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0 22: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07:33
很多人在回顾 历史 ,特别是晚清时代,往往会替曾国藩感到惋惜,惋惜他手握重兵,却不像袁世凯一样篡位。到底他是真心,还是假意呢?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迅速蔓延整个南中国地区,这为清*带来非常大的震动,*的八旗子弟根本挡不住太平天国的迅猛势头,败多胜少。
不得已,清*1852年诏令守孝在家的曾国藩,组建湘军抵抗太平天国,这是曾国藩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文臣向武将转变的起点。
果然,曾国藩不负所望,湘军在与太平天国的
对抗中,愈挫愈勇,按照“结硬寨、打呆仗”的军事策略,一步步蚕食太平天国的优势。
经过十来年的征战,湘军于1864年攻破天京(今南京),俘虏了很多太平天国的将领,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结束。这时,湘军已经发展到三十多万人,成为当时清*最主要的军事力量,曾国藩也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很多人看来,只要曾国藩振臂一呼,天下就是曾国藩的。当时太平天国被俘的忠王李秀成曾劝曾国藩自立为王,推翻满清,恢复汉室江山;曾国藩手下大将,时任安徽巡抚的彭玉麟也写信劝他自立;弟弟曾国荃和左宗棠也曾明里暗里地表示支持;甚至于有个叫李元度的人,与人合谋,意图聚集30多名湘军高级将领,重演“宋太祖黄袍加身”的 历史 。
面对这些*,曾国藩出乎意外地拒绝了,他用实际行动—裁撤湘军,自绝了造反自立之路。
曾国藩拒绝篡位,这令很多属下不解,但当得知曾国藩裁撤湘军时,明白他真的不想反,大家除了叹息还是叹息,但曾国藩到底是真心拒绝吗?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儒学大家,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不会造反,但实际上他深知当时的国家利益、发展形势和个人实力根本不允许,否则可能将中国拖入深渊。
一是国家利益不允许。尽管清*遭受太平天国的起义和列强的欺压,但中国表面上还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清*还可以维系统治,还可以统一国家意志进行发展和抵抗。一旦曾国藩造反,中国很有可能变得四分五裂。
像袁世凯推翻了清*后,全国不久就陷入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进入到群龙无首的地步。国家乱了,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呢?很显然是外国列强,因为中国人变成了一盘散沙。所以国家的利益决定了曾国藩不能反。
二是环境形势不允许。尽管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此起彼伏的农*动,但天下依然归心于大清朝,民心依然在,否则也就不会有曾国藩剿除太平天国了,这是曾国藩夺取天下最大的障碍。
三是个人实力不允许。尽管曾国藩名义上拥有最强悍的湘军,号称30万,实际上他也就能调动弟弟曾国荃、彭玉麟等10万余军队。而同期,慈禧也在培植曾国藩的制衡势力,比如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军马。打太平天国时,全国各地朝廷能上下一心,但造反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和对抗,难度大得很,当然不代表没有机会。
综合国家利益、发展形势和个人实力,曾国藩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黄袍加身来谋反。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敢篡位,只是他不想成为国家和 历史 的罪人。
一旦造反,全国极容易陷入混乱局面,客观上会为西方列强提供一次奴役和瓜分中国的大好机会,也会使中国大大落后世界的发展潮流。曾国藩不想、不愿、更不能去掀开这个盖子。
在他看来,国家之所以落后不在于制度、文化,而在于坚船利炮,只要军事力量和 科技 力量强大了,国家就能强大,不受外辱。
所以,曾国藩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轰轰烈烈地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救国图强,他的举动直接奠定和开启了中国工业和 科技 的基础,其利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