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8:38
摄影师简介:
陈尽,酷虫星球创立人,富有热带雨林探险经验,科普作家、华盖签约摄影师,拍摄野生动植物已达十年之久。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主修昆虫学。曾两次进入*参与动、植物的拍摄项目。
已参编或主编出版多本生态科普书籍如《昆虫生态大图鉴》、《莲花秘境》、《酷虫野趣—蜻蜓》等,曾发表中国的一个蜻蜓新种——黑袜丽扇蟌,科普文章常见于《森林与人类》、《大自然》、《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杂志,摄影作品《空降特种兵》曾获第三届全国昆虫摄影比赛一等奖。
在过去的时代里,真正的微距摄影需要专用的设备和高精度的配件。
而数码照相机的发明,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数码相机能够像专用设备一样进行近距离特写拍摄。
1.器材选择:机身是“全画幅”还是“半画幅”
当今数码相机市场有小型数码相机及单镜头反光相机(简称“单反”)之分,但小型数码相机无论从对焦速度及画质上都不及单反,因此拍摄好动昆虫或两爬动物时推荐使用后者。
而在单反相机里又有“全画幅”与“半画幅”(APS-C)两种机身。
虽然“全画幅”相机画质卓越,但拍摄警惕性颇高的冷血动物如蜻蜓、蝴蝶、蛙、蛇等时往往力不从心,不仅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偏小。
而且,剪裁照片后会发现主体色彩不准、焦点不实的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得不够近。
可是靠近拍摄又容易吓跑它们,这时方能体现“半画幅”机身的长处,因为它能使你的镜头焦距增加1.5-1.6倍,这样若将60毫米的微距镜头用于半幅相机上则为90毫米,150毫米则为225毫米。
如此我们便能以距离较远而不惊扰昆虫的条件下拍摄出较大主体的图片。
机身选好后,该挑放大比为1:1的微距镜头,是价格适中的60毫米微距镜头?还是较昂贵的长焦微距头?如180毫米。
与机身同理,答案是中、长焦微距,100毫米是微距中最受欢迎的等级,不仅使用方便,而焦外虚化的效果也很好,并且拍摄时的工作距离也可以拉得较远。
若使用短焦微距镜头则意味工作距离较近,在野外会发现根本接近不了好动的昆虫与两爬,多数只能拍不动的植物。
图1长焦微距的优势,近距离接近*食盐分的针尾蛱蝶,而不惊扰它们
图2长焦微距使我能拍摄到生活于峭壁上的拉萨岩蜥
图3用长焦微距拍摄毒蛇时可以离得较远,保持安全距离
2.耐性:耐性往往能让你拍出意想不到的片子
在原野中拍摄自然类题材,不像登山或跑步运动比的是谁走得快。暴走模式不值得开启,但也非越慢越好。
虽然放慢步行速度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若对拍摄蜻蜓、蝴蝶或两爬而言,保持常速即可。
发现大型昆虫或蜥蜴时可缓慢靠近,切忌迅速移动,它们对此相当敏感。而接近的姿态以爬行方式最佳,蹲下步行也能有效降低对动物的惊扰。
如果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越有耐性就越能提高拍摄的成功率。
若不慎将惊动了停落的蜻蜓不必急切追赶,只要耐着性子保持原地停留不动,过不了多久它还会飞回原处,如果运气好还能遇到它停于身边反而可以拍摄其复眼或局部的特写画面。
夏日里很多小动物喜好在晴朗风小的天气中活动,正午前两小时内是其活动高峰。
守株待兔不失为拍摄的上佳策略,蹲守时间越长越能获得更多的拍摄机会及拍摄更多种类。处于低海拔地区则全完是对人耐热力的考验,得随时做好汗流浃背的准备。
