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3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1
“士”指贵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学名词,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全文释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自己以为已经把握了,不愿意往实践,光动嘴,不动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扩展资料: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如李四光两个否定—“否定中国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国贫油和石油勘探。*将读书与实施领导相结合。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告诉我们要“求甚解”。求学期间,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让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相差甚远;工作以后,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让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时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应非常肤浅的嘲笑身边的、或是别人提出的一些论断,随着时间积累,我们应当更有涵养、深沉地去思考、解读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辉煌成就的科学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他们决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谓“上道”,所以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当然要被笑话了,“不笑不足以为道。”而爱因斯坦所体现的正如老子所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2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能有疑问是好事情。下面我将说一下其中“士”“道”的含义,再翻译一下“若存若亡”,最后再解释一下“下士”的做法产生的原因。
“士”有很多的含义,但在这里是“古代男子美称”。有的人把“士”翻译成贵族,是不大准确的。因为老子在说这句话,是为了阐述天下的三类人对待“道”的态度,但天下之人不可能全是贵族。
“道”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哲学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这是对道的名词解释)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过这样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首要特征表现为无名,即不可言说;无形,即不可形容。
“若存若亡”意译是:有时将道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相信和怀疑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存”“亡”是一对反义词,表现力中士对道的态度,是半信半疑的。
下面来说一说下士“笑”的原因和“不笑不足为道”的意思。
首先我们得明白下士的定义。对于“上士”“中士”和“下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比较贴切的版本是这样的:他们是三种人,对应着三种层次,三种境界。从对道的信仰角度而言,上士是完全相信,中士是半信半疑,下士是根本不接纳。从人的天性角度而言,上士是天性纯全,中士是天性半备,下士是天性泯灭。从行道的角度而言,上士是勤而行之,中士是只说不行,下士是背道而驰。从入门角度而言,上士是已入大道之门,中士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下士是还没摸着门。
下士对大道的笑是“嘲笑”。因为下士是私欲贪心过重之人,天性被七情六欲所蒙蔽,这种人追名逐利,奋不顾身,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其心其行,背道而驰。他们走的不是大道是小道,不是正道是邪道,他们的功利心和*心与道格格不入,小聪明接受不了大智慧,对大道不嘲笑那才稀奇。
“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意思是不嘲笑就不足以显示道的崇高与伟大。
合理补充:
整句话的翻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道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出处:此篇文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道理:①真正的规律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懂得。②事情往往不是看起来的样子,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老是自以为,要真正看到背后的本质。③要遵循规律,才能有好的开始和结束。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2
士就是人。道是不能说语言所描述的,它无边无际,用也用不完,老子在整篇道经里都在指引我们如何行道,而不是分析什么是道。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听到“道”,他就晓得修道了。这也就像是禅宗,释迹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这就是“上土闻道,勤而行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3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1
“士”指贵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学名词,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全文释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自己以为已经把握了,不愿意往实践,光动嘴,不动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扩展资料: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如李四光两个否定—“否定中国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国贫油和石油勘探。*将读书与实施领导相结合。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告诉我们要“求甚解”。求学期间,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让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相差甚远;工作以后,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让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时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应非常肤浅的嘲笑身边的、或是别人提出的一些论断,随着时间积累,我们应当更有涵养、深沉地去思考、解读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辉煌成就的科学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他们决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谓“上道”,所以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当然要被笑话了,“不笑不足以为道。”而爱因斯坦所体现的正如老子所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2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能有疑问是好事情。下面我将说一下其中“士”“道”的含义,再翻译一下“若存若亡”,最后再解释一下“下士”的做法产生的原因。
“士”有很多的含义,但在这里是“古代男子美称”。有的人把“士”翻译成贵族,是不大准确的。因为老子在说这句话,是为了阐述天下的三类人对待“道”的态度,但天下之人不可能全是贵族。
“道”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哲学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这是对道的名词解释)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有过这样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首要特征表现为无名,即不可言说;无形,即不可形容。
“若存若亡”意译是:有时将道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相信和怀疑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存”“亡”是一对反义词,表现力中士对道的态度,是半信半疑的。
下面来说一说下士“笑”的原因和“不笑不足为道”的意思。
首先我们得明白下士的定义。对于“上士”“中士”和“下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比较贴切的版本是这样的:他们是三种人,对应着三种层次,三种境界。从对道的信仰角度而言,上士是完全相信,中士是半信半疑,下士是根本不接纳。从人的天性角度而言,上士是天性纯全,中士是天性半备,下士是天性泯灭。从行道的角度而言,上士是勤而行之,中士是只说不行,下士是背道而驰。从入门角度而言,上士是已入大道之门,中士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下士是还没摸着门。
下士对大道的笑是“嘲笑”。因为下士是私欲贪心过重之人,天性被七情六欲所蒙蔽,这种人追名逐利,奋不顾身,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其心其行,背道而驰。他们走的不是大道是小道,不是正道是邪道,他们的功利心和*心与道格格不入,小聪明接受不了大智慧,对大道不嘲笑那才稀奇。
“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意思是不嘲笑就不足以显示道的崇高与伟大。
合理补充:
整句话的翻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道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出处:此篇文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
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道理:①真正的规律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懂得。②事情往往不是看起来的样子,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老是自以为,要真正看到背后的本质。③要遵循规律,才能有好的开始和结束。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2
士就是人。道是不能说语言所描述的,它无边无际,用也用不完,老子在整篇道经里都在指引我们如何行道,而不是分析什么是道。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善的人,一听到“道”,他就晓得修道了。这也就像是禅宗,释迹牟尼佛一拈花,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这就是“上土闻道,勤而行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8:43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