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0 22: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0:21
曾国藩攻破南京之后,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有三个选择:一是起兵反叛清朝,问鼎中原;二是保持实力,维持现状;三是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最后他选择了自剪羽翼,裁撤湘军,以求自保,同时也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故事。
从社会的角度上讲,裁撤湘军也是让这些士兵能够有个体面的归宿,也不至于当朝廷问及太平天国下巨大财富时落下口实。
因此曾国藩裁撤湘军势在必行,只是裁多裁少的问题。曾国藩系的湘军其实只有十二三万人,其余的并不归其直接指挥,即便归其直接指挥的鲍超,也远谈不上亲信,并且隔膜不少。
曾国藩系湘军的骨干,是曾国荃围攻金陵的五万余人,以及彭玉麟的一万数千人的水师。即便是这两支,也很难保存下来。
当时湘军欠饷极多,难以维持,在攻破金陵前,就出现哗变,只是很幸运能够坚持到攻克金陵之后。在攻克金陵之前,湘军已是暮气已深,攻克金陵后,功成名就,名利双收,更难期望保持战斗力,将士也希望裁撤。裁撤湘军,可以减轻朝廷对其的疑虑,这点尚是其次的。
同时李鸿章的淮军方兴未艾,可以替代曾系湘军对付捻军等未解决的战事,曾李关系比较密切,李鸿章淮军在,其他派系的湘军也并未裁撤,曾国藩的荣辱也多了一层保障。
此外湘军水师通过曾国藩的安排,成为有固定编制的长江水师,也算有所保留。鉴于以上几点,曾国藩裁撤湘军是比较稳妥的,只是裁撤得有点多。只是到了清朝后期,曾国藩或许也没有料想到堂堂的大清帝国是这样的腐朽和软弱,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统治而做出各种丧权辱国的事情,这或许也是他在晚年对于裁撤湘军感到后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