的一些物资。
其实抛开*来说跟现在很多韩国的明星来我们国家的表现是一样的,总觉得他们作为使者高高在上,所以占尽中原百姓的便宜,并且还会对中原百姓各种轻视,总会传到当朝皇帝的耳朵里,而当年我们中国作为大国,并且在战争法上没有现在规定那么多,所以就算是去灭了他们,也不会有谁敢去指指点点。
隋唐两朝的掌权人定都都是在洛阳,因为地域的关系,对高句丽的消息特别灵通,所以如果对方有什么异常,肯定是拿他们开刀,毕竟是天子,总不能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各种秀而不管,那样天威何在?
如同明朝时期的皇帝喜欢打日本是一样的道理,不是其他地区不起战争,而是日本上岸多半是江浙一带,直接威胁到了金陵的皇帝老子的祖坟,所以他们对日本这些在金陵蹦哒的小丑深恶痛疾,打了也就打了。
每一朝的帝王都有他们想守护的地方,而恰巧隋唐两朝都不约而同的对当初高句丽的挑衅,起了灭杀之心,于是杨广三征高丽未成功,落得了一个劳民伤财的名声;而李世民上位之后,直接把高句丽灭了,让后世所推崇。
道理很简单,国家强大了,旁边总会有个小丑在那秀智商,那么真正惹毛了的时候,直接打回去也不是不可以,这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