如若越有耐性就越能拍出唯美或富有戏剧性的画面,如某蜻蜓会把另一只蜻蜓误认为石块或树枝而停于其身上。
图4捕食树蛙的蜘蛛,颠倒的世界
图5经过耐心的守候,终于拍摄到吹泡泡的华西雨蛙
图6蜻蜓居然也有热昏头的时候
图7夜晚在池塘边耐心的等待,遇到了刚羽化的蜻蜓
3.平面与景深:使用大光圈能营造梦幻的光斑及减少画面的噪点。
一张理想的动物“身份证照”以侧面或背面为主,主体必须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保持清晰。
这要求拍摄时将对焦平面掌握准确,在取景框里得仔细观察对焦所处平面是否保证了昆虫或两爬的头、胸及腹皆清晰,若没有则需做同轴轻微的水平转动。
换言之就是使相机的对焦平面与动物身体侧方或背面保持平行而且务必防止相机抖动。
拍摄者的轻微呼吸都会影响图片清晰度,所以必要时应长吸口气屏住呼吸拍摄。
若还没练就出“铁手功”,建议使用三脚架进行稳定,虽然这会带来操控的极大不便,移动笨重的脚架时非常可能使动物受到惊吓而逃逸。
图8拍摄微小果蝇时,呼吸产生的抖动都会使相机偏离对焦平面
提起“景深”自然会与“光圈”联系在一起,因为光圈的大小决定景深的宽窄,由于昆虫或蜥蜴身体表面并非平整如纸张,所以得用小光圈如F11-16以获得较宽的景深才能容纳下它的整个侧面或背面。
值得注意的是小光圈造成微弱的进光量会使画质下降,光圈越小画质越差,而且虚化效果也欠佳,使得背景色不清新亮丽。
若拍摄较大昆虫或蜥蜴的全身照则可选择F5.6-8的光圈,而且大光圈能营造梦幻的光斑及减少画面的噪点。
图9黄翅溪蟌的腹部未与头和胸处于同一焦平面而显得模糊
图10焦平面掌握准确,溪蟌的头,胸及腹部显得清晰
图11用大光圈营造溪蟌身后水流的反光
景深除了与光圈有关还与拍摄距离关系密切,若距离拍摄体较远则会拥有非常宽的景深,主体与环境分离不明显,使得照片无表现力;
若离得很近则景深很浅,很窄,无论手动还是自动对焦都很困难,如拍摄高倍率放大的微距照片稍不留神就虚了。
因此在拍摄时需寻找恰当的拍摄距离,无妨多进行拍摄尝试。
图12与图13同距离不同光圈下的景深对比,左图F14,右图F8
图14与图15同光圈不同距离下的景深对比,左图距离约2米,右图距离约1米
4.进阶:微距拍摄时,需要手动调焦进行细调
飞行版的昆虫给人最真实的生态感受,如蜻蜓短暂的悬停或长时间滑翔自然成了抓拍的黄金时间。
此时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完全不靠谱,只有尝试过拍摄飞行的蜻蜓后才能体会拍摄的奥义源于传统的手动调焦。
进行微距摄影时多数情况自动调焦不易做到准确,需要以手动调焦进行细调。
以快门优先模式为主设置,速度一般达1/500秒,拍摄焦段以200-300为佳,如在阳光充足的环境里则无需使用闪光灯。
图16在原野中平稳滑翔的琉璃蜓
寻找蜻蜓的慢速飞行期成了拍摄要诀,若摄影者突然出现于在溪流石块上停息的蜻蜓面前时,某些种类也会突然起飞并做短暂的悬停,因此观察到此类蜻蜓时可预先做好拍摄思想准备,调整好参数后再行走靠近,否则此良机瞬间即逝。
多数蜻蜓点水产卵或雄虫沿溪流寻找配偶时会出现小范围稳定的飞行轨迹甚至有一定时间的悬停,这时可采取像运动员“打飞碟”点射似的方法抓拍,或在其必经点放置广角相机进行盲拍,总有一定几率获得清晰影像。
图17会长时间悬停的“乌微桥原蟌”成了练习拍摄飞行的最佳模特
图18用广角盲拍的方式捕捉溪边产卵的弓蜻
对于拍摄飞行的蝴蝶则难许多,其飞行姿态似波浪状上下运动且较迅捷,甚至在滑翔时也如此,非常考验人的预判力,只有在蝴蝶访花时速度才变得缓慢,因此在蜜源处等待成了拍摄蝴蝶飞行的最佳时机,使用广角或鱼眼镜头贴近进行盲拍会有较高成功率,否则只能用碰巧拍到来形容了。
图19偶遇跳起的报喜斑粉蝶