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3 01:5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1:47
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了两只蝴蝶飞走了。结局:山伯躺在病榻上,看着四九带回的红绫和上面用血写着"此生分离,此情不渝!生不同衾,死当同穴!"十六个字,极力想要活下去,却已回天无术,山伯留下遗书给母亲,独自一人来到河堤上的桃花林。当众人赶到时,山伯已经带着对英台的思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大婚之日,英台与文才约法三章要去祭拜山伯坟茔。孰料文才不守信诺暗中改陆路为水路,把花轿抬上了船,船行至九龙墟,瞬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里正是山伯安葬之地。
英台奔至坟前用鲜血在山伯地墓碑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仰天长呼,请天地作证,今日此时英台嫁给山伯为妻。坟墓突然裂开,英台随山伯而去,天地间,只见两只盘旋盈舞的蝴蝶相伴相随,永不分离,千年万年。
扩展资料
梁祝主要人物:
1、梁山伯
饱读诗书,儒雅多情,对英台痴情一片。在尼山书院,经常受同学马文才的欺负,反倒是祝英台爱打抱不平,为他出头。最后旧疾复发,郁郁而终。祝英台实现承诺,与其同死。
2、祝英台
祝家庄小姐,才华横溢,喜爱读书,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富有正义感,善良有爱心、孝顺。乔装成男子前往尼山学院就读,与梁山伯相处过程中爱上梁山伯,并努力让家人成全他们。奈何天不从人愿,祝英台最终选择与梁山伯共赴黄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1:47
历史上的梁祝没有任何关系,最后“化蝶”的结局及故事都是杜撰出来的。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生活的朝代都不一样,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古后代文人就意象出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第二阶段为宋至*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
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第三阶段*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
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祝传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1:48
关于梁祝爱情故事,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 (1)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据说在晋代(现在河南汝南县),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人的真实身份,在梁山伯临死前,他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而祝英台得知消息后,身穿孝服出嫁,在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要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 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7月19日,河南汝南县马乡镇正式更名为梁祝镇。 (2)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清官,死后,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而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情况来看,此说最初版本是80年代报刊刊登的浙东民间口头传说,并非历史文字记载,为后世人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 (3)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4)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5)